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是“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的家乡,苏东坡给了眉山这个名字以丰富的内涵,眉山因苏东坡而有名天下。在眉山,有座雕像是眉山的城市地标——三苏祠内的东坡盘陀像。
东坡盘陀像,作为东坡形象和眉山城市形象标识,多年来,已被眉山市民和广大中外游人所认知和接管。
而这座东坡盘陀像,出自赵树同之手。
赵树同
受邀创三苏雕像 主动发起创作东坡盘陀像
4月24日,得知赵树同去世,三苏祠博物馆古建专家赵汉儒一声惊叹:啊!
作为当时陪同赵树同老师创作参与者之一,赵汉儒和赵树同同吃同住几个月。
虽然赵汉儒已年近八旬,但30多年前的创作情景,历历在目。他回顾,韶光回溯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各级政府对文物事情十分重视,百废待兴的三苏祠须要重塑三苏父子像,以此传承三苏文化,让喜好三苏父子的人们有精神寄托。
三苏父子享誉古今中外,粉丝非常多,塑像要得到大家同等认可,并不是一件随意马虎的事儿。
经由永劫光的筛选,三苏祠将目光聚焦到了雕塑家赵树同。作为《收租院》的主创者之一,赵树同是为三苏父子像的最佳人选,而赵树同也是三苏父子的虔诚粉丝,欣然答应了邀约。
“经由了几个月的努力,赵树同完成了三苏父子像(已毁),同时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引发了他强烈的创作希望,要为苏东坡创作一座单人像。”赵汉儒先容,对付赵树同的发起,三苏祠欣然赞许,并全力合营赵树同老师创作,而他也是当年参与者之一。
“赵树同非常负责,他从盘陀坐像碑上得到了创作灵感,为了更好地展现苏东坡的气质,他在三苏祠里的不同位置进行了现场勘查,终极确定将盘陀坐像修在披风榭前北面的莲池中心。”回顾起当时赵树同为建筑盘陀像所付出的心血,赵汉儒仍对此敬佩不已。
他清晰地记得,赵树同还供应了盘陀坐像的几种不雅观赏路径:第一种不雅观赏办法是站在披风榭里看盘陀坐像,就像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非常怡然;第二种不雅观赏办法是在百坡亭看盘陀坐像,盘陀坐像彷佛就在百坡亭之中,没有间隔感;第三种不雅观赏办法是在瑞莲亭看盘陀坐像,这样一来,视野更加宽阔。
选定好东坡盘陀坐像的位置后,赵树同就开始创作了,赵汉儒说,原来是打算用花岗岩来雕塑,但是当时由于资金不敷,再加上很难找到体积得当的花岗岩,以是赵树同决定用一种创新的手腕——仿花岗石来塑造盘陀像。于是,赵汉儒陪同赵树同一起去成都买了玄色、灰色、赤色的三种石头,加上氧化铁等,经由多次配比,终于调成了颜色大体上是赤色的、仿花岗石但又不是花岗石的材料,其次又经由了塑造模型,经由分外防水处理,分解石膏,将石墩和下半身做挖空处理,用水泥凝固缝合后,用斗进行面上处理……
经由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仅仅两个多月,1982年的夏天,一座400cm×410cm东坡盘陀坐像出身,这座东坡像既愿了披风榭绘有东坡像之说,从园林景不雅观看,瑞莲池南端往北不雅观赏,依次为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透视焦点为东坡盘陀塑像,是东坡师长西席最真切、最具有皓然之气雕像之一,一韶光风头无二。
光阴飞转,到了1997年,为了庆祝苏东坡诞辰,受眉山干系部门的委托,赵树同做了东坡盘陀坐像小样,作为赠予给参会高朋最宝贵的礼物。
2006年,眉山市委、市政府作出主要决策,将三苏祠博物馆作为眉山的对外宣扬窗口,三苏祠大门命名为眉山的城市名片,祠内东坡盘陀塑像成为眉山城市标志。
2010年,该作品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培植造诣奖暨造诣提名奖”。至今,36年,东坡盘陀像仍在原址,从未移动过。
东坡盘陀像
他说自己是苏迷 灵感来于三苏祠内历代东坡画像等
东坡盘陀坐像得到了大家的同等喜好,那么,该作品的灵感是如何而来?
“1982年4月,苏东坡盘陀坐像由四川省文管会赵树同等人设计、制作和施工,直至时年7月尾完成。”当时参与者之一,王志修回顾起苏东坡盘陀坐像仍对它惊叹不已,他先容,东坡盘陀坐像源于北宋李伯时画的“东坡盘陀画像”,画像碑刻上有苏辙词:“乐哉子瞻,居水中坻。野衣黄冠,非世所羁。横策欲言,问者为谁?我欲衣裳,溯游从之,有叩即鸣,亦发我私。人曰吾兄,我曰我师。”而该雕像横卧于水中巨石之上,体型线条弯曲,面部神色自若,这寄寓苏东坡生平栉风沐雨,是国度栋梁。
东坡盘陀像
赵树同本人曾撰文写道:“苏东坡不仅是精彩的文学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医学家……生平颠沛坎坷,历经艰辛,然而始终乐不雅观、豁达,在奇迹上奋勇精进,不为困境所屈从的顽强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永久学习和纪念的。”
“苏东坡是什么样子容貌,现在谁也没有见过,我只好根据三苏祠内历代画像(完备分歧一)和有关笔墨描述(不详细、也很少)以及他的诗词文章来概括揣摩了。苏东坡只活了64岁,该塑他青年?壮年?老年?我决定塑造他四五十岁期间,由于这时候正是他风华正茂,文采飞扬,各方面正成熟的时候。”赵树同先容,通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可以得知苏东坡身体还满不错的;而通过苏东坡在“菜羹赋”里自叙“师长西席心平而气和,故难老而体胖”得知苏东坡一向爱吃肥肉、肘子,他的体型该当是壮而略胖的。
在文中,赵树同先容,在张大千师长西席的苏东坡画像中,给东坡画了一把大胡子,这和民间传说同等的,也与他的想象同等,他那豁达大笑的声音,便是从这大胡子中发出来的。同时,赵树同还查看了现存“三苏祠”内明代雕刻的“苏子瞻醉坐图”雕刻石碑,脸型就稍长,碑文特殊记载:“此像极似东坡……”
“苏东坡多才、多艺,对服装设计也有一套,他戴的那顶帽子,那是自己设计的,那是用一整幅黑巾笼在额上,配上他那一蓬胡子,的确别有风味。如果换上宋代亮耳官帽,穿上一身朝服,那就不是他了。”赵树同表示,为了表现苏东坡洒脱、豪放、乐不雅观的性情,他让苏东坡神态自若地坐在一块倾斜的怪石上,左手撑地,右手扶膝,面含微笑,昂首远视,凝神构思,那精妙的词章即将奔涌而出。为此还特地将怪石周围挖成池塘,和石面的小溪连通,池里养着苏东坡喜好的瑞莲,池边造成不规则状并散乱支配一些乱石。参不雅观路径也设计成波折小道并铺上裂纹石板,周围再植上东坡喜好的梅、兰、竹、菊——只管即便增加天然的效果,使环境氛围和雕像很好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赵汉儒也表示,赵树同学习传统石刻的表现风格,同时也结合写实的处理,不留“菩萨味”。同时结合“三苏祠”的庭园建筑风格是范例的“川味”。建筑采取的石料,全是四川特有的“红砂石”(色呈凌紫红),在色调上大别于南方苏州庭园和北方园林。因此造像他没有利用常日用的汉白玉等材料,专门利用红砂石效果的材料,以利用和周围气氛和色调相互折衷,希望让苏东坡永久怡然地生活在他出生的地方。
张玉 成都商报客户端 蒋麟 图据眉宣
编辑 敬玲燕
●人物名片
赵树同,(1935年1月-2018年4月),四川成都人。著名雕塑家、艺术教诲家、收藏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前北京师范大学·喷鼻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特聘教授。20世纪50年代相继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和中心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班,受教于吴作人、刘开渠、“泥人张”等当代艺术大师和俄罗斯、法国著名雕塑专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