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和剧院君一起通过这篇不雅观剧导赏,提前感想熏染下《我的遗嘱清单》的精彩之处吧~
不雅观剧导赏,提前感想熏染
音乐剧《我的遗嘱清单》
统统都来得及实现
文:Lynchie
在2019年看过的中文音乐剧中,《我的遗嘱清单》算是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部。这部剧2017年刚在上海文广上演的时候我就看到一些朋友给出的评价很不错,但是当时由于各种缘故原由我没有在这部剧公演期间去上海不雅观看。
后来该剧经由了几轮演出的打磨与调度,听说整部剧比起一轮的时候改进了很多。前面几轮演出我都与之失落之交臂,直到2019年文广宣告复排和巡演,才有机会在深圳看到了这部剧。
这篇文章原来只是一篇随笔记录,算不上剧评。在2020年8月二刷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于是修正后一并发上来。
【①音乐剧《我的遗嘱清单》简介】
《我的遗嘱清单》(以下简称《遗嘱清单》)是一部韩国原创音乐剧,中文版在2017年首演。在经历了三年六轮的演出后,这部仅由两位演员完成的小戏院剧目,如今已走进海内20多座城市,上演共逾百场。
《遗嘱清单》这部剧的剧情很大略:一个是叛逆的少管所常客、由于家庭各类问题而梦想轻生的问题少年杨晓宇,一个是身患绝症却依然阳光、温暖积极而不愿向命运屈从的可爱暖男刘宝,两个十几岁的少年在人生低谷时相遇。
当他们理解到对方与自己完备不同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态度之后,意外地成为同盟,找到了短暂的共同目标:向去世而生,一起完成刘宝的“遗嘱清单”。
【②当引进剧走进小戏院】
音乐剧《我的遗嘱清单》曾先后在韩国与日本公演,不管是剧目本身还是该剧的原声专辑都在日韩收成了不错的口碑。
《遗嘱清单》目前巡演的中文版自2017年引进到海内后,至今已经历经了6轮更迭。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在对这部剧进行汉化制作时,除了故事设定与音乐沿用了韩国版之外,剧情、台词、包括灯光舞美等都在原剧的根本上做了一定的调度,让整部剧末了的呈现更加贴合中国的市场需求与不雅观众审美。
作为一部译制剧,《遗嘱清单》在海内现有的浩瀚中文引进音乐剧中算是有名度与口碑都不错的作品。
目前海内的引进音乐剧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封不动将外方团队引进过来的外文剧,这一类引进剧从制作到演员都是由外方剧组组成,剧本与合成都不做改动,也被称为“原版音乐剧”;另一类型是由海内制作公司购买版权并进行汉化译制后,由中方团队或中外双方互助制作的中文译制剧,也叫“中文引进剧”。
近年来,随着海内音乐剧市场的迅速扩容以及海内音乐剧演员有名度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制作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中文音乐剧的制作。在译制剧方面,除了像《猫》、《变身怪医》等原来在外洋市场已经享有超高有名度的大制作、大部头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小型音乐剧也开始受到制作方的青睐。
与大制作音乐剧气势磅礴、场面恢弘的定位不同,小戏院音乐剧从演员数量到舞台布景走的都是“小而精”的路线。不同于大制作音乐剧追求大灯光、大舞美、大音响、大场景等舞台戏剧效果的视听哀求,小戏院更多看重的是平实、风雅、细腻且更能贴近不雅观众切身经历的情绪共鸣。
《遗嘱清单》作为一部全剧只由一个场景、两位演员组成的小戏院音乐剧,能在目前海内浩瀚的汉语译制剧中脱颖而出,其剧本的定位与制作确有独特之处。
该剧在短短90分钟内讲述了一个平凡、安静的故事,全场自始至终仅由两位演员无间断演出,过场简短,剧情紧凑不疲塌,无中场安歇;各方面制作均衡,全剧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令人不雅观感舒适。
不雅观众不仅能在剧中陪着主角们又哭又笑,还会在走出戏院后去回味、思考、探索“生命”这一终极命题;就像是在陪伴“刘宝”走到生命的尽头之后,反过来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从这一点上来看,《遗嘱清单》这部剧已经是成功的。
【③ 舒适区内的话剧体音乐剧】
跟目前海内市场上热度较高的音乐剧比较,《我的遗嘱清单》这部剧给人的觉得是“不那么热闹”。这种“热闹”指的并不仅仅是演员人数的多少,也是整部剧的氛围。
在很多人眼里,音乐剧该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戏剧模式:剧情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要唱要跳要热闹”——气氛很关键;当剧情与对白超过一定比重的时候,就会有人认为这样的音乐剧太“平”,“话剧感”太重——不足热闹。
事实上,音乐剧也分很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如数十年来人气一贯居高不下的西区音乐剧《悲惨天下》与《剧院魅影》都属于歌剧体音乐剧,而另一部中国不雅观众熟知的音乐剧《猫》则属于舞剧体音乐剧;同样属于舞剧体的还有去年(2019年)来华巡演时备受好评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除此之外,还有如《摇滚年代》《马一直蹄的忧伤》这样的点唱机式音乐剧,即将多首经典歌曲(特殊是盛行歌曲)串联起来,以歌曲为主线,带上剧情组编成一个音乐故事。
2019年7月2日-7日,百老汇英文原版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上岸北京保利剧院。
《遗嘱清单》所属的类型则为“话剧体音乐剧”。相较于歌舞剧类型的音乐剧,话剧体音乐剧在视听上给予不雅观众的冲击感并没有那么强烈,但对剧情的逻辑性与完全性常日哀求更高。
话剧体音乐剧的紧张特点是对白与唱段相互结合、穿插进行:在叙事的时候紧张用措辞输出,用对话的形式推动与勾引剧情的发展;而当情绪涌现高潮、措辞铺垫显得较为苍白的时候,则用音乐去陪衬,使得不雅观众更快地进入到故事的感情中。
这种音乐剧形式最大的上风在于能高度利用措辞的阐述性和音乐的抒怀性去粘合一部作品,既能讲好故事,又能陪衬气氛。
对白与音乐之间的平衡对话剧体音乐剧来说是至关主要的一点。如何让音乐在剧情中涌现得恰到好处,是话剧体音乐剧的主要作业之一。
一部成熟的话剧体音乐剧,其歌曲的落点一定是与剧情紧密结合并相辅相成的;如果歌曲分开了剧情而独立存在,为了唱歌而唱歌,那么整部剧就很可能会变成一部“自带插曲的话剧”。
《遗嘱清单》在对白与音乐的把控上相对平衡,比很多同类型的剧都更加成熟。剧中歌曲所涌现的节点都选择得很恰当,不仅能与剧情高度领悟,而且还能利用音乐的共鸣勾引不雅观众的感情,在音乐性与故事性的合营上做得非常到位。
因此,作为一种相对来说“不太热闹”的音乐剧类型,《遗嘱清单》可以说是“平淡”得恰到好处:它刚刚好地落在了戏院不雅观感的舒适区内,既不太闹腾,又不至于无味。对付看累了大制作的不雅观众来说,这种小戏院内的话剧体音乐剧自然是带来了另一番轻松豁达的不雅观感了。
【④ “韩式”音乐体】
撤除话剧体的音乐剧类型对部分不雅观众比较陌生之外,《我的遗嘱清单》在音乐构造这方面也让一些不雅观众不习气。作为一部从韩国引进的音乐剧,“清单”在音乐特色上显然带有浓浓的韩式音乐剧“遗传”特性:音乐构造性疏松。
与普通歌曲所说的音乐构造不同,音乐剧中所说的音乐构造,除了指歌曲的构造之外,有时候也指整部剧的音乐整体构造。音乐构造的连贯与规整是音乐剧差异于其他音乐作品与舞台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
不雅观众熟知的一些欧美音乐剧作品在音乐构造上都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连贯性与穿插性,比如近年来在海内比较热门的百老汇音乐剧《吉屋出租》与《汉密尔顿》,都是音乐构造非常紧凑的作品。
这种类型的音乐剧从音乐上给不雅观众最直不雅观的感想熏染便是:不管这部剧中唱了几首歌,到末了这些歌的旋律都能被穿插交融到一起。
比如《吉屋出租》中《Finale B》(便是大家熟知的结束曲“No Day But Today”)副歌部分便是由《Life Support》跟《Will I》所组成的、《I’ll Cover You (Reprise)》中除了《I’ll Cover You》的变奏外,还在结尾穿插了《Season of Love》的主歌部分。
同样,《汉密尔顿》中也有很多歌曲中反复涌现了“Just you wait. Just you wait.”、“In New York you can be a new man”以及“Alexander Hamilton”等旋律。
这种穿插交叠式的音乐构成,其好处在于它能够通过同一旋律的重复涌现去不断加强不雅观众对音乐的影象点,同时又利用不同歌曲与旋律的相互镶嵌来唤醒不雅观众对前后剧情的呼应遐想。
与欧美音乐剧(以及部分日本音乐剧)的镶嵌式音乐构造不同,包括“清单”在内的大部分韩国音乐剧,其剧目歌曲多因此单曲的形式涌现,整体音乐风格较为疏松。
韩剧的音乐从整体的作品构造性来说,歌曲相互间的作曲编曲都没有联系得那么紧密,每一首歌曲的主题也是不连贯的。这一类型的音乐剧曲目,选曲风格上侧重旋律幽美、主题契合;它不追求规整或相互呼应的音乐构成,更不须要统一的音乐主题(在这一点上迪士尼的音乐童话也是如此),以是歌曲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剧情成了唯一的线索。
因此,习气了欧美剧,特殊是歌剧体音乐剧的不雅观众,会以为“清单”(也包括其他一部分韩剧)的音乐影象点不强,整部剧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旋律支撑。这便是剧中的音乐构造疏松所造成的。
然而,音乐构造上的不连贯并不虞味着音乐主题的寡淡。“清单”中的歌曲大部分都很好听,该剧的同名主题曲《我的遗嘱清单》更是一首在海内的音乐剧不雅观众中的传唱度很广的歌曲。这首歌的旋律非常温暖轻快又朗朗上口,歌词的译配也自然且到位,加之歌曲主题跟剧情的结合,用“妖冶而忧伤”来形容这首歌再得当不过了。
《我的遗嘱清单》这首歌的名气在剧粉中算是挺大的。2017年首轮演出的时候这首歌还作为同名EP的主打歌,由第一轮的四位主演共同演绎。主题曲的风格与音乐剧本身一样,轻快妖冶,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不雅观心态。
中文歌词也用清丽的笔触描述了主角在绝境中举重若轻的释然与年夜胆倔强的决心。巴黎的薄暮、古巴的咖啡,沙滩、脚印、月光、海面,在繁星中拥抱黑夜、用遗憾当做纸笔、将天下化为诗篇……
歌词中用了太多俏丽而浪漫的意象,这些画面像是刘宝冒死挽留的瞬间,是他短暂人生中的昙花一现,是他没来得及实现的美好愿景,是他与杨晓宇共同的“Bucket List”。
【⑤“傻小子”与“中二病”】
“清单”全剧只由两位演员完成。不同于很多小戏院剧目须要演员一人分饰多角,这部剧中的紧张角色只有两个:刘宝与杨晓宇。
刘宝的命运是剧情发展的紧张轨道。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喜感”的角色:乐不雅观、淳厚、带着几分空想主义,还有些傻乎乎的样子,会做些傻乎乎的事情,是杨晓宇口中的“傻小子”。然而,这个很有喜感的“傻子”的角色定位实在是一个范例的悲剧型人物:青春年少,却已癌症晚期。只管他看起来乐不雅观、天真且善解人意,但是在可预知的去世亡倒计时下,“有限生命”成了他不得不面对的人道命题。
如果说刘宝是这部戏的轨道,那么杨晓宇便是戏的视野。通过他的视线,我们走进了刘宝生命末了的几个月,展开了这个故事。杨晓宇身上有很多人的缩影,或者叫普遍性:不那么好的成绩、不太完美的家庭、备受打击的生活,以及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梦想。他有着跟很多人一样的叛逆,却做了大多数人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斗殴、闯祸、自尽……他像一个“小混混”一样,用冷漠与暴力反抗生活的不公。然后,他带着我们所有人的叛逆,遇见了刘宝。
【⑥“有限生命”的年轻化磋商】
好莱坞的电影《遗嘱清单(The Bucket List)》讲述的是两位老年癌症患者的故事,韩国在改编成音乐剧《我的遗嘱清单(My Bucket List)》时将故事背景转接到了两个年轻人身上,中文版又沿用了韩版的设定。
“有限生命”是每个人都无法躲避的人道命题。但不可否认,这个话题在年轻人群中的涌现率要比在中老年人中低得多。“清单”将“去世亡”这个终极命题移植到两个年轻人身上,让他们在原来只须要面对“发展的烦恼”的年事去接管与体验不属于他们这个年事段的人生课题。这不仅是将这个命题年轻化,同时也将问题的思考办法年轻化了。
刘宝和杨晓宇,生与去世的对立。
刘宝,癌症晚期患者。他胆小、懦弱,连对自己喜好的女生表白的勇气都没有。可是在绝症面前,他拼尽统统、抗争到底,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好好的、快乐地活着。他拿着近乎可笑的“遗嘱清单”,用尽统统办法给自己末了的人生抹去所有遗憾。
而杨晓宇,少管所常客。爹不疼、娘不爱,除了惹是生非,便是斗殴打斗。生活对杨晓宇而言没有丝毫意义,他绝不惜啬地挥霍自己的生命,乃至试过用自尽来抵抗命运的压榨。生者宁愿去世,去世者梦想生,这是两个年轻人对生命完备不同的态度。
在结伴完成“遗嘱清单”的过程中,两人逐渐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所没有的勇气:刘宝须要年夜胆地面对自己,而杨晓宇则须要年夜胆地面对生活。可是当杨晓宇逐渐找回了生命的意义时,刘宝却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刘宝让杨晓宇放下了去世亡的动机,但去世亡终极还是让两个少年走向别离。
虽说这部剧依然延续了韩剧“不得绝症不成剧”的悲剧传统,但主题人物的年轻化让这部剧在表现手腕上多了“玩梗”的可能性。
在“生命”这个肃穆而恢弘的永恒主题面前,导演抛弃了迂腐的厚重感与悲剧感,转而选择了一种灵动、轻松、奥妙的轻笑剧形式来诠释两个少年人对生命与生活时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各种新潮流行的笑梗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涌现,全程笑点不断,连深圳的市民广场都被拉出来当了一把客串。
正如“生”与“去世”的对立一样平常,“喜”与“悲”也是人类的两种背向而驰的状态。但“清单”用轻笑剧的办法去诠释“有限生命”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在悲与喜、哭与笑之间探求到一个平衡点,在啼笑皆非中缓缓道出茫茫人海中结随同行的名贵之情,不仅给不雅观众悲喜交加的感官体验,更展示了一种更为年轻的思考与创作办法。
“有限生命”这个命题在剧中的思考被年轻化,但其主要性却并没有被弱化处理。去世亡并不美好,剧情也没有刻意淡化掉刘宝“命不久矣”的事实与两人阴阳相隔的悲剧感。剧中刘宝不止一次提及“我快去世了”但“我想活着”的痛楚,杨晓宇也在帮助刘宝的同时尽可能地让自己忽略这个“倒计时”的存在。
但“去世亡”犹如少管所惨白的墙面上那个张牙舞爪的“DEATH”涂鸦一样,让人无法忽略、无从躲避,时时刻刻在无情地嘲讽着人类对有限生命的无奈。无论其形式多么荒诞、过程多么好玩,“有限生命”本身永久是一个无法躲避的事实。
大幕缓缓落下,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台上台下,人生总是充满遗憾。刘宝那句“统统都来得及实现”到底是不是一句空话,还得看那个“傻小子”不顾统统、向去世而生的精神,到底能陪那个“中二病”的小青年一起莽多久了。
【尾声:步履小记】
8月份真的是忙到飞起的一个月。
2020年的上半年在世界的变幻莫测与跌宕起伏中让人恍如隔世,直到7月份天下才开始规复了一些它原来该有的样子。
不管是事情还是生活,在深圳这个酷热的夏天里彷佛终于都回归到了它们细碎繁琐的匆匆中——于是人生又开始被淹没在碎片化的事情细节与麻木迟缓的人际交往里,然后在一地鸡毛中龟缩复生涯沉着而微小的实质。
8月份起各地的剧院基本都开始复工,在一周忙劳碌碌的事情后,戏院终于又能成为我的栖息地。若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那便是今年天上飞的次数多了。“上班深圳人,周末上海人”,“下飞机看剧,上飞机写评”成了我在疫情过后的新常态。
《我的遗嘱清单》是今年疫情常态化之后我在深圳看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剧目。这部剧虽然之前看过,但在2020年这个魔幻的开局之后,再看“清单”,又多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思考。人生一世,匆匆碌碌,到底为了些什么?是像杨晓宇那样数着地上的鸡毛不放,还是像刘宝一样洒脱走一回?
思考很多,但可以拿出来写一写的还是有限——太过主不雅观的东西,我还是自己留着再细品品的好。
统统都来得及实现!
本文原载于公众年夜众号:NotATheatrePerson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陵犯了您的合法权柄,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
来源: 保利剧院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