3月28日,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开播,随即开始走上“爆款”之路,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刷出各种惊人数据,成功掀起全民观影热潮。

  一部没有大卡司、没有小鲜肉、没有炫丽特技的反腐电视剧会成为“现象级”爆款电视剧,获得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在综艺节目和小鲜肉满屏飞的当下,确实让人意外。为什么该剧会成为一部现象级电视剧呢?归根结底在于该剧非常“接地气”。想到这里,笔者不禁想问:若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也能像《人民的名义》一样“接地气”,想必一定也会成为“爆款”干部吧。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 知识百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成为“接地气”的干部。但部分领导干部却并未真正领会“接地气”的深刻内涵,“打招呼”式调研、层层陪同式考察、“盆景式”典型、“长颈鹿”站牌、迷宫般的立交指示牌等不“接地气”的现象屡屡在我们身边出现。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只唯上,不唯下”的思想在作怪,是“为民服务”理念缺失带来的结果。而这些行为,直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伤害了干群关系,我们必须予以纠正。

  领导干部要“接地气”,一定要“走下去”,最重要的是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走下去”。不但要做到人到基层,还要做到“心”到基层,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多和群众交流沟通、平等对话、坦诚相见,这样才能以心换心,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到基层“接地气”,既要到政通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去总结成绩,也要到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去研究解决问题;既要听令人欢欣鼓舞的顺耳话,也要听令人愁眉苦脸的逆耳语,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民情、顺民心、解民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就是“地气”,就是力量的源泉,领导干部只有像《人民的名义》一样“接地气”,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才会在做决策时更有底气,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篇二:党员看《人民的名义》有感:坚持不懈反腐倡廉

  近日,《人民的名义》热播。这个不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表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要清正廉洁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作为一名党员,要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对党的路线和党的领导采取对抗、消极抵制或阳奉阴违的两面派态度,是党的纪律所不容许的。同时,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对党的认识。

  二是进一步落实廉洁自律规定。中共中央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已经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关键是要认真执行。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和社交活动中,都要不折不扣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要按照规定的要求,严格检查自己。广大的党员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真正在廉洁自律方面带个好头,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要正确对待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种警戒,是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真正做到领导人员的权力行使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进一步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各种监督的作用。

  篇三:2017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篇

  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徐州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非常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李路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没有人天生是贪官,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从导演的角度,我更看重的是描绘官员内心世界和人格的演变过程。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

  小说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我曾经下到反腐第一线,和办案的同志们聊。我们以前觉得,反腐就是把犯罪嫌疑人抓过来,软硬兼施,其实不是,是斗智斗勇。像这个案件,完全是零口供办案”。

  篇四:2017年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体会

  人民的民义最近火了,你如果说你没看,都没办法和别人聊天。

  学校领导还要求写观后感。“中央强调反腐败要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同名小说作者和编剧周梅森说,“十八大以来,还没有一部观照现实的反腐电视剧。作为作家,面对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沉默。

  这部投资1。2亿元的电视连续剧,是一部故事虚构而反映现实的戏,主要讲述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率领检察官抽丝剥茧、层层突破,依法查办一桩股权案背后的职务犯罪,最终将腐败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体现了“打老虎”、“拍苍蝇”等反腐成果。

  据媒体报道,2016年之前已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备案尚未播出的反腐题材电视剧有11部之多。反腐题材文艺作品的回暖升温,与中共四年多来强力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密切相关。

  周梅森被一些评论者视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他创作的小说《人民的名义》今年初公开出版,被认为突破了反腐作品的尺度,如其中涉及“副国级”贪官的情节,因而颇受关注。同名话剧在三月份的全国两会期间于北京首演。如今电视连续剧又登陆电视黄金档,或再次引发反腐的全民讨论。

  “在后期剪辑时,一位90后剪辑师面对剧中情节潸然泪下,这让我相信这部戏是有感染力的。”该剧导演兼制片人李路说。

  这部剧的戏剧冲突是虚构的,但其中贪官的案例是有所依据的。李路认为,电视剧在表现深度和社会广度上都有开拓。纵深层面,从小官巨贪到副国级大贪,从基层好官到高层清官,纵轴上排布着形形色色的官员;社会维度方面,这部剧写了人物众生相,市民、官员、知识分子、商人……如同一幅当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从筹备到拍摄制作完成,这部剧历时将近两年,陆毅、张丰毅、许亚军等30多位知名演员参演。“5家民营影视公司共同投资,省级卫视以2。2亿的价格收购,反映了市场对这部反腐剧的信心。”李路说。

  周梅森认为,相较于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在反映反腐题材时,更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挖掘。“一个官员的腐败,有多种成因、多种形态,但说到底是人性中的贪念因权力缺乏有效监督而发展到了极致。”他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中共十九大将于今年召开,在反腐败已形成压倒性态势之后,中国的执政党将如何进一步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制度建设,受中外瞩目。

  “反腐不只是要把生锈的零件、患病的器官拿下来,更重要的是找到致锈的原因、病灶的所在,从而正本清源,创造清明的政治环境和执政生态。”李路说,希望《人民的名义》在这场移风易俗的大变迁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以上就是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美德网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