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 】1月22日,来到浚县善堂镇东善堂村落,几十位伞头秧歌演员正在排练,为春节期间的演出做准备。
“现在大家伙儿扭秧歌不图挣钱不图吃喝,只图个乐和,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
”秧歌队卖力人陈亮说。

伞头秧歌,又唱又跳

浚县善堂镇东善堂村伞头秧歌已经扭起来啦 休闲娱乐

“在场中心举伞指挥演出的人叫伞头,其他几十个人连唱带跳,一场完全的伞头秧歌扭下来得花个把小时。
”陈亮说,普通秧歌的演出办法为队员手持扇子扭花型,只跳不唱。
伞头秧歌的特点是演员连唱带跳,但扭唱是交替进行的,扭的时候不唱,唱的时候不扭。

看到,20多位演员进场之后,迈着碎步呈八字队形绕舞台跑场。
“伞头”陈亮高举黄罗伞指挥队形变换,待队员在场中热身之后,黄罗伞在舞台中心落地,示意打鼓、敲锣的演员停息。

随后,陈亮喊出开场词:“江江江来海海海,樱桃好吃树难栽。
想吃樱桃早栽树,想扭秧歌放下脸。

尾音一落,扮演丑角大公子的演员立马开唱:“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男女老少唱秧歌,今年又是个好收成。
”此时,场外围不雅观群众已经开始鼓掌喝采,直到扮罗锅儿、瘸腿的演员打起快板儿唱起搞笑唱词,掌声一贯未曾停歇。

待场内气氛热烈之时,演员分两队站立演出“十对花”,用一问一答的办法对唱,同台下不雅观众互动。
有的人听得多了,记得部分歌词,便扯着嗓子大声跟唱。

压轴演出为“二鬼斗殴”,一人分饰两角,弯腰趴在地上,双手穿鞋扮做脚,假装两人在彩布围挡内摔跤。
末了演员站起来,不雅观众才能看清楚是一个人的演出。

“现在园地有限,只能上场二三十个人。
到正月古庙会时,俺队里有六七十个演员,加上扛旗和举横幅的统共百十号人,热闹得很。
”陈亮说。

以前为祈求丰收

现在就图个乐和

作为伞头秧歌队的卖力人之一,52岁的何庆民讲起秧歌故事来滔滔不绝。
传说几百年前,秧歌是村落民农闲时用来向彼苍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
后来日子好过了,扭秧歌就图个乐和。
屯子娱乐活动不多,最受村落民喜好的活动便是伞头秧歌。
冬天,村落里老老少少围着一片空地,在中间点燃篝火,大家绕着火堆扭秧歌,一群人热热闹闹地取暖和。

何庆民儿时曾听爷爷提起,以前浚县的正月古庙会,只许可县城内的“四关四街”代表队上山演出,其他乡镇的演出军队不准去。
唯独东善堂村落的伞头秧歌队是个例外,只要看到秧歌队敲锣打鼓进城,守门人就会立马打开城门。
“这解释啥?解释咱村落的秧歌扭得好看!
”何庆民很是自满。

如今,村落里不仅年纪大的人会扭秧歌,三四岁的小孩儿也会随着哼唱《渔翁渔婆》《扑蝴蝶》等民间小调的经典唱段。
“村落里两千多人,个个都会唱几句。
”何庆民说,以前东善堂村落是个集墟市合地,秧歌队从西扭到东,走一起唱一起,村落民都爱随着看。
只要大街上有人喊“扭秧歌喽”,正用饭的人都把碗一搁就往门外跑,非要加入军队扭一扭才算高兴。

“去年年底,俺在街上扭秧歌,有人正炸油条呢,刚把面团下锅,听见锣鼓声把筷子一撂就随着扭起来。
后来,他媳妇儿慌着去油锅里捞面团,捞出来一看已经成黑油星子了。
”讲起这事,何庆民忍不住笑了起来。

演出中趣事多

“秧歌队的队员平时虽然忙,但大家一有空就会聚在一块儿排练。
”何庆民说。

2018年正月古庙会期间,40多位队员从早上3点开始换装打扮,演到下午一两点才下山安歇,中间出了不少趣事。
何庆民演出时看到不少人围着他拍照录像,“我还以为自己演得好,心里美滋滋的,卸妆时才创造眉毛画了一半,像半条虫子趴脸上,怪不得人家拍照”。

还有人演出回来饿得前胸贴后背,狼吞虎咽几分钟就吃了一碗烩面,吃完以为口味太淡,才想起来忘了放卤。
阁下人问他咋不盛卤,他说只顾着琢磨上午哪儿唱得好、哪儿还能再改进,心思都没在用饭上。

演出途中,扮演傻妞的演员把裤子穿反了,一起上踉踉跄跄,坚持到演出结束才换好。
扮演傻小的演员裤腰带溘然掉下来,露出里面的保暖秋裤,不雅观众笑倒了一片。
“说不清老秧歌算哪派艺术,反正俺一扭起来就得劲儿,看的人也高兴。
”何庆民说,东善堂村落的伞头秧歌队不只在十里八村落名气大,2018年9月还应邀到喷鼻香港演出。

“只要有人看,俺就乐意演,啥时候都不以为累。
”何庆民说。

总值班:刘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