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为达目标而努力的程度加重了许多,即便是回到寝室也时常是在自习室里刻苦努力着,也正是因为这份急于求成而未顾及到自己的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所以在下午的第二节课上耐不住倦意深重趴在桌子上沉沉睡去。
醒来时已经到了第三节课的课间,今天是周三,又是那些同学们惦记了已久的社团活动开始的时间。
目光迷惘地注视着空落落的偌大教室,独留着我一人无有去处,这么一片死寂仿佛在映衬着我的无助,我神情恍惚。只依稀能听到走廊外隐约有那么三两声的交谈欢笑声,这甚至比直接落入我耳中的讥诮更为刺耳。
我眼底有水光一闪,抑制不住酸涩的感觉,散落了一地无人捡拾的书本更是灼痛了我的眼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如何也不肯落下。
我不能哭,这不是我。
胸腔很闷,驹隙间心中传递而来的痛觉丝毫不假。
被冷落在此无人问津的我,可悲的自尊心就仿佛一文不值,在记忆里不久之前的事情不愿被回想。
多么可笑,作为一个守纪而刻苦的学生,但我所有的努力都被轻描淡写地否定。我早已数不清自己究竟在这些年来的日夜里默然哭泣了多少回,只是日渐坚定了一定要出人头地的念想。
如此才不辜负这些年来的努力。
篇二:屈辱就是水底决胜的那块冰_1200字
公元前400多年,吴王夫差攻打越国,越军不敌吴军,败退至会稽山。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但夫差拒绝了他的这一请求,将他扣作人质,留在了吴国。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越国。但他并没有忘记这一奇耻大辱,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让时间冲淡自己报仇的决心,他在自己卧室中挂上苦胆,吃饭前一定要先尝苦胆。睡觉的时候身下垫着木柴,以使自己警惕,居安思危。后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从失败中崛起,最后打败了吴国,称霸于诸侯之间。
刘邦手下第一大将韩信,是一位可以“连百万之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常胜将军。但他在少年时期曾受过别人的胯下之辱,他在遭受如此羞辱之后反而从心底觉醒了,苦读兵书,钻研剑法,最终助刘邦成就辉煌。
人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甚至屈辱。但屈辱不一定是坏事。屈辱往往给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屈辱是一个人成功之前所经历的最严酷的考验。屈辱能够使人在困境中觉醒,在觉醒中爆发。一个人曾经经受的屈辱程度,往往与他日后成功的可能性成正比的。
人之所以会感觉到耻辱,来源于一个人的自尊心。一个人的自尊心越强,就越难以忍受耻辱。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人要是活得一点脸面都没有,活得一点自尊都没有,那这个人也就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了,但光有自尊心也是不够的,“布衣之怒”不过是“以头戕地耳!”你能感受到屈辱是件好事,但懂得在受到屈辱之后重新振作,以行动证明自己,一洗耻辱,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
韩国曾经被日本侵略,做了日本三十年的殖民地。韩国甚至有不少妇女被日军强行逼迫做了“慰安妇”。面对着这样天大的屈辱,韩国人民化悲愤为力量,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使战后韩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这是什么力量在支撑?这就是韩国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记得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世界杯预选赛,韩国国家足球队飞赴日本参加比赛。临行前,总统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输了,你们就不要再过大韩海峡了(日本海峡)。”由此可见,一个曾遭受过屈辱的民族再面对敌人时可以表现出多么巨大的勇气与顽强的精神。
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不应该冲淡屈辱。尽管我们现在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年的“屈辱史”,不应当忘记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不应当忘记数不胜数的割地赔款,不应当忘记不胜枚举的烧杀抢掠。应当看到,一些80后、90后,他们对屈辱的历史渐渐淡忘,热衷于“游戏”、“网聊”等。“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要时刻牢记曾经饱受苦难的祖国,牢记我们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变屈辱为动力,知耻而后勇。我们深信,一个不忘屈辱且不断奋进的民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
屈辱好比弹簧,压迫越深,爆发力越强。这是一条不变的铁律。
篇三:百年屈辱之我见——论觉悟性的重要性
中国,从古至今,历经秦、汉、唐等朝代,五千年的文明几乎奠定了中国“泱泱大国”的身份,国民安居乐业,是一个理想化的国家。中国远超于其他国家的深厚的底蕴和繁荣的经济,也奠定了其为国人所骄傲的基础。也由于国人一直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直到清朝,国人还沉浸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假象之中,殊不知西方国家已经进行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经济飞速发展。
然而,此时处于清朝中后期的中国,完全没有顾及他国的发展速度,国人安于现状,国家固步自封。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曾将中国比拟为“东方睡狮”,说明中国的影响力是无可厚非的,但却完全没有觉悟性,也从未想过居安思危。同样,若是追究中国会产生一段百年屈辱史原因,首当其冲的正是政府乃至群众的这种安于现状、不求上进。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8世纪,清朝日益走向衰落,而英国已经经历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成为了一大强国。这时,英国把目标转向了封闭、萎靡的中国。英国商人向中国进行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来牟取暴利。中国在悄声无息中白银大量外流,经济损失极其严重,而且所有吸食鸦片的国人都受到了严重的身心摧残,中国国力迅速衰退,原本自给自足的余地化为乌有。1838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行为触怒了英国政府,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令人痛心的是,当国家安危已经千钧一发的时刻,清政府丝毫没有觉悟,腐朽衰弱、妥协退让,形成一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比如慈禧太后,典型的反面例子,国力衰弱之时想的不是保护国家,而是贪图享受,甚至发动大量资金为自己的寿辰修园子。国人少有觉悟性强的,这些个例也基本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认准了清政府的懦弱,联合美俄两国,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克思曾说:“中国人这样,并不是违背条约,而是挫败入侵。腐朽的清政府、懦弱的中国人民是在挫败入侵么?”的确,清政府对他国的还击不痛不痒,但令人欣慰的是,当时,从少部分到大部分的国人都几乎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性,清政府开始了抗争行动,一批爱国将领也是国家为己任,像冯子材、刘永福、邓世昌、丁汝昌这样的人士在许多战争中的英勇行为,体现了中国人有血性的一面。比起第一次鸦片战争,国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觉悟性。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对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的反抗精神得以体现。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在国人的觉醒之下,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到了自己国家的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之后中国内部又进行了几次斗争,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当时的进步。所有人都有了强烈的觉悟性,意识到只有一次大革命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孙中山、毛泽东等等革命者进行了大量革命斗争……这是后话。但是,中国人的觉悟又再一次从精神上把苟延残喘的中国重建起来。
从上面的百年屈辱史不难发现,觉悟性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是不可埋没的。中国漫长历史中的这一百年,对我们来说,在回顾辛酸历史的同时,需要做的是从古鉴今,时刻保持强烈的觉悟性。现在的中国,奠定了在世界的地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但不要忘了在今日繁荣的背后,还有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这段历史,让我们了解了觉悟性的重要性。中国日后的发展之路还很长,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100年的历史只会成为中国的未来的奠基石。
以上就是屈辱作文-关于屈辱的作文的介绍,更多关于初一作文的内容请继续关注“美德网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