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文亮

学习书法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
须下慢功夫而为之。
非长期坚持不能见效。
急功近利之人是难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精髓的。

赵文亮师长教师书法作品赏析 汽车知识

余习书熟年,因天生愚鲁悟性不高,至今没有取得多大成绩。
然由于长期坚持习书不辍,亦有所小获。
习书过程是很主要的体验,个中甘苦,只有自知。
偶有所得,便视为享受。
现就我多年来的习书见地和感悟,谈一下浮浅的认识。

一、文字分缘

凡事都讲缘分。
我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春节,父亲都带我去本村落一位先生长西席家看写春联。
上初中时,班主任老师非常重视作业的整洁程度,哀求学生每天课前要练写硬笔书法。
高中时,语文老师写得一手好字,老师的板书就成了我的习字帖,一节课下来,课业内容听懂与否无关紧要,但是一张白纸早已写的满满当当。
从军后,连队的黑板报、墙报便成了我展示才能的天地。
甚至后来,结识字画界的朋友,师从导师学习书法,均是缘分使然。
单就书法而论,善于哪一体,喜好哪一派,精通哪一家,均是随缘。

二、弃俗趋雅

书法乃高雅艺术。
学习书法,离不开临摹,由于临摹是习书人的终生要务。
所谓临摹,便是向法帖学习。
参照传统书法经典,通过一笔一画的练习,来规范自己的书写行为,打消固有的习气,节制书法技巧,认识书法的用笔、间架、章法、神采等内在规律。
从而提高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临摹是学书者提高创作能力的最佳路子。
临摹越深入,感悟就越透彻,创作越自若,境界就越高妙。
学习书法的过程,便是一个不断地弃俗趋雅的过程。

三、勤修渐悟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学道当如穿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坚心正行,岂得见起源耶?”学书亦是如此。
方法固然主要,但也务须始终如一,以其坚忍不拔之志勤学苦练,通过大量的临帖书写实践,终会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达到量变质变的临界点,便会心无挂碍,进入随心所意而不逾矩的自由创作状态。
“卖油翁”、“纪昌学射”、“伙头解牛”的故事给人以启迪,由技入道须有一个长期修习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能达化境。

四、以学养书

书法创作表面看来,不过写字而已,但是要把字写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甚而进入出神入化的妙境,却不能不借助于学问教化。
宋朝大学问家、大书法家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笔墨的神采飞扬,每每是作者渊博学识的表示。
历史、哲学、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甚或天文地理都与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直接而又奇妙的关系。
书法是一门综合学问的反响。

五、道德为师

古人常把“书品”和“人品”联系在一起。
“书如其人”有一定道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不雅观念。
古贤大德无不把修身进德看作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唐·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人正则书正。
清代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傅山认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均是强调德行对付立身做人的主要性。
书法是建立在汉字根本上,最能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因此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根本。
当今有识之士更是把学习书法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效路子,提出要“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使书法重新进入学校进入教室,让每个中国人从小接管书法教诲,以达到正书、正心、君子的目的。
以是说,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修心性,学做人的过程。

六、大道相通

近日和一朋友喝茶谈天。
得知这位朋友正在读《西游记》。
他说:《西游记》是一部辅导人们如何修行的书。
并感悟到书中阐述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中的遭遇,实际上寓喻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的全过程。
人从一出生,便踏上了向西天取经的路途。
人的生平,能否取得真经,就看他能否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受住诱惑和磨难的磨练。
修行程度不同,结局完备不一样。
对付此说我很赞许。
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
我认为,三教教义虽不尽相同,但终极目标却非常同等。
书虽小道,但理通大道。
禅茶一味,书亦通禅,一旦开悟,则一通百通。

走,吃茶去!

《习书偶得》

都知功到自然成,欲甚从来多操心。

天不负大家自大,勤耕精进慰前因。

《习书随感》

青山独往乐其乐,尘世奈何笑我颠。

清闲无需人点赞,琴书作伴度余年。

富贵荣华何足论,身闲事雅实应珍,

齐心专心清净习书艺,万念归空清闲人。

花落花开任自由,光阴似箭不转头。

心师造化入书境,纸上耕耘岁月酬。

《习书感悟》

一、贵在专精

习书自古贵专精,凌乱摊多白搭心。

一剑十年酸苦尽,人生之境与时新。

二、体悟专精

立业修身德在先,一撇一捺效先哲。

齐心专心一意勤一事,一步一景一洞天。

《雨夜静思》

槐喷鼻香时节雨连连,夜半聆听难入眠。

但使浮名一洗尽,勤持柔翰耕砚田。

《日课》

一日修行一日功,天机妙理即心空。

欲知大道从何觅,尽在平凡生活中。

《西江月·临书》

不论喜真爱隶,

皆须承古汲今。

但挑经典任君临,

恒写断然精进。

书法元无定法,

道心引领吾心。

情专志笃鬼神钦,

造化终成上品。

《习书叹》

为艺功夫岂等闲,

一池水墨一重天。

三千废纸悄然尽,

百尺竿头逾却艰。

纵读五车融脑海,

难除六欲透牢关。

勤研古砚炼心性,

自有清音流笔端。

《咏羊毫》

毛锥一管尺余长,致趣随缘置我房。
濡墨平心追古韵,胸中块垒荡精光。

圆健齐尘德行俱,纸墨笔砚第一良。
骚人雅客争相问,情注毫端绽墨芳。

寸许锥头尺把身,掌中一管戏还珍。
涂鸦不尽三千纸,纵使率真难入迷。

莫嫌势弱性清柔,雅士文人喜不休。
文字悠逰通大道,一支在手复何求?

赵文亮,字一宽,号悠遊斋主,山西高平人。
军旅三十余载,现为自由择业者。

喜诗词、好音乐、爱书法。
书法作品获山西省第六届临创展精良奖,入展山西省第二届中青展,入展第五、第六届全军书法篆刻展,获“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精良奖,入展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