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微博上有这样一个热搜——#东北比德国还德国#。

博主@王左中右一通剖析:同样的酸菜红肠,同样沉迷洗澡搓澡,同样的重工业与制药业,都有伟大的钢琴手,且爱吃酸菜……四舍五入,郎朗和吉娜也是老乡了。

全首都是东北工资啥东北没有人 休闲娱乐

图源博主@王左中右

说到东三省,土味、老龄化、经济低迷、年轻人外流,这些都是旧调重弹的印象标签。
千禧年之后,韶光在这片地皮上彷佛被“冻”住了,外界风云变幻的各种家当风口都跟东北没有什么关系。
东北在社交媒体上的话题高峰,大概便是那纯纯的笑剧人天赋。

你可能不知道,东北本来不但不穷,而且相称富余,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最能代表东北经济变迁的,既不是沈阳,也不是长春,而是被誉为“共和国宗子”的哈尔滨

早些年东北到底是由于什么富余过,现在为什么又被认为是衰落之城?全首都是东北人,为什么只有东北本地人却越来越少?本日,我们就来讲一讲哈尔滨和东北。

千禧年前,哈尔滨是“东方莫斯科”

前阵子,大家该当都被蜜雪冰城的主题曲颅内单曲循环过。
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美国民谣《噢,苏珊娜》第一次被改编成中文歌,便是唱到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

《噢,苏珊娜》的东北版填词

歌词里,哈尔滨被唱成了温顺富贵乡,是当时人们神往的利益所。
当年的哈尔滨,完备不是现在的东北失落落之城,而是声名在外的“东方莫斯科”,是远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国际大都邑——铁岭都得今后稍稍。

跟上篇提过的深圳一样,哈尔滨实质上也是一座移民城市。
但跟深圳不同的是,哈尔滨的移民涌入更多是出于历史缘故原由,而不是经济缘故原由。

据统计,在上世纪20年代,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移民侨居于此,人数多达19.6万,占当时全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俄国人,日本人,以及来自华北的同胞,轮番涌入东北,哈尔滨最初的移民紧张是俄国人,个中不乏由于政治缘故原由而落难的旧贵族和知识分子。
他们来到这座中国城市,虽然多数是由于俄国19世纪末的殖民野心,但也确实给这个年轻城市的拓荒期叠了不少增益buff。

上世纪20年代哈尔滨中外人口数量比拟

如果你来哈尔滨玩,一下火车站在全市正中央(哈尔滨站),往东看是哈尔滨的商业中央南岗区,生产红肠的秋林公司,这里是1900年由俄国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建立的,往西北看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圣·索菲亚教堂 ,是当年一位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建筑的。

秋林公司

圣·索菲亚教堂

这两个地方,没来过可能会感到陌生。
那马迭尔冰棍你该当多少都有所耳闻,马迭尔是俄语“时髦”的意思,1906年,法籍犹太人约瑟夫在哈尔滨创立了马迭尔宾馆,马迭尔冰棍最早便是他们家出的甜品。
不过,说到冰棍,东北本地人估计还是更爱5毛钱一根的德式小布丁。

马迭尔宾馆

中西稠浊的商业文明,让哈尔滨拥有很多其他城市没有的奇异玩意。
这个过去仅由几个村落组成的边陲小城,在上世纪初的短短十几年里,迅速发展为繁华大都邑,我们开篇歌曲里唱的便是这个期间的哈尔滨。

如今,间隔那段移民岁月已经由去了快100年,不过,你假如和一位老哈尔滨人谈天,仍旧可以听出一些“毛子”味儿。
比如,哈尔滨人会管“警察局”叫“笆篱子”,这种叫法实在是来自俄语“警察”的读音:полицейский,连衣裙会叫做“布拉吉”,也是来自俄语:платье。

哈尔滨方言和俄语的共通之处

也是由于移民多,哈尔滨人险些没啥东北口音。
插播一句,对付很多南方朋友来说,全体东北约即是一个省,山海关以外都是老铁,根本分不清哪是哪,教大家一个方法鉴别东北人:口音最重滴是辽宁人,弱一点儿的是吉林人,没有口音非说自己有的是黑龙江人。

言归正传,哈尔滨早前是实实在在地富过。
不但是哈尔滨,全体东北三省,在千禧年之前都过着富余的好日子,跟土味视频里的东北人形象不同。
一贯以来,东北都有一大批走在潮流尖真个时尚分子。

在东北,卖奢侈品是门好买卖,“大金链子小腕表”不是开玩笑。
先不说动辄好几万一件的皮草早已是东北姨妈们的生活刚需,什么爱马仕、范思哲、路易威登,叫得上名字的宇宙大牌,在东北阛阓里都十分受欢迎,许多东北有钱人都有着自己对时尚的独特理解。

东北阛阓里受欢迎的外国大牌

一位辽宁的奢侈品发卖曾见告媒体,在辱华风波之前,许多东北大哥特殊喜好Dolce & Gabbana这个品牌,缘故原由是品牌名的两个首字母:D(大)G(哥)。
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有排面?

曾经的工业中央,一朝没落

哈尔滨曾经的富庶,源自两大支柱,一是商业,二是工业,得益于俄国人从前修的南满铁路(纵)和中东铁路(横),一纵一横在哈尔滨交汇而过。

过去哈尔滨经济的两大支柱

上世纪前半叶,哈尔滨成为了东北第一大贸易中央,1920年就已经有2500多家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商社。
1924年,哈尔滨政府为了彰显自己的豪横,从俄罗斯入口了86万块面包石给中心大街铺路,每块面包石在当时代价1银元,相称于那个年代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口粮。
有机会,大家可以在这条大街上走走,感想熏染感想熏染脚底那种硌脚的排面。

中心大街的路面

而到了建国前后,工业就变成了这座城市的主旋律。
提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沈阳的铁西区,其实在东北还有一个工业区和铁西区齐名,便是哈尔滨的“动力区”。

之以是叫动力区,是由于中国机电工业的“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都在这片区域,用工业来为地点命名,这是东北特色;先有工业再演化成城区,也是东北特色,哈尔滨的平房区和太平区都是这么被造出来的。

中国机电工业的“三大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超过三分之一都在东三省,个中又有13项都放在了哈尔滨。
“八大军工,三大动力”是哈尔滨当年面向全国的工业名片,5000名职工以上的企业在这座城市里有几十家。
搁现在,相称于头条、阿里、腾讯都扎堆在一个城市里了。

在这些超级工厂里,不仅有全国一流的工业设备和技能,还有专门为员工配备的家属楼、医院、从幼儿园到职业技校的各阶段学校,乃至还有警察局。

每一个大厂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一个人从生到去世,所有事情都能在内部办理。
80、90年代的时候,工厂的正式职工是东北婚恋市场里的紧俏货。
月入上千的买卖人?对不起不要。
月薪五百的大厂工人?拿来吧你。

在东北,工人是一种十分体面的社会身份,不仅是面子问题,工厂的福利报酬也确实值得让厂外人倾慕。
直到90年代末下岗潮来临,一夜之间,职工们的优胜感变成了迷茫感。
那些曾经被视作“盲流”的职业,一下子又变成了许多人的归宿。

哈尔滨作为操持经济期间的头等生,也终极变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差生,工业生产无法回到原来的水平,互联网听上去又像另一个天下的名词,这座城市的经济状况再也没有回过第一梯队。

东北文艺复兴,经济何日东山再起?

如今,东北振兴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经济便是没有转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0年到2020年,东北人口减少了1101万,个中黑龙江流失落最多,减少了646万。

2010-2020年来东北的人口流失落问题

实在不用统计数据,光是从北京和三亚的东北人密度,我们也能觉得到东三省的人口流失落。
哈尔滨的失落落只是东北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国企改革、构造调度不到位,市场经济的氛围不足浓,“投资不过山海关”就像一句谩骂,扼杀了许多新家当出身的可能。

很多80、90后的东北人,不得不为了谋生离开家乡。
再加上还有像大庆、鹤岗这样高度依赖能源资源的城市,因资源的不可复制走向冷落,东北经济构造失落衡的背后,是系统编制构造和管理构造失落衡,想要经济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东北经济相对付全国来说像是节节败退,但目前仍旧在持续增长。
东北并不是变穷了,而是相较海内其他地区,发展变慢了。

只管这座城市完完全整地经历了东北的每一次大起大落,但哈尔滨人的生活并没有外界想得那么难过。

2020年城市消费力排名中,哈尔滨排在天津和东莞之上,位列第21位,全国城市幸福感排名,哈尔滨位列第4位。
你可以说这只是一个不足威信的排名,但如果你去过一次哈尔滨,搓澡+汗蒸,啤酒+烧烤,被一条龙做事过,你就能知道东北人说的“得劲儿”是什么意思了。

201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排行榜

东北人乐不雅观豁达的精神力,是他们面对残酷现实最强硬的武器,要不然,这片地皮上也不会冒出梁龙、李雪琴、呼兰等等充满了生命力的艺人,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

家庭破碎、投资失落利到了他们嘴里末了统统成了段子,脱口秀舞台上的复苏自嘲,和土味视频里的复苏装X,稠浊成了如今全国公民眼里的东北特色。

《野狼disco》的东北蒸汽波能血洗抖音,足见这种文化的传染力。
而双雪涛、班宇的东北题材小说,又把人一下带回到铁西区和艳粉街。
近两年这些东北作品的崛起,让这批生动在台前的东北籍创作者有了个共同的名字——东北文艺复兴。

但是,正如搞文艺的何教授所说:东北文艺不须要复兴,东北经济才须要复兴。
从开始到现在,东北人骨子里的气质一贯没变。

虽然东北的经济振兴在2004年提出,之后的12年也提过,16年又提过,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来算作果有限。

从2016年的《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多少见地》来看,家当构造能不能转型才是东北振兴的关键。
一汽、哈飞、鞍钢等企业撑起过东北经济的半壁江山,如今东北的最大的机会仍来自于这些中高端家当,只不过,振兴老工业基地并没那么随意马虎,须要政策方向,须要资金扶持,更须要韶光。

这个问题,我们都在等待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大众年夜众号“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张隆锋、方婷,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