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30℃,一辆列车行驶在东北某个小县城大大桥上,一声巨响过后,30多名搭客被炸成碎块。痕迹专家在冰冷的湖面上,不断探求着碎裂的冰尸块,完成凡人难以忍受的“胆怯拼图”……
这是曾轰动全国的1986年吉林森林铁路乘客列车爆炸案。
如今关于该案的细节首次得以表露。有名作家萨苏在他的新书《冰血:零下30℃的刑侦现场》中,还原发生在东北的一桩桩大案、要案。
《冰血》是“萨苏探案”系列的第四部,也是其个人首部以东北为题材的刑侦作品。本书以从警数十年的东北公安老丁为线索,还原了他所听闻和亲自经历过的秘闻。
“赤裸裸的真实”
真实,是“萨苏探案”的一张标签,他的故事里没有危言耸听的虚构,有的是赤裸裸的真实。但是,真实每每比虚构更令人悸动。
这种悸动,来自对案件细节的还原,《冰血》一书首次表露了许多尘封秘案不为人知的侦破细节。
《冰血》讲述了发生在东北这片极寒之地上的一桩桩大案、血案、要案,萨苏通过对一线公安老丁的实地采访和档案资料的调研,勾勒出当年案件的发生脉络,刻画出一位位个性光鲜的犯罪分子和警察形象,描摹出他们之间精彩绝伦的斗智斗勇。
“零下30℃的刑侦现场”一章,首次表露了新中国十大爆炸案之一的“森铁202次列车爆炸案”(又叫“黄泥河子爆炸案”)案件与侦破细节,在零下30℃的冰湖面上33名搭客被炸成碎尸块,如何在那个DNA技能不发达的年代像拼图一样拼出原形?去世去的凶手像幽灵一样误导着警方的视线,胆怯的人皮面具、“硬邦邦的肢体零件”让人以为背脊发凉……
“末了一个惯匪”,讲述了哈尔滨末了的惯匪于兴随强盗武装覆灭的故事,展现了赤色政权下第一代公安与恶势力展开的激烈交手,谍报、策反、巷战——从那一代公安身上,我们能嗅到浓浓的战役烙印……
还有“六二五七专案”“吊去世鬼岛血案”“装甲列车大劫案”,等等,萨苏用独家的一手资料和鲜活的笔触真是还原了这些不该被遗忘的冰封血案。
“写刑侦和写历史没有太大差异”
相较于“刑侦纪实作家”的身份,萨苏更为公众年夜众所知的身份,是“历史军事学者”和“日本问题专家”。
由于事情关系,萨苏称长期旅居日本。2007年他以一本《国破山河在》揭开国内抗战史研究的独特视角,此后又推出《肃静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等历史类图书,从日方史料和海内资料交叉考证抗日史实。
在萨苏看来,写刑侦和写历史没有太大差异,都须要胆大、心细,去打捞历史碎片。“去现场发掘,找翻阅档案,原形逐步就在涌现面前了。”
而《冰血》也是在对一段历史的挖掘中出身的。
几年前,萨苏首次在日本搜集到的四百多张关于东北抗联的日方照片和舆图,顺着这些线索,萨苏考证照片中的历史信息,采访健在抗联老战士,拜访抗联在山中的密营遗迹,完成《最漫长的抵抗》一书。
在追踪抗联将士在抗降服利后归宿时,萨苏创造这些人先是在东北剿匪,新中国成立后基本都进入了东北的公安系统。
“他们进公安可不得了,不是那些从警察学校毕业的普通警察,他们很多人原来是在苏联接管过特工选联,这相称于007当警察。”萨苏说,这样一个分外群体的警察故事,引起他的兴趣和写作希望。
为此萨苏将那些尘封在档案室中的一册册严谨的报告笔墨,变成扣民气弦刑侦作品。
“我书中所写的故事,所有情节都是真的,都有档案可查。”萨苏说,“这本书写作原则便是,要自己亲从容现场一样。”
随着这些故事发生在30年前,但如今读起来依然能感想熏染到现实的残酷,人性的荒诞。
透过萨苏的笔墨,可以感想熏染到警察那身制服下所代表的荣光,那颗小小警徽中所蕴藏的掩护社会秩序与追求正义和平的力量。
刑侦题材的“东北征象”
萨苏《冰雪》的空间布局上发生在东北。
近年来关于刑侦题材也涌现了独特的“东北征象”。比如2014年上映的《白日焰火》,2016年上映的《冰河追凶》,故事背景都发生在东北,在这些故事中都有碎尸、零下几十度低温以及某小镇等元素。
“东北的犯罪分子和警察都很有地域特色,值得深入写一写。”萨苏说,“改革开放后,东北由于经济发展问题而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这是故事发生的大时期背景。”
在萨苏看来,东北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不仅仅是自然征象,也是对人性的一种隐喻。
书中,痕迹专家在冰冷的湖面上不断探求着碎裂的冰尸块,一次次完成凡人难以忍受的“胆怯拼图”,只为查到那个幽灵般的真凶,还去世难者一个明净。
2011年萨苏曾出版《京城十案》,记述的是发生在当代北京的十大传奇案件,所有材料全部来自第一手办案警察的口述。
作为比拟,萨苏说,《冰雪》里的东北常常更具有“匪性”。
萨苏阐明,“匪性”在这里是一种褒义。“那些常常长期和犯罪分子打交道,已经完备摸清乃至模拟他们的习气,这些警察站在人堆里,普通人险些很难创造。”萨苏说,“其余这种‘匪性’是一种阳刚之气,能在气势上压倒犯罪分子。”
在《冰血》里,萨苏塑造了以老丁为首的东北警察的群像,对法律程序正义的坚守与卫道。
“日本侦查推理小说就像是一块钟表”
作为长期旅居日本的作家,萨苏也对中日两国的侦查推理小说有一些探索。
日本推理小说的起源,这天本作家井原西鹤在1689年写的《本朝樱阴比事》,模拟的是中国公案小说。此后日本侦查推理小说逐步发展,形成了特有的日式风格,发展的脉络也非常清晰。
“日本侦查推理小说就像是一块钟表,布局精细,逻辑严密,代入感很强。”萨苏说。
对付中国本土的侦查推理小说萨苏说,还没有形成体系。早期中国曾出身过“施公案”、“彭公案”等一大批公案小说,清末民国时期也产生了一批。新中国成立后,“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等手抄本曾风行一时。
“中国早期推理小说有个很大的硬伤是逻辑不足严密。”萨苏说,从清末开始,中国推理小说的发展路径波折坎坷,每一次都须要不断的从国际引进。“但这也解释,这类题材在中国还有极大的改变空间。”
萨苏说,他自己现在写东西基本都因此真实为框架。
“这是由于自己学理科,怕进行纯文学创作编不下去,圆不了,”不过萨苏也坦诚,“写作的过程中也有创作的希望。往后可能会写一个虚构类的,关于中国007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