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国著名插画家、作家雷蒙特·布里格斯绘制插画并完成的The Puffin Mother Goose Treasury于1966年得到凯特·格林纳威奖,这本书的中英双语版《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已于近日上市。

《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英]雷蒙德·布里格斯 著/绘 李晖 译,乐府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6月版。

鹅妈妈儿歌的暗射游戏与流变 休闲娱乐

这本书在附录中增加了童书爱好者、英语诗专业硕士陈小齐撰写的《鹅妈妈童谣的流变》一文,用2万多字梳理了鹅妈妈童谣的源头、历史流变、呈现形态以及社会内涵,生动诠释了鹅妈妈童谣作为民间口头文学为何在本日依然广受欢迎。
经出版社授权,书评君选择了这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摘编如下(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

原作者 | 陈小齐

摘编 | 王一

01 是谁最早“发明”了鹅妈妈童谣?

不论是基于真实也好,虚构也罢,简大略单的鹅妈妈童谣实在是英国生命力最为持久的口头文学之一。
从苏格兰到英格兰,从英格兰到法兰西,从西欧到中北欧,从伦敦到大洋彼岸的波士顿,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儿童都拍手唱着鹅妈妈童谣茁壮发展。

美国童谣学者格洛丽亚·德拉玛认为,以“鹅妈妈”一词谑指全体儿童文学的传统始于17世纪中期。
而英国文学界认为伦敦出版商约翰·纽伯瑞于1760年出版的一本小口袋书《鹅妈妈歌谣》是最早的“鹅妈妈”。
可惜的是,这本书已散佚失落传,存世的只有1791年的重版版本。

这本《鹅妈妈歌谣》是本只有9.5厘米长、7厘米宽的小册子,个中网络有52首传统童谣,并且每首童谣都配了幅插图。
当代鹅妈妈童谣中的很多童谣的早期版本,如《猫和小提琴》《杰克、吉尔和老妇人多比》《杰克·霍纳》《小个子杰克》等都被收录进这个集子里面。
尤其令人惊异的是,这本小册子竟然额外收录了16首莎士比亚的诗歌。
这本书不仅是最早的儿童文学书本之一,还为约翰·纽伯瑞本人博得了儿童文学研究者的荣誉。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英格兰的“鹅妈妈”实在是从法国流传过去的。
美国学者安德鲁·朗说:“早在1650年就有了会讲童话故事的‘鹅妈妈’。
”公元1679年,法国童话搜集者夏尔·佩罗搜集了包括《灰姑娘》《小红帽》《睡美人》等著名童话的8篇汇编成集,名为“古代道德教养童话故事集”,别号“鹅妈妈童话”。
1729年,这本法国童话集被翻译成英文。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鹅妈妈歌谣》最早出版的年份是1833年,可是对这种说法一贯就存在质疑。
罗森巴赫的《早期美国儿童读物》中提到:“蒙罗·弗朗西斯出版社于1833年出版《鹅妈妈歌谣》,可是该出版社是1842年才成立的。
因此肯定是韶光上搞错了。

由于蒙罗·弗朗西斯出版社长期出版“鹅妈妈”系列脱销书,美国层出不穷地涌现了盗版、仿冒的鹅妈妈童谣集子。
后来由于蒙罗·弗朗西斯出版社哀求保护版权,于是一个名叫约翰·艾略特的出版商在1860年1月14日的《波士顿手抄》上揭橥了一封请愿书,试图证明“鹅妈妈”便是波士顿的伊丽莎白·维古斯。

1860 年代的一本小册子中的“老鹅妈妈和金蛋”的开场白(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传说18世纪的波士顿居民伊丽莎白·维古斯是真正的“鹅妈妈”。
这个名叫伊丽莎白的“鹅妈妈”酷爱给儿童讲童谣故事,听说她的半子托马斯·弗里特由此搜集了这些童谣,也便是后来流传的《鹅妈妈歌谣集》。
可是这本传说中的集子早已失落传,没有任何记载可以证明。

“鹅妈妈”被认为实有其人,这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
从18世纪中期起,这些“下里巴人”的童谣开始被人关注,“鹅妈妈”正式成了“童谣”的代名词。
就在这个期间里,出版商开始热衷于搜集整理童谣中的歌谣,并结集成书出版。
同样也是这个期间里,忽然冒出了“鹅妈妈”真实身份的各类说法,“鹅妈妈”乃至一度被活灵巧现地描述成一个弯鼻子、双下巴的老太太形象。
鹅妈妈童谣里还有一首详细描述“鹅妈妈”骑鹅溜达的童谣。

在法国,“鹅妈妈”被认为是一个名叫贝尔莎的人。
这是“鹅妈妈”的第一个源自王室的原型人物。
这位“鹅妈妈”听说是查理曼大帝的母亲、法国国王贝彭的妻子贝尔莎王后,由于贝尔莎王后脚形又大又扁,以是她有着“鹅脚王后”和“鹅脚贝尔莎”的外号。
这位贝尔莎王后薨于783年。
其余,法国国王罗伯特二世的妻子也叫“贝尔莎”王后,听说由于近亲结婚,这位王后生了个长着鹅头的孩子。
这两位名叫贝尔莎的王后都被认为是讲故事的“鹅妈妈”。
而17世纪时,法国民间涌现了“我的鹅妈妈”的说法。
而德国民间文学中,也涌现了一位“鹅大娘”的形象。

童谣学者德拉玛在《鹅妈妈:从童谣到文学》中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叫‘鹅妈妈’的人。
这些童谣都是由各个地区的民众在数百年的韶光里编写和改编的。
听说有人上波士顿的墓地去凭吊真正的鹅妈妈,可是那个女人只不过刚好姓‘鹅’而已。

德拉玛认为,这些基本上以文学作品形式涌现的童谣“起初是由有文化的贵族创作而流传到下层民众中间的,或者说,是贵族写给下层民众取乐子的”。
有人据此断定这便是“民间故事”的起源,后来的鹅妈妈故事及童谣也是如此出身的。
事实上,鹅妈妈童谣最早的历史已久远不可考,而由于缺少笔墨资料,更主要的是由于下层公民不识字,因此鹅妈妈故事及童谣都是靠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

在人类学的根据根本上,亨利·贝特下了却论说,童谣和童话“上溯到史前时期,通过数千年来的种族移民和被遗忘的互换活动传播到天下各地”。
这个结论的根本便是童谣、各地童谣的衍文版本以及童谣中的古代风尚习气。

《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内文。

02 若何区分鹅妈妈童谣的不同形态?

按照《天下图书大百科》的分类标准,儿童文学类属下的鹅妈妈童谣大致可以分为八大类:催眠曲、游戏歌、古怪歌、谜语童谣、数数歌和字母歌、绕口令、故事谣和首尾歌。

催眠曲

也称摇篮曲,这种童谣是用来安抚儿童感情的。
这是一种紧张由成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养、认物的简短童谣,是儿童最早打仗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
如《兔子皮》:“再见,小宝贝,/爸爸去打猎了,/去弄一张兔子皮/把宝贝裹起来。
”这首摇篮曲最早可以上溯到1784年。

游戏歌

这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童谣。
“躲猫猫”可能是有史可考的最古老的儿童游戏,关于“躲猫猫”的童谣最早可以上溯到1364年。
不过,很多合营游戏歌的动作已经失落传了,只剩下歌词。
如1698年的《打蛋糕》:“打蛋糕,打蛋糕,面包师师长西席,/快快给我烤一个蛋糕;/拍一拍,戳个孔,用T做暗号,/放进炉子里,给汤姆和我。
”关于手指游戏以及挠痒痒游戏的歌谣也是低幼游戏童谣。

古怪歌

又称颠倒歌、风趣歌。
这种童谣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孔颠倒过来阐述,使人产生一种荒诞、古怪、奇特的觉得,同时也具有诙谐和讽刺意味。
比如说可以上溯到1765年的古怪歌《猫和小提琴》:“嗨,嘀叨,嘀叨,/猫咪拉小提琴,/奶牛跳过了玉轮;/小狗在一旁/看得哈哈笑,/碟子随着勺子/逃跑。
”这算是最稀奇古怪的一首童谣了。

谜语童谣

谜语童谣采取寓意的手腕,捉住答案与谜面间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叙说征象或事物的特色。
最著名的古谜语童谣要数1810年的《矮胖子达姆普蒂》:“矮胖子达姆普蒂坐在墙上,/矮胖子达姆普蒂掉下了墙;/所有国王的人马都出动/也没把达姆普蒂拼回原样。
”关于“Humpty Dumpty”的阐明很多,但对答案最为常见的理解是“鸡蛋”,后来在英文中“HumptyDumpty”又进一步蜕变成像鸡蛋一样又矮又胖的糊涂蛋的形象。

《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内文。

数数歌和字母歌

这些童谣很多都是17世纪往后才有笔墨记载的,可能其实际历史要更早一些。
数数歌因此适宜儿童审美生理的形象描写来奥妙地演习儿童数数能力的童谣。
如1888年的《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我抓到一条鱼,/六七八九十,/我又把它放走了。
/为什么放走了?/它咬了我的手指。
/咬了哪个手指?/咬了我右手的小指。
”字母歌也是教诲低幼儿童早期认知的童谣,如1869年的《字母歌》(Here is ABC)。
很大一部分基于史实和真实历史人物的童谣紧张是用来愉悦成人,只有数数歌和字母歌才是儿童最纯挚的童谣。

绕口令

这是把一些发音随意马虎稠浊的单词、字母连缀成有一定意义的童谣,这种童谣是专门用来演习儿童发音的。
如绕口令《彼得·派珀》中,就反反复复利用了“Peter”“Piper”“picked”“peck”“pickled”“pepper”这六个读音附近、随意马虎读错的单词连缀成短语短句,语音十分拗口。
儿童反复诵读时哀求口齿清楚、快速流畅、准确无误,以是它是演习孩子发音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极好工具。

故事谣

儿童天性里喜好听故事,追溯儿童文学的历史可以创造,越是早期的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血缘关系越近。
叙事性童谣大多都来自民间传说。
故事谣通过童谣来表达一个完全的故事,或真实或虚构,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十分光鲜生动。
如《红心王后》:“红心王后/她做馅饼,/总是在一个夏日;/红心杰克/他偷馅饼,/把它们全拿光。
/红心国王/要吃馅饼,/把杰克痛打一顿;/红心杰克/拿回馅饼,/他起誓再也不偷了。
”这则故事离奇有趣,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能充分引发儿童的想象力。
故意思的是,1865年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中也借用了“红心王后”“红心杰克”这样的形象。

首尾歌

又称顶针、蝉联,即前一句结尾的单词或短语涌现不才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分句蝉联,整首童谣颇有韵律感,句句相扣,回环往来来往,有时也是一种有意见意义的笔墨游戏。
鹅妈妈童谣中有一首《杰克造的屋子》,共计90行,句句相连,连贯直下,犹如贯珠,是鹅妈妈童谣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首尾歌。

《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内文。

03 鹅妈妈童谣是若何发生变革的?

童谣的变迁,首先是内容上有所改变。
比如鹅妈妈童谣中那首著名的《玫瑰玫瑰围一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英语环境中六个不同期间的七个版本。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七个版今年夜体的形式和节奏都保持了同等。

开头两句“Ring-a-ring o’roses,A pocket full of posies”可以说是大体同等,可是下一句的内容就不那么同等了,有的是“安静!
安静!
”,有的是“阿嚏!
阿嚏!
”。
再接下来的句子就更加不一致了:有的是“跌倒”,有的是“跌倒在地”,有的是“布谷鸟”,有的涌现了“姑娘”以及一些详细的人名。
有的版本是只有一段,有的版本涌现了第二段。

1881年格林纳威版本(英国):

绕着一朵玫瑰围成圈,口袋里装满花瓣,

安静!
安静!
我们都跌倒在地。

1883年纽威尔版本(美国):

绕着一朵玫瑰围成圈,瓶子里装满花瓣,

我们城里所有的姑娘,都绕着小杰西。

绕着一朵玫瑰围成圈,罐子里装满花瓣,

末了一个蹲下的姑娘,得说出她心里最爱谁。

1883年夏洛特的施罗普郡民间传说版本(英国):

绕着一朵玫瑰围成圈,口袋里装满花瓣,

一份给杰克,一份给吉姆,一份给小莫西。

哎呀!
哎呀!
哎呀!

1898年戈莫夫人版本(英国):

绕着玫瑰围成圈,口袋里装满花瓣,

上楼梯又下楼梯,在太太的房间里—

安静!
安静!
布谷鸟!

1951年奥皮版本(美国):

绕着一朵玫瑰围成圈,口袋里装满花瓣,

阿嚏!
阿嚏!
我们都跌倒。

1962年巴林-古尔德版本(美国):

绕着一朵玫瑰围成圈,口袋里装满花瓣,

安静!
安静!
我们都跌倒在地。

1977年奥皮版本(美国):

绕着一朵玫瑰围成圈,口袋里装满花瓣,

安静呀,安静呀,我们都跌倒。

母牛在草地上,躺着睡着了,

安静呀,安静呀,我们都起来了。

(或者是:阿嚏!
阿嚏!
谁末了一个起来?不是我呀!

那些具有传奇性、故事性或是实际含义的鹅妈妈童谣随意马虎在流传中产生变革,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可令人惊异的是,那些看似没有确切意义的童谣也能产生内容上的变革。
例如美国的一首童谣:

艾娜,米娜,米纳,莫,

捉住老虎脚指头,

假如它嚷嚷就放它走,

艾娜,米娜,米纳,莫。

而在英格兰的德文郡,这首童谣是这样的:

艾娜,米娜,莫娜,米,

帕斯卡,洛拉,沃拉,维,

鸡蛋,黄油,奶酪,面包,

棍子,树干,去世翘翘。

就像《提斯吉特,塔斯吉特》(A Tisket, A Tasket)、《猫和小提琴》这类童谣一样,可能只是词和音的奥妙组合,很明显是为了照顾音节,并没有特指的意思。
但是,也有人认为“艾娜,米娜,莫娜,米”与古代凯尔特人的“数数”干系联,这就类似于中国童谣的“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可是,纵然“艾娜,米娜,莫娜,米”源自古代凯尔特人的数字谣,这首童谣的美国版本与英格兰版本之间的流变已经分开了其本来的古凯尔特含义,而只是发音层面干系联。

《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内文。

04 鹅妈妈童谣中含有巫术色彩吗?

鹅妈妈童谣中具有巫术色彩,紧张表示在两个方面:童谣内容和童谣形式。

在童谣内容上,其一是对自然征象的禳解。
先民对雷鸣、闪电、暴雨、冰雹、干旱、大水等自然征象缺少科学的认识,每当发生自然磨难时,就会聚拢起来举行各种各样的祈祷仪式。
这时儿童每每也会被大人勾引着哼唱一些祈禳童谣。

比如说鹅妈妈童谣中的《对雨说》,儿童一边嬉戏一边唱道:“雨,雨,去西班牙,/别再露出你的脸。
”这首童谣有可能便是对洪涝的祈禳。
让“雨改天再来下”,由于“约翰尼想要出去玩”,这也这天常生活中较为轻松的祈禳。

还有英格兰、法国、德国、罗马尼亚、俄罗斯、中国等各个国家或地区涌现的“蜗牛”童谣(民谣),都不谋而合地将“蜗牛出壳”“伸触角”与“祈雨”或“占命”联系在一起。
鹅妈妈童谣中的《捕蜗牛的人》就有“她(蜗牛)伸出了她的触角/像一头苏格兰小牛”,紧接着“跑啊,裁缝们,快跑,/否则她现在就把你们全杀掉”这样的内容。

童谣内容具有巫术色彩的第二个体现是厌胜术。
厌胜术的浸染便是利用传说中的鬼怪以及添加了巫术色彩的动植物等来祛害辟邪。
如前文所述的《玫瑰玫瑰围一圈》,在歌谣中反复涌现了“玫瑰”一词,便是祛病辟邪的厌胜之物。

在童谣形式上,鹅妈妈童谣也具有很强烈的巫术色彩。
其一,童谣以措辞作为巫术手段。
迷信的人认为措辞有着一股神秘的力量,因此誓言是不能轻易发的,咒语是不能随意说的,年节婚庆要讲吉利话,反之,若是欠妥心触犯了措辞忌讳就会遭到天谴。
巫术便常常借助神秘的措辞魔力,希望能以措辞魔力禳除灾害。

其二,童谣与仪式歌关系密切。
仪式歌是人们在举行宗教或礼俗仪式时所唱的歌谣,它产生于民众对措辞神秘力量的崇奉及趋吉避凶的生理。
人们在举行仪式时,常是口中词与伯仲舞相结合。
儿童在唱童谣时,常伴随着相应的游戏动作,二者有相似之处。
从歌谣内容来看,有些童谣本身便是仪式歌,肃穆庄严,本身就有巫术性,蜕变成为童谣后,只管场合变革、措辞稍异、气氛不同,但巫术色彩没有消逝。

童谣巫术色彩的成因与集体无意识、儿童思维特色、被人故意添加有关。
随着时期的变迁、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思想不雅观念的转变,童谣的巫术色彩在逐渐淡化,而歌中表示的祝福、谩骂、祈禳生理依然留存。

《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内文。

05 鹅妈妈童谣为什么至今还在传唱?

在传播学的视野里,鹅妈妈童谣紧张表现为一种主要的、民间的、大众的、地下的社会不雅观察和舆论办法。
从古至今,这些含义暧昧不明的童谣都以各种变体、衍文形式游走于各种民俗文化之间,像谣言般地弥漫在历朝历代的社会惨淡面的各个角落。
鹅妈妈童谣不仅激荡、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时至今日,仍旧影响着当代人的社会生活,辛辣或诙谐,苦恼或无奈,亲切或有趣,讥讽或令人哭笑不得。

在前笔墨时期,童谣的传播一贯是口耳相传。
进入笔墨时期后,由于教诲为上层贵族垄断和专有,作为童谣创作者和传播者的下层民众仍旧无法打仗和利用书本、笔墨进行互换传承,此时,童谣传播的紧张媒介还是口头措辞。

正因如此,鹅妈妈童谣极具口语性,人们乃至可以在传唱过程中触景生情、随机应变地改变童谣中的某些内容,使这首童谣与自己更加切身干系。
便是在本日,只管信息和传媒手段发展如此迅猛,在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语中仍旧会时时听见人们传唱童谣,童谣仍旧在大人与儿童之间,或者儿童间嬉戏时口耳传承,并且产生新的内容,成为各色人等褒贬臧否、嬉笑怒骂、娱乐游戏的天然佐料。

到了19世纪末,鹅妈妈童谣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地域迁徙幅度增大,并且变异文本也大幅增多。
鹅妈妈童谣在美国衍生了很多古怪的版本,如拉丁文和希腊文选本《经典鹅妈妈》《象形笔墨的鹅妈妈》等。
还有《德国的鹅妈妈》《荷兰的鹅妈妈》《鹅妈妈剪影》《鹅妈妈手指戏》等衍生的鹅妈妈童谣读物。
这一方面归功于鹅妈妈童谣简短流畅、生动有趣的措辞特色,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它的超时期性、跨地域性。
能超过各个历史期间,融入各种文化之中。

我们可以创造,留存下来的这些童谣,无论是清浅也好,俚俗也罢,纵然像《玫瑰玫瑰围一圈》和《矮胖子达姆普蒂》这类著名的影射童谣,实在大多都不是拘泥于某时某事的。
在鹅妈妈童谣的流变过程中,地名和人名每每是童谣中最随意马虎涌现异文的地方。
童谣的传唱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氛围不同,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关系不同,喜好也有差异,人们每每喜好将童谣中的某些语句改成和自己切身干系的、熟习的内容。
于是乎某些童谣中涌现的人名“小杰西”,在彼处可能便是“小乔西”,又或者是“小莫斯”。
就这样,在传唱和传承的过程当中,鹅妈妈童谣逐渐变得放之四海而皆准了。

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一种文学文体都不能分开当时的社会情境,那些不能适应社会、时期哀求的文学作品终将面临淘汰的结局。
鹅妈妈童谣集既是漫长岁月中良好劣汰的结果,同时也是童谣本身在传唱中自我修复、自我调度来适应社会的结果。
鹅妈妈童谣的步伐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始终是同等的。

本文经乐府文化授权整理自《鹅妈妈童谣的流变》一文。

原作者丨陈小齐

摘编丨王一

编辑丨申婵,肖舒妍

导语校正丨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