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车液压系统是手动掌握的,操作起来未便利,想改一套电控液压,你看给咋改下。”刘太平从车上跳下来,与沈利军互换起来。
沈利军查看了一番后说:“你这个大略,有半天韶光我就给你改装好了。”
位于X065县道边的这个农机修理站就像一个农机“医院”,随时收治来自周边各地的“患病”农机,沈利军则是“主刀年夜夫”。
今年51岁的沈利军,是乌克忽洞镇北村落村落民,父亲是一名农业机器修理工。受到父亲影响,沈利军从小对机器维修感兴趣,初中毕业后他来到达茂旗百灵庙镇汽车修理厂上班。
2006年,一位农业机器经销商朋友找到沈利军,希望他转行做农业机器售后。“那时候农业机器还不是很多,但是考虑到未来的前景,我就随着他做农业机器售后事情,骑着摩托车给东方红、雷沃等大型农机做售后维修。”沈利军说,也正是在做售后维修期间,他有时有了外出学习的机会,去位于洛阳的中国一拖集团学习学习,随着师傅系统学习了农业机器维修知识。
“前后去了八次,每次去学习半个月,学了4年之后,参加了农业屯子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当时全国仅有32人参加考试,8个人考三级农机修理工。”沈利军自满地说,高等农机修理工是高等职称,截至目前,内蒙古高等农机修理工仅他一人。
2009年,沈利军投资84万元创办了达茂旗富农农牧业机器维修厂,建起了可以实现机器化维修的厂房,购置了相对完好的维修配件,以乌克忽洞镇为中央,做事半径达到近300公里,每年维修、保养农业机器两三千台,十多年维修农机50000余台。
“附近的四子王旗、武川县、固阳县等地的大型农业机器,当地修不了的都会开到我这里来维修,从我这里修睦的农机,基本再也不会涌现类似的问题。”沈利军说,虽然农机修理的活比较脏、比较累,但是每次靠他的技能修睦了农机,真正帮助到了前来乞助的农牧民,他还是觉得很自满。
随着农业机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机维修需求的不断增加,沈利军越来越以为目前维修厂房承载量过小、当代化程度不高,下一步他打算投资120万元,扩建厂房、更新设备,更好地为地方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