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周开山。
上期节目,咱们大略梳理了一下从夏商严密元明清的古代民谣。实际上,除了大部分宫廷御用的雅乐之外,不论是诗经、楚辞,抑或是乐府诗、南北朝民歌,乃至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可以属于民谣的范畴。
严格来说,民谣二字的定义一贯在变革,但其特点始终在于朴实诚挚,敢于歌颂美好和直面丑恶。在漫长的岁月过后,旋律逐渐遗落,歌词便成了诗。
那么,这期咱们就来聊聊清末以来的近代民谣。同时也感谢爱迪生同道,在他发明留声机之后,那些隽永的声音才得以流传开来。
书接上回,1912年初,宣统天子溥仪被迫逊位,统治中国近三百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彻底走向灭亡,民谣也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
话虽如此,但早在18世纪末,改变就已经发生了。当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引领的戊戌变法逐步履行,音乐家们便开始寻求当代音乐与传统歌谣结合的办法。
同时,新式学堂逐渐取代传统学堂,使得音乐教诲也登上教室。于是,便有了我们所知的学堂乐歌。
那么,什么是学堂乐歌?
简而言之,便是将中外已有的曲调填上本土化的歌词,以当代音乐的办法演绎出来,你也可以理解为最早的国外音乐汉化工程。
个中,以沈心工、李叔同和陶行知三人贡献为大。不仅通过学堂乐歌将诗意传达到民间,也表达了大众对付民主以及自由的呼唤。而在这些作品中,还不乏对付学校生活以及个人感悟的大量描写。可以说,学堂乐歌便是校园民谣的雏形。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深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深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与此同时,“德师长西席”和“赛师长西席”成为知识分子新的思想领袖。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大幕垂垂拉开。
注:
“德师长西席”: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译)——意为“民主”,所谓“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赛师长西席”:即“Science”,赛因斯(音译)——意为“科学”,所谓“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更关键的是,在蔡元培的改革之下,北大成为主要的文化根据地,传统歌谣也得以再次进入知识分子视野,成为培植“新文学”,改造国民文化的主要力量。
个中,又以胡适、刘半农和周作人在此方面的研究最深。比如《兰花草》,虽然旋律是从台湾民歌运动而来,但其歌词作者,便是胡适。
《兰花草》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日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喷鼻香。
1918年,《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刘半农拟定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晚世歌谣简章》。次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落利,五四运动爆发。
1920年冬天,“歌谣研究会”在北大正式成立,号召教职员工和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探求、搜集“歌谣”,并借助政府的力量,将遍地所学校和教诲团体组织到“歌谣”征集的运动中来。
此时,“民谣”二字的含义不再限于表情达意和歌咏生活。由于其创作者大多为知识分子,功能更侧重于教养民众,以及唤起民族觉醒。
1922年底,《歌谣》周刊创刊,成为中国第一本专业的民间文学刊物。
随后,朱自清在教室上引入“Folk Song”的观点,认为其与当时学者所用歌谣之称最符合合,又对沈兼士所提出所谓自然民谣和假作民谣的说法进行了驳斥。至此,“民谣”二字终于有了个相对准确的定义。
“民歌”二字,彷佛是英文folk - song或peoples song的译名。这两个名字的涵义 ,与我们现在所用歌谣之称最符合合 ; “口唱及合乐的歌”则是中国歌谣二字旧日的阐明了。
但英国民歌中,有所谓ballad者,实为大宗。ballad的原义,本也指感情的短歌或此种歌的曲调而言;十八世纪以来,才用为“抒怀的叙事短歌”的专称。以是用了“叙事歌”做它的译名,虽不十二分精确,却也适当的。
——朱自清
插句题外话,这里所谓的自然民谣与假作民谣,也有些类似前些年摇滚乐和伪摇滚的关系。
言归正传,若照此趋势连续下去,中国民谣大概率会发展为与美国民谣复兴期间差不多的盛况,但后来的故事嘛,我们都知道了。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同盟成立,并多次在其刊物中先容苏联歌曲。
在瞿秋白的号召下,民谣的内核逐渐向革命歌曲靠拢。次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溥仪被骗回东北做了傀儡。再后来,便是七七事变,抗日战役全面打响。
这一期间,大量民谣以抗战和斗争为主题,用以勉励民气,鼓舞士气。国破家亡之际,聂耳、田汉、冼星海等音乐家也陆续呈现出来,创作出诸多令人热血澎湃的作品。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失落利,上海沦陷。
曾经,在令鲁迅鄙夷的”绞去世猫似的嗓音“中,黎锦晖的《毛毛雨》为我们揭开了近代中国盛行音乐的序幕。但类似的歌曲,与民谣二字的含义已有较大出入。
《毛毛雨》节选 词曲:黎锦晖 唱:黎明辉
毛毛雨 下个一直
微微风 吹个一直
微风小雨柳青青
哎哟哟 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哟哟 你的心
而在沦陷后的上海,表面上灯红酒绿的东方巴黎,却依然有人大声抗争。年轻的陈歌辛便是个中代表,由他组办的“实验音乐社”就曾积极传播苏联歌曲及抗日救亡歌曲。
1941年年底,陈歌辛被日本宪兵逮捕。在囚车中,他与鲁迅遗孀许广平铐在一起,被关进著名的极司菲尔路76号。
极司菲尔路76号:
抗日战役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在上海扶植起一个汉奸特工机构,这个打着汪伪集团“中心实行委员会特务事情总指挥部”旗号的特务组织,犯下了各类罪过。因其巢穴位于沪西的极司菲尔路76号(今万航渡路435号),故简称“76号”。它是后来令人提及而色变的汪伪特务魔窟。
(来自网络)
受尽严刑折磨之后,他的创作理念也发生了变革。现在看来,陈歌辛留下的音乐旋律幽美、意境动人,看似风花雪月,实则另有深意。
随后,又呈现出了一大批女性歌者,如周璇、姚莉、白光、李喷鼻香兰(山口淑子)等(下图从左至右)。而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不论有多少可以划入民谣的范畴,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盛行音乐的发展。
与此同时,海峡对岸正处于漫长的日据期间。由于科技的发展,当地的唱片工业开始兴起。1932年,古伦美亚唱片公司发行了台湾第一张唱片《桃花泣血记》。
这个期间的台湾音乐,除了民谣、平剧、歌仔戏等传统元素之外,更多受到日本和西方盛行音乐的影响,著名的《雨夜花》便是这个期间的作品。
《雨夜花》 词:周添旺 曲:邓雨贤
雨夜花,雨夜花,受风雨吹落地。
无人瞥见,逐日怨嗟,花谢落土不再回。
花落土,花落土,有谁人通看顾。
无情风雨,误阮出息,花蕊若落欲如何。
雨无情,雨无情,无想阮的出路。
并无看顾,懦弱心性,乎阮出息失落光明。
雨水点,雨水点,引阮入受难池。
若何乎阮,离叶离枝,永久无人通瞥见。
随着战役愈演愈烈,日本殖民当局开始实行“皇民化运动”,试图将台湾百姓同化为“天皇的子民”。人们被禁止利用和学习中文,同时,中国戏曲和音乐也被禁演。
传统民谣在此时受到了绝对的打压,乃至一度没有新作品出身,直到日本败北后才迎来少焉喘息。
只不过,没有人会想到,抗降服利后的自己,竟又遇上了长达38年的”戒严“,那又是其余一个故事了。
末了,还是让我们把视线移回大陆。1945年8月,日本宣告无条件屈膝降服佩服,抗日战役结束,解放战役随之爆发。
随着国民党的全面溃败,当代民谣的种子也被带到了海峡的那头。
此后,曾经的革命歌曲成为一种宣扬办法,并衍生出无数新的曲目,这便是“红歌”。只管如此,它依旧是人们内心的声音,反响出的是劳苦大众满怀的希望。
同时,还有一个名字也不得不提,他将生平都献给了西北——王洛宾。
由于从小就受到歌谣运动的启示,王洛宾将学堂乐歌的创作模式从北京带到了大西北和全国各地,便有了我们后来所知的“民歌”。
再后来的故事,就没什么好聊的了。
1960年,几次入狱的王洛宾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迎来人生中最为漫长的监牢之灾。
1961年,创作出大量经典作品的陈歌辛,由于饥饿在其劳教的安徽白茅岭农场去世。
1968年,著名词作家、剧作家,当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在狱中孤独离开。他走的时候,监狱广播中正放着由他亲手写下的《毕业歌》。
事情职员向其子田大畏宣告的是这样一句话:田汉去世了,罪大恶极。
《毕业歌》词:田汉 曲:聂耳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去世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本日是桃李芬芳
来日诰日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本日弦歌在一堂
来日诰日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着力气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着力气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说到这里,我有些难过。但这又算什么呢?没有一场旷日持久的噩梦不会醒来,也没有哪一粒种子会谢绝萌芽。接下来的几期节目,就让我们回到那个带来最多冲动的年代吧。
我是周开山,感谢你的不雅观看,再见。
参考资料:
中国谣谚民俗史
知中·民谣啊民谣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
朱自清全集·中国歌谣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