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创造,自从进入 2022 年以来,关于汽车座舱里屏幕的辩论就一贯没停下过。
「我们到底需不须要这么多屏幕?」
「用户是不是在被迫为屏幕买单?」
「汽车新三大件,沙发冰箱大彩电」
媒体同行和吃瓜网友们对座舱屏幕越来越大、多、好、贵的吐槽,如果说不上是图穷匕见,至少也可以说得上是雷霆万钧。
我们之前在 《谁还不能在车里多来几块屏幕了?》 一文中大略地谈论过,并不是说车企与供应商在智能座舱中通过软硬件发力,在「制造汽车」这个主业上便是不务正业了。
当然,喜好与不喜好是每个人的权利。屏幕在座舱中的攻城略地,也不是这一两年才开始的。第一家把屏幕带到汽车座舱中的企业,也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特斯拉。
在今年春天的某一次专访中,我们的一位老朋友就提到过:很多时候,误解之以是一贯存在,是由于行业高下一贯缺少与舆论、与社会大众的有效沟通。
跟随或是带领网友们一起骂街再随意马虎不过,但谛听行业的声音,弄清背后的思考逻辑,让更多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才是我们理应做的。
前几天,我带着好奇,与蔚来 NT1.0/2.0 平台、空想 L9/L8、飞凡 R7、五菱 Kiwi EV 等热门车型的屏幕供应商,武汉海微科技有限公司(下文中简称「海微」)的创始人、CEO 李林峰,环绕着屏幕与座舱的一系列问题聊了聊。
聊完才创造,屏幕与汽车的门道,远频年夜家想的要来得繁芜。
海微科技创始人、CEO 李林峰
以下是对谈的实录(G 为 GeekCar,L 为李林峰):
G:
能否请您先容一下海微的紧张业务?
L:
常日意义上来讲,海微作为零部件一级供应商,是一家工业化企业,为车企供应零部件的设计、开拓、验证、制造和交付,个中一个主要业务便是汽车座舱的屏幕。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业中现在常常提到的一个说法叫做「双智」,指的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海微也是一家在「双智」上不断发力的企业,不一样的是,我们紧张关注的是智能座舱和智能制造。
像是蔚来 NT1.0(ES8/ES6/EC6)到 NT2.0(ET7/ES7/ET5 等)平台的车型中控屏、仪表屏、后排屏、以及很多用户都很喜好的车载助手 NOMI 机器人、空想汽车的 L9 和 L8 双联屏、飞凡汽车的 R7 贯穿屏、五菱的 Kiwi EV 双联屏等,我们都是这些零件的一级供应商。
截止目前,海内一共有 8 块基于 Mini LED Local Dimming 技能的前装屏幕上车,个中 5 块是由海微供货的。
这些是已经上市的一部分车型,已得到定点的车型还有很多,很多项目目前还未便利透露。
G:
理解。实在我也想从源头开始,详细地理解「屏幕上车」这个事情,包括为什么车企们这几年在车载屏幕上进行着公认的行业内卷;再比如,我也想知道,您作为干系从业者,怎么看待舆论对付这类趋势的批驳态度。
开始技能性话题之前,我有个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我一贯没有想明白的,我希望您能回答得普通一些: 您认为车载屏幕的关键代价是什么?
L:
目前不论车载还是消费类屏幕基本都是基于平板显示技能开拓的,这项技能本身已经发展三、四十年。它现在是最便捷,最随意马虎被大众所接管,学习本钱最低的人机交互办法,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大家可以看看身边,现在 3 岁的孩子拿起手机、平板就会用,不须要任何的演习。咱们的生活中已经充斥着各种屏幕,大家通过屏幕与数字运用进行交互,数字天下的内容或者 IP 通过屏幕传达给用户。
在否定屏幕本身之前,谁都不能否认,屏幕是实现人机交互的一种关键接口。
汽车现在已经成为智能化改造的第二大载体——第一大载体便是我们的手机,在手机之前还有我们的 PC 和条记本电脑。纵然不看汽车,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也是个趋势。
手机从最早的 3、4 英寸到现在主流的 6~7 英寸,作为便携设备已经达到人类手持利用的上限了。手机屏幕的尺寸发展已经触达了上限,那么座舱内屏幕的上限可能便是从 A 柱到 A 柱,1.5 米旁边,这在可以瞥见的将来该当会是车载最大的实体屏幕,例如奔驰 EQS 上的 Hyperscreen 和飞凡 R7 上的 43 寸屏霸。
飞凡 R7 的 43 英寸宽幅真彩三联屏
G:
在您看来,以当下而言,屏幕作为交互的介质,被汽车用户和潜在用户认可到什么程度了?
L:
这还是要结合上一个问题来解读。
我认为这个程度不能只从屏幕作为光电转化器件本身来看,还要从交互方面来讲。这也是媒体们最常常进行不雅观察的角度:屏幕到底若何才算好用?是不是顺滑就算好用?
这里面有个底层逻辑的问题,顺滑的背后没有内容,那么它是故意义的吗?
屏幕的背后一定是存在具有代价的内容。商业院线的园地和音视频设备再好,每天只放手撕鬼子的电影,可以吗?
以是车企都有责任想清楚,屏幕播放什么样的内容,供应什么样的交互设计,如何给用户精良和便捷的体验。
比如蔚来汽车。在屏幕尺寸方面,一贯做得比较克制,屏幕尺寸在行业里面不算很大。但是用户们会创造,干系车型的交互体验都不错。作为蔚来车主长期利用下来回感想熏染到这块屏幕和承载的系统,做到了不打扰,做到了在恰当的机遇与用户进行高效的交互。
在恰当的地方,恰当地存在,通报给用户恰当的内容,是将来的车载显示生态的关键。
全体完全的过程是不能光靠屏幕这一个硬件的。前辈的显示技能所带来的顶尖光学性能,背后的逻辑实在是一种硬件预埋。车辆不才线的那一刻,操作系统的用户体验一定不是最佳的状态的,UI/UX 的设计也不能整车生命中期中主机厂能够交付的最高水平。比如你看 ES8/ES6/EC6,蔚来到现在还在为这些车型升级它们的软件和界面,不断提高用户的利用体验。
以是,屏幕作为硬件预埋,在车企将来做这些人机交互的提升的时候,才能有硬件层面的冗余空间。才有可能在三年往后,让车子展现出来的人机交互的特性,不比三年往后问世的新车型差。
这才是屏幕选型时采取各种前辈技能的代价。
G:
车载屏幕的话,范例情形下大概会分为哪些关键的部件?结合海微的业务,会涉及到个中那些部分?
L:
紧张可以分为面板、壳体和电路板三大类。让我们一样一样看。
面板肯定要占到这里面的大头。在我们的屏幕总成里,也要占到相对高的一个本钱。
除了面板,还有对应的壳体。做个类比的话,跟手机的情形有点类似。从 iPhone 利用的 6 系、7 系铝合金和玻璃后壳来看,要兼顾都雅和实用。屏幕在车内属于高代价的内饰外不雅观件,由于要参与整车内饰造型,客体上面的工艺材料也是很关键的地方。
对付海内来说,海微算是较早利用镁铝合金材料做内饰零部件设计的厂商。我们现在给蔚来、空想等新车供应的方案,基本上都是全镁铝合金外壳了。
还有便是第三类,PCBA,也便是印制电路板。电路板上的分类就比较细了,有卖力图像处理的,有车载网络通信的,有卖力各种热管理的,有背光驱动的,有视频传输的,这些芯片都在电路板上。
在海微供货中占比较多的,是屏幕的部分。由于我们是车企的 Tier 1供应商,以是给客户交付的是可以直接在总装线上安装的零件总成。
工业流程大概不太好阐明。举个例子来说的话,空想汽车 L9 和 L8 的两块屏幕,是当前业内屏占比最高的两块车载屏幕,海微在里面投入了非常多的研发资源,探索了很多多工艺干系的技能。比如关键的粘贴点胶工艺,比如玻璃跟镁铝合金粘合的材料,以及背后的锁付和卡扣设计等。
锁付工艺看起来是简大略单打个螺丝,但螺丝孔的设计,螺丝本身的设计,还有螺丝批的扭矩、圈数,这些参数都是调试验证了多轮的,既不能影响面板本身的光学效果,又要担保零件总成的耐久稳定。
空想 L8 Max 双联屏
G:
如果我是一个小白的话,我该当怎么去理解面板这个观点?
L:
面板实际上便是一个光电转换器件,它是把电旗子暗记转换成光显示出来的一个东西,但是单独的面板不能称之为整机。
我仍旧可以用电视行业来举例。比如索尼,以前是自己拥有和运营面板厂的,后来把这块业务卖掉了。但这不妨碍索尼现在仍旧是环球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品牌。
对付车载面板来说,电旗子暗记怎么有序组织,怎么防护好面板不受外界冲击,怎么让面板的事情环境更稳定,怎么让面板固定在一个更结实且都雅的外壳上……这些都是零部件供应商须要为车企做的事情。
G:
现在手机行业也很卷,手机的屏幕就承载了很大一部分产品力。当下,很多消费者都已经建立了普遍认知,各大厂牌也乐得在屏幕上面做文章。
那么,手机厂牌包装出来的这些技能特性,能够完全平移到车载屏幕上吗?或者说,我能够用消费电子的那些技能特性,来哀求车载屏幕也具有这些特性吗?比如 120Hz 或以上的刷新率、2K/4K 乃至更高的分辨率、通过 LTPO 技能省电等等这些?背后的缘故原由是什么?
L:
没那么随意马虎。现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屏幕可以做到 120Hz、144Hz,乃至 240Hz 和更高刷新率的面板,而这些在车里就比较困难。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便是车载屏幕的屏和机是空间上分离的。如果哀求达到那么高的刷新率,对屏、机之间高速总线的传输带宽的哀求就会非常高。这点来说,目前在车上很难实现。
由于汽车本身有着非常繁芜的电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按照这个规格来传输数据,要想担保高速稳定,目前的电子技能并不随意马虎实现。
如果你想要在车上实现 4K 分辨率 120Hz 刷新率的画面、乃至 HDR 10bit,需到达 25 Gbit/s 以上传输速率。而现在车载以太网普遍在 100 Mbit/s 的水平上,1 Gbit/s 水平的只有最新的几个项目在用。
根据我们的不雅观察,120Hz 高刷新率的技能上车可能要在两年往后。不过,我们明年还是有机会在车上看到 90Hz 刷新率屏幕的。
G:
明白。那这个问题里的其余几种技能呢?比如高端手机上常常被提到的 LTPO 技能(笔者注: 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 的缩写。通过将屏幕最低刷新率掌握在 1Hz 来降落功耗,来达到省电的目的),还有常常能看到的 DC 调光和 PWM 调光。
L:
实际上,LTPO 是专门给移动设备用的,环球第一个 LTPO 技能得到广泛运用的屏幕便是 Apple Watch 5 系列,设备本身在电池特殊受限的情形下,厂家才会运用这种技能。
LTPO 技能上车基本上是没故意义的,由于车机屏幕不存在低刷新的问题。车机屏幕本身的功耗大概在 20W 到 50W 之间。对汽车这个庞然大物来说,刻意去省这一点点电是没故意义的。
至于 PWM/DC 调光技能的话,我们已经在干系车型上实现了这两种调光模式,且同时存在于一个屏幕中,依据工况来选择利用何种技能调节屏幕亮度,自动切换。
G:
这么说的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现在车机屏幕也在一点点追上消费电子、桌面显示行业的水平?
L:
不能算是追上,我们不如换一种说法。
车机屏幕对显示的哀求,可能乃至要超过消费电子产品一些。但不同的是,这些哀求可能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说耐久性、可靠性;比如说抗阳光照射,哀求供应超高亮度以应对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可读性。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消费电子产品不会遇见的。
退一步来讲,手持设备是不同的。手机在太阳光照射下看不见屏幕显示的内容也没紧要,用手轻微挡一下,或者转个方向就行。但我们不能用手掰车上的屏幕,对吧?
以是就有人会说,车上的屏幕又贵,显示规格又不如消费电子,还不如搞个 iPad 放车上。这实在是一种既不懂汽车工业,又不负任务的说法。
就像很多人喜好将汽车和手机放在一起比较,实在这里面的繁芜程度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就车载屏幕全体行业而言,同行们在做的,实在还是在扎踏实实地提升全体家当链的能力。
G:
换个思路来看的话,是不是两者背后大的技能体系来说,实在都差不多?
L:
光学部分类似,但可靠性、耐久性、总成的设计哀求等等,汽车和手机的差别相去甚远。
蔚来 EC6 中控屏与 NOMI
G:
恰好聊到这里。由于刚才您也说了,车载屏幕要在更加繁芜的光芒变革下事情,还要面对更加极度的温湿度、颠簸、尘埃、电磁滋扰这些相对严苛的事情环境。那么车载屏幕的标准,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显示组件有没有哪些不同?
L:
差别非常的大,我想,我可以用范例的工业流程阐明下。
就拿海微的产品来说,从设计完成到进入量产,到拿到车企的批产认可,中间经历的实验大概有 100 多项。这里面包括但不限于 EMC 电磁兼容、ESD 防静电、高低温、振动、粉尘、冷凝、结露、烟雾、防水、防尘、剐蹭、跌落、化学堕落、可挥发物、阻燃特性等等,非常多。
屏幕作为座舱内的玻璃件,还要经由头碰实验。阐明一下,便是发生碰撞后,屏幕的玻璃碎渣不能存在飞溅,不能给驾乘者造成二次侵害。
可以这样讲,一个屏幕从设计完成到批产,一轮实验的周期大概是 2 到 3 个月,须要做 2 轮,实验用度会在 200 万到 500 万元不等。
G:
恰好就着工业流程的话题,我有个超纲的问题想要请教。
近期不是海天酱油「搞双标」的话题在社交网络和"大众舆论上非常火爆吗?当然,我知道绝大多数人对工业标准是没有观点的,以是在一些视频自媒体的煽惑下,才爆发出了这么高的谈论热度。回到我们谈论的主轴上,随着制造和发卖的环球化,车载屏幕这个东西在海内的合规标准,跟在国际上的合规标准,有没有什么差异?
L:
实际上没什么差异。
举个例子,我们作为供应商,做哪家车企的项目,就要符合哪家车企的标准。
比如海内新势力的项目。他们本身便是要进入环球市场的,而且现在已经进入有产品上岸欧洲市场,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以是,在这件问题上,我们所有的验证标准,一定是要知足环球各国的法规需求。
为什么说没有差异?由于要更多地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这是底线,任何人都不能去寻衅它。
大家说的海天酱油,配料表的问题放到我们这个行业也是一个标准的问题。
能不能说海内的用料差一些、出海的用料好一些?
在车载零部件领域当然弗成,是不是好多人都以为中国的消费者对消费电子没有认知?正好相反,中国消费者是环球认知能力超强的一个群体。
以是主机厂和供应商都存有敬畏之心,在设计选型时都如履薄冰,产品假如体验做不好,可能第一个就被咱们中国消费者吐槽了。
G:
就着咱们刚才聊到的屏幕安全,我有个问题。社交网络上常常能看到很多反智能化的辞吐,有人会说车上屏幕多了,万一车辆发生碰撞事件爆气囊的时候,会产生破片侵害。我们该当怎么看待这类问题?
L:
这种说法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
一个车企在做整车设计的时候,屏幕的位置尺寸已经确认了。不只是屏幕,包括方向盘、空调出风口,乃至现在比较盛行的各种悬浮式设计零件,都不许可在气囊爆破时,把仪表台上的任何东西给炸飞出来、对驾乘职员造成二次侵害。如果有,便是范例的设计缺点。
按照现在的工业流程来讲,车企在早期设计的时候,他们会用 CAD/CAE 软件去做赞助设计和剖析,在打算机里面仿照各种工况下的碰撞和爆炸。而不是说整车做完了才想起来拿去做碰撞实验、出问题再改,那样根本来不及且失落败率极高。
我们能在量产车上看到的这些屏幕,肯定不会由于气囊爆出就让玻璃肆意飞溅,对乘员产生侵害。任何一家规范干事的车企都不应该涌现这样的问题,这更不是这块屏幕的锅。
G:
那么,作为飞凡 R7 屏幕总成的一级供应商,您是否能够为大家阐明一下,为什么飞凡 R7 能够被称作是「屏霸」?
L:
首先,它是目前海内最长的一块屏幕,运用了当今最前辈的车载显示技能,而且 OLED 和 Mini LED 同时集成在一块屏幕总成上。飞凡 R7 中间那块 15.05 英寸的 OLED 面板,是现在海内能够量产的最大尺寸的柔性 OLED 面板。
其次,全体屏幕的实现了 A 柱到 A 柱的支配,全体屏幕总成的宽度达到了 1.4 米。这是环球第二,海内第一。仅次于奔驰 EQS 的 MBUX Hyperscreen(MBUX 超联屏)。
这块直接用于车载的屏幕,无论是尺寸,还是运用的技能,都是海内压倒一切的。而且,这块屏幕的干系技能规格并不适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一块面板来做条记本电脑的话,由于屏幕亮度不高,耐久性哀求也不强,是达不到如此高的哀求。同样是 15 英寸的面板,能够知足车规哀求的话,难度就非常大,这背后的技能积累是非常多的。
飞凡 R7 的 43 英寸宽幅真彩三联屏
G:
刚才咱们提到的奔驰 EQS 的 MBUX Hyperscreen,跟飞凡 R7 的屏幕比较较的话,相互有没有哪些可比性呢?
L:
作为车载屏幕的从业者,我认为奔驰 EQS 的 MBUX Hyperscreen 放在在当今汽车行业来说绝对是顶尖的。而且奔驰 EQS 中间那块 OLED 面板的尺寸更大,也就意味着更低的良率、更高的制造难度和更高的本钱
事实上,咱们国产的飞凡 R7 这块屏幕的在研发、工程、制造上的各项投入已经比较大了。我们也该当认识到,这是一款售价 30 万公民币的车型,而奔驰 EQS 的售价已经由百万。
G:
感谢您的正面回答。接下来可能是大家都会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也是大众对屏幕这种事物的普遍理解。就车载来说,OLED 屏幕是不是已经成为车内主流了?
L:
确实 OLED 在当下被消费者认为是一个好东西,由于最近这 5、6 年来我们清楚地感想熏染到了 OLED 的精良体验。从 iPhone X 开始到现在苹果一贯在 iPhone 上采取,OLED 家当链也已经被催熟了。但这并不能得出 OLED 面板要成为车载屏幕主流方向的结论。
OLED 作为一种有机发光技能是存在天生毛病的。由于 OLED 本身是一种电流驱动技能,而大家所熟习的 LCD 是电压驱动技能。
电流驱动技能最大的问题便是,通过电流实现对光电转换的掌握力,这个电流的细分等级必须分得非常细,才能实现暗场下面多灰阶的过渡。以是目前大多数 OLED 屏幕在 5 灰阶以下的画面是无法正常显示的,在 iOS 和安卓系统里面,对 0~5 灰阶的像素都做了预处理。这个是 OLED 的第一个问题。
G:
设计层面来讲,专业人士都在规避这个问题,以是用户很难感知到的对吧?
L:
对的。而且还有第二个问题,OLED 的光电转换效率不如 LCD。传统 LCD 通过背光单元照亮彩膜来发光,OLED 通过电流驱动 EL 器件来发光,在产生同等亮度的情形下,OLED 会比 LCD 更加耗电,多耗的电能会转换成热能,导致屏幕表面发热。
以是我们会创造在 iPhone X 发布时,苹果推出了 Dark Mode(暗模式),实际上便是要让更多的像素不事情或者低功耗事情。玄色模式或者暗场模式下,像素处于无电流或者低电流状态,这样既能给设备省电也能掌握触摸屏表面温度且增加屏幕耐用性。
G:
以是散热办理得不好的话,就会涌现大家口中的「烧屏」,是吧?
L:
是的。还有一点,OLED 的全称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材料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它在接管 UV 紫外线照射的时候,会毁坏掉这个材料本身的特性。如果拿一块 OLED 的屏幕在太阳下面暴晒一段韶光之后再拿回来用,屏幕可能会产生偏色。
这些是 OLED 技能的天然特性,是材料本身的特性是无法避免的,是物理学、化学的边界问题。我们是做工程做产品的,不会去轻易寻衅科学的边界。相对的,我们常常在寻衅工艺和工程的边界。
G:
明白了,实在工程层面来讲,并不存在 OLED 一定优于 LCD 的情形。
我们换个轻松些的话题。刚才咱们提到了夜间行车,现在存在一种说法,有很多人会说如果车内有屏幕的话,在夜间驾驶的时候,可能会有晃眼或者光污染的困扰。
在专业角度来看,您怎么看待这类说法?
L:
如果有人以为晃眼,那解释这块屏幕的内容没有做好。
第一,夜间就该当自动进入 Dark Mode(暗模式),不能涌现太亮的画面来滋扰用户的正常驾驶。
第二,屏幕应采取一些光学传感器去主动感知外界光芒的变革。如果外界已经很暗了,就该当自动把屏幕的亮度等级降下来。
举个实例。如果有提这类问题的人,我会建议去实际试一下再下结论。蔚来的第一代平台,ES8/ES6 车型的全体系统主题会随着昼夜而变革,再加上屏幕内建了光强传感器,会随着光芒感应自动调节面板亮度。晚上到高架、隧道和城市的林荫路上开一圈,就会明白,基本不存在滋扰驾驶的问题。
而且车里面有屏幕并不是中国车企独创的。奔驰、宝马这些大厂也在大量利用屏幕,作为汽车工业先驱,作为影响力巨大的豪华品牌,他们设计是非常严谨的,也不会犯这种缺点。
以是我不认为这是值得争议的话题,由于有些人可能没有体验过这些完备精良的设计,或者说有点以偏概全了。
车企在做设计的时候,设计阶段的原型车下来往后,须要做座舱灯光和亮度审计的评审事情,做了这个事情的车企不会在这上面犯缺点。
G:
说到这里又回到标准的问题上了。灯光审计的这套标准是只存在于欧盟或是北美?还是环球范围内都存在?
L:
存在于所有市场,是一种通识。这种通识是车企必须去把关的问题,但是做到什么标准,是每家企业自己定的,有自己的企标和验证方法。
聊下来你会创造,汽车行业的人才很稀缺很宝贵。很多车企会挖在同行公司有事情履历的人。说白了,便是把竞争对手体系内的这些标准、通识、方法挖过来,建立自己的标准。
综上所述,我很难认同前面说的,屏幕多或者大的话,在夜间驾驶会刺激眼睛、滋扰驾驶这种说法。
飞凡 R7 的 15.05 英寸超高清中控屏
G:
以是基于咱们前面聊的这些认知,往后是须要车企的设计师和屏幕的供应商在一起,进行联合开拓的事情模式,越来越广泛地建立起来,对吧?
L:
对。前面说过了,屏幕是人机交互的关键接口。我们跟很多的设计师,尤其是做 HMI 设计、平面设计的同事们互换起来,我们会创造大家对屏幕的理解,对设备的理解还是存在断层的。
以是我们在做屏幕总成的时候,会向客户提交一份与屏幕光学和电气性能有关的 UI/UX Design Guideline(界面交互设计辅导原则)。大家的视觉和交互设计可以尽可能的匹配这个设计导向去做。我们无意寻衅客户或者用户的专业程度和审美能力,而是这些设计导向一定程度上符合行业技能发展和环球审美的趋势。
G:
末了的一个问题,想和您聊聊海微科技本身。
我在其他的宣布里看到过,海微的软件部门在研发团队构成里面人数占比是最多的。说实话,这与一家工业化企业的固有印象不符。这样构建团队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L:
我们认为,软件能力是一家企业进入数字化运营和智能化运作的核心根本。
以是,海微现在在做两件事情:
对外,给客户交付智能座舱的产品;
内部,通过智能制造来实现智能座舱产品的产出和交付。
智能制造看似只有四个字,实在背后须要大量的软件人才。对付我们来说,包括从生产管理软件、生产数据库系统到机器人掌握算法、视觉识别算法,这些全部是我们自研的。
在海微的工厂里,你能看到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我们不会采购整条的生产线,而是把机器人、摄像头、掌握器这些零部件采购回来之后做集成,通过自研软件全面打通。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团队去实现对产线的设计和定制开拓,不依赖于第三方,这就导致我们须要非常多的软件人才。
对付屏幕来说,它既是一个外不雅观组件,又是一个光学器件。屏幕也好,车载的主机也好,哪怕里面有操作系统,有单片机等等东西,都会须要非常多的软件去做验证,验证它能不能被合格地制造出来,包括用算法、用软件、用摄像头、用光学探头、用传感器去监测。
统统的统统,背后都须要很多的软件团队去支持,这是我们自己构建海微智造的全体代价。以是我们的双智,指的是「智能座舱」和「智能制造」。
以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一家给车企交付零部件的工业化企业,软件是为工业化赋能的。
写在末了
每次在文章中聊起座舱的屏幕,我总难免带开花费电子产品的固有认知去看待。
以至于我常常先入为主地、以一个喜好玩智能设备的人设,去核阅这些大大小小、形状互异的玻璃板后面,为什么用起来跟智能设备的体验大相径庭。
包括我在内,大概很多人都忽略了,汽车和手机实在并没有那么多的可比性。
零件繁芜程度不一样,供应链长度不一样,系统的繁芜程度不一样……
两者之间最靠近的,大概只有随着竞争的加剧,手机厂和车企对用户体验愈发重视起来。
中国作为一处任何脑筋复苏的车企都无法忽略的汽车市场,早就不再单单只创造代价。而是在创造市场代价的同时,也催生着更多的需求。
市场的成熟,也伴随着用户心智的成熟。就像这次专访中谈到的,中国人正好是环球消费者中认知最强的群体。
李林峰认为,如果用户产生了自己在为车载大屏被迫买单的觉得,那很可能是车企在大屏的内容和交互上没做好。如果做好了的话,用户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
大概不是所有车企都能够精确认识到屏幕的代价,乃至忘却了竞争只是路径,而非目的。
我想,可能这才是外界看上去的,车企们在屏幕上行业内卷的原形。
不过我仍旧相信,即便哪天 L4/L5 级别自动驾驶真的遍及了,屏幕也会在车内陪伴我们相称长的韶光。
只不过在那之前,如何像 A 面已经完备进化成一整块屏幕的智好手机那样,让所有人更自然地接管它的存在,对行业高下、对我们来说,还有太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