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街头巷尾常见的修鞋匠,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在合肥蜀山区金湖社区阳光农贸市场内,有位年过七旬的修鞋匠王康年,仍在坚守着老行当。上线、缝补、粘后跟……每天,无论刮风下雨,他和老伴都定时出摊,在不到十平方米的摊位劳碌着,“只要有人须要我就会一贯修下去,直到我修不动的那一天。”
坚守“手艺”20多年
一间不敷十平方米的小棚子,一台磨得锃亮的老式手摇补鞋机,阁下还放着钻头、锉刀、锥子、胶水、补鞋线……王康年正对着修鞋机,眯着眼,仔细地给手里的皮鞋上线。
阁下踩缝纫机的是他的老伴,除了修鞋,换拉链、配钥匙,在他们这里都能做。不知不觉中,王康年和老伴已经在这里摆摊23年。
王康年是淮南寿县人,在屯子种田为生。聊起当年摆鞋摊的经历,他影象犹新。2001 年,50 岁旁边的王康年不再种田,来到合肥谋生。当时他哥哥在安徽大市场修鞋,他在哥哥那里看了两天,基本就学会了,“没有特殊找师傅学,自己琢磨着,逐步摸索就会了。”
“师傅,我新买的鞋子脱胶了,麻烦您给补补。”“好!
几分钟就好。”不一会儿,有着裂痕的鞋子在王康年的巧手修复下无缺如初。由于技能博识、价格公道,王康年的摊位前常有一些居民在等待维修,很多人都是“转头客”,他们说王师傅为人诚恳,手艺又好,以是很信赖他。
老两口坚持每天出摊
胶水粘补、锤子钉底、机器缝边……修鞋是门手艺活,入门随意马虎,但想要做好做精,就只有靠苦练。每天清晨天刚亮,王康年和老伴就出来摆摊了,直到晚上入夜才收摊,日复一日,年年如此。
“不管刮风下雨、天冷天热都来,哪天不来担心有人要来补鞋找不到。”王康年已经记不清自己修过多少双鞋了。如今,顾客递上一双鞋或者一个包,他一眼就能看出能不能修,怎么修。“送来的鞋子什么样的都有,有的鞋子被猫抓狗咬了,咬到鞋帮烂了,我也能给补好,咬到鞋口就不好补了。”在王康年看来,无论是几十元的鞋子还是上千元的皮鞋,他都一样存心修复,碰着难修的鞋子,他也会尽可能对其进行“挽救”。
在王康年的摊点上,除了各式各样的修鞋工具,还有两大袋“皮子”材料,都是他以前去温州那边的鞋厂淘来的,“各种颜色材质的皮子都有,当时批发了两大袋,用了20多年还没用完。”王康年说,这样质量好的材料现在想买都难了,还有一些零件工具也不好买了,他们一样平常都去固定的批发市场买。
有须要就一贯干下去
近些年,随着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鞋子旧了、坏了乃至过季了就会换新鞋,修鞋这一行业逐渐被淘汰,鞋匠师傅变得越来越不多见。王康年也从最初的纯补鞋,到如今的补鞋、修拉链、换锁、配钥匙……这些活对他来说都是信手拈来。
这么多年,王康年修鞋的价格没怎么涨过。“烂个洞补下两三块钱,用好的材料精心修补的最多也就二三十元。”如今,想要修修补补的人也越来越少,王康年的买卖也不似昔日。“以前买卖好做,现在来修的人少了。买卖好的时候,鞋子一天修几十双,修不完就带回家修。现在一天能修个十来双就算多了。”王康年感叹,大概再过十年或者不到十年,修鞋行当就消逝了,“年轻人也都以为这门手艺又脏又累,不愿意学习和干这行了。”
前不久,王康年加入了金湖社区组织的“老师傅”志愿做事队,定期责任帮居民修补鞋子。“做这行,要耐得住寂寞,能挣到钱最好,但是造诣感更主要,街坊邻居离不开我的手艺,而我也离不开他们的陪伴。”
大皖新闻 刘旸 拍照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