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前后出生的这几位老艺术家,人生进程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刘江也是很小就投身演艺奇迹,青年参军,1958年调入八一厂,成为职业演员。半个多世纪的演艺生涯,从1958年《英雄虎胆》中的强盗头目开始,刘江一起塑造了《隧道战》中的汤司令、《闪闪的红星》中的胡汉三、《西游记》中的阎罗王、《海鹰》中的李舰长、《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余胖子等几十个反派角色,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成特型演员了”。
虽说都不是正面形象,但在刘江的诠释下却各有各的特色,同一张脸在不同剧情里迸发的迥异的光辉,坏得新奇、反得到位。比如《隧道战》中汤司令,在鬼子哀叹失落败要报复的时候,先是一阵附和表决心,旋即话锋一转又让太君把稳身体。台词合营语气,语气搭配表情,尤其末了眼神翻转,露出大半部分眼白的时候,一个奸恶狡诈的角色跃然银幕之上。同样是这张脸,在《闪闪的红星》中那个恶贯满盈的胡汉三,面对潘冬子的时候,压抑不住的跋扈和蠢恶则是另一个类型的经典。
《闪闪的红星》中的胡汉三。
角色经典之余,他还有不少随处颂扬的台词。“高,实在是高!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正如今,还是我胡汉三的天下。若是谁拿了我的什么,给我送回来,谁吃了我的什么,给我吐出来。”刘江创造性设计和演绎的这几句台词,在改革开放的本日,仍旧传播多年而不衰,并被延展出了多种版本,特殊是在大张伟的歌曲助推下,出圈成为亚文化网络盛行语。艺术经典的生命力确实是不朽的。
刘江是这样,“五大反派”中的别的四位也是如此。比如,陈强饰演的黄世仁太过逼真,以至于差点被看戏的小战士开枪击毙。方化在《平原游击队》中饰演的日本军官松井由于太过经典,1974年重拍的时候,不得不又让已经被打入另册的方化重新出山。
我们不妨追问一下背后的缘故原由。在笔者看来,1949年往后三十年的赤色经典影视,虽然带有很强的时期烙印和强烈的主旋律义务,在时期发生变革往后,不少的影视作品退场,但留存下来的作品都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就拿《隧道战》来说,这部抗日电影,有当时社会背景的命题意味。主创职员也深知,没有反派就没有正面人物的存在,没有汤司令这个“反派中央人物”的衬托,朱龙广塑造的“高传宝”也会逊色不少——对手决定了英雄的高度。就算敌我呈现泾渭分明的智商差距,反派的表现也丝毫不逊于端正,这一点比几十年后的抗日神剧要有底线的多。言及于此,不由得想到后来的《西游记》里面,朱龙广出演如来佛祖,刘江扮演阎罗王,都是各自领域老大,又是一正一反,历史真是饶有意见意义。
《西游记》中的阎罗王。
他们能够塑造出如此经典的角色,缘故原由又何在呢?刘江在访谈中曾说,当年拍片都是胶片,这个东西不能完备国产,很宝贵,以是就强制演员们在演出的时候要一气呵成。这个成分确实主要,物质不丰富的年代,不摧残浪费蹂躏便是最大的美德。但是演出要一气呵成不也正是演员的追求之一嘛。归根结底,刘江他们的成功,除了形象加分之外,更多的是对演艺奇迹发自内心的热爱。唯有热爱才能创造成绩!
本日,我们的物质极大丰富,影视工业也实现了数字化,但是通而不雅观之,流量买卖的涌现、鲜肉明星的横行,彷佛让艺术的精神在不断受到寻衅。当然,也不能说没有好东西产生。然而,这仍旧是一个让刘江们沉默的年代,也是一个不雅观众们阔别艺术佳构的年代。
刘江去世了,银幕“五大反派”的传奇也终于落幕了,“黄世仁”“松井”“胡汉三”们终将谢幕而去。
□何殊我(评论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正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