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李清照《金石录序》可以知道,赵明诚因病而去世, 李清照这篇文章中有比较详细的记录。
至于题主说李清照气去世了丈夫赵明诚,乍一听有点像哗众取宠、造谣生事。但是细细读过《金石录序》 ,可以创造在南渡往后,夫妻二人的关系彷佛没有那么相亲相爱了。
为什么呢?回到题主的这个问题:李清照是如何凭借一首诗........
靖康之变发生后,李清照的确有诗讥讽了当时的士人,但是能不能说李清照的诗引起自己老公的不满呢?其余,李清照写了什么诗,会引起这种“气去世丈夫赵明诚“的预测呢?
一、李清照的几首讽喻诗一说到李清照的讽喻诗,最著名的便是《夏日绝句》了,这首诗也被称为《乌江绝句》。
明朝处囊斋主人的《诗女史纂》中,记录了李清照最有名的五绝:
《乌江絶句》云:生当作人杰,去世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五绝确切的写作韶光不太清楚,看诗意当然是靖康期间的作品。但是李清照的巨大杀伤力并不仅仅表示在这首《乌江絶句》上。宋人庄绰在《雞肋編》中还记载了四句断句:
赵明诚妻李氏清照,亦作詩以诋士大夫云:南度衣冠欠王导,北来少刘琨。又云:南游尚觉吴江泠,北狩應悲易水寒。後世皆當為口實矣。
从韵脚可以判断,这四句断句来自于两首诗。 庄绰很明确地说,李清照这几句诗羞辱了朝廷的官员:“作詩以诋士大夫。”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丈夫赵明诚了。
不过,庄绰并没有说李清照这四句诗作于何时。比庄绰晚一些的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也记录了这四句诗,略有差异:
後有易安李,李在趙氏時建炎初從秘閣守建康作詩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又云: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欠劉琨。
据胡仔的记载,李清照在赵明诚去建康作官的时候,写了这四句。而赵明诚守建康的经历,是他生平的污点。
二、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乌江絶句》,今人一样平常写作《夏日绝句》,这首诗以项羽为比拟,讽刺当时南渡的士人。这首诗大家太熟习,不须要特殊的阐明了。
这四个断句可以简析一下,先来看看: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南来尚怯吴江冷,吴江冷,用《新唐书》中崔信明典故,《新唐書·文艺传·崔信明》: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信明蹇亢,以門望自負,嘗矜其文,謂過李百藥,議者不許。揚州錄事參軍鄭世翼者,亦驁倨,數恌輕忤物,遇信明江中,謂曰:「聞公有『楓落吳江冷』,願見其餘。」信明欣然多出眾篇,世翼覽未終,曰:「所見不逮所聞!
」投諸水,引舟去。
崔信明自以为诗文上乘,没想到遇上了对手。郑世翼爱损人,他问崔信明:听说你有佳句"楓落吳江冷”,我想看看你其他的作品。崔信明愉快地拿出自己作品给他看,没想到郑世翼看了一半就说,所见不如所闻呀,竟然把崔信明的诗文丢到了水里。
李清照用这个典故有几重意思,首先是自谦诗才一样平常般 。南渡往后,我(或者其他墨客、文人)还再作着低劣的诗。其余两重意思,一是指江水的确挺冷,更深一层是心寒,对付过往的痛楚和对付未来的迷茫。
北狩,是指徽钦二帝被俘虏北上,南宋君臣委婉地说我们皇上去北方打兔子了。明朝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内官子弟登第》写到明朝天子在土木堡之变被俘虏,也说“ 英宗北狩不返”。
李清照还有一首《上枢密韩侂胄诗》写到“北狩”:
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北狩应悲易水寒,那两个打兔子的天子还在北方耐劳,该当能觉得到易水之寒。易水寒,出自《荆轲歌 / 渡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言外之意,南渡往后,只见到一帮文人空谈误国,如今哪里有荆轲一样的报国志士,去规复故土迎回二帝呢?
三、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欠劉琨。
李清照的这两句诗,就没有刚才两句那么蕴藉了。
南渡往后,短缺东晋王导这种辅佐天子的大臣。北方的敌后区,也没有刘琨这种坚持抗战的将军。
南渡衣冠少王導。
东晋衣冠南渡往后,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以王导、王敦为首的王氏家族辅佐东晋开国天子司马睿稳定了局面。
李清照诗中说,如今南宋朝廷见不到王导这样的人才。实在李清照的辞吐有些偏颇,南宋的李纲、岳飞、韩世忠等人也有规复故土的志向,可惜都没有受到赵构长期的重用。例如赵构刚刚继位时,请回来李纲作丞相,但是几十天往后,李纲就被撤职了。
少王导,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君臣相得,王导受到东晋天子长期的信赖,而岳飞、李纲们却没有王导那么幸运。
北來欠劉琨。
刘琨便是和祖逖一起是闻鸡起舞的那位。西晋灭亡后,刘琨留在北方坚持战斗。
刘琨对司马睿有劝进之功,可惜他没有南渡,末了捐躯于北方。临去世前还写了一首千古传颂的诗,结尾写到: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四、赵明诚的羞辱与李清照的词论
靖康二年(1127年、即建炎丁未年)三月,赵明诚任江宁知府。建炎三年(1129)仲春,赵明诚由于没有把稳御营统治官王亦的叛乱,在惊悸失措中无所作为,自己缒绳出城而逃。叛乱被平定之后,赵明诚就被朝廷革职了。
江宁便是建康,庄绰说:“李在趙氏時建炎初從秘閣守建康作詩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庄绰大约生活在1079年- 1143年之间,和李清照(1084—1155年 )基本是同时期的人。
如果这四句诗真是李清照所写,而且是在赵明诚还健在的时候写成,可想象丢城逃命的赵明诚读了往后是什么心情。
李清照能够如此不顾忌情面的写诗讽刺吗?
李清照不是普通的女人,我们也不能总勾留在“人比黄花瘦”的柔弱印象中。实在李清照是个极有“战斗力”的人,从她的《词论》就可以看出,这个女人并不屈常。
晏殊、苏轼、欧阳修,”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每每不协音律。“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张先、宋祁,等人”破碎何足名家!“
王安石、曾巩,”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词论》
以上都摘选自李清照的《词论》,她对付苏轼、欧阳修、柳永、张先等人绝不留情。因此她也被后人批评,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此论未公,事不凭也。“
赵彦卫《云麓漫钞》中也说李清照:“《词论》一书多有妄评诸公…”
可见,李清照的文风,还是比较彪悍的。这几首诗写出之后,是什么结果呢?
从《金石录序》可以觉得出,李清照夫妻二人彷佛有了很深的隔阂。
五、赵明诚之去世
赵明诚撤职江宁知府后,在1129年又接到南宋朝廷的任命:“知湖州”。
于是,赵明诚留下李清照出发了。从《金石录序》中看二人分开时的表现,可以创造赵明诚要么是个直男癌,要么便是对李清照有了见地:
独赴召.....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 "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 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大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驰马去。
赵明诚出发时,李清照很失落落,呼喊道,如果金兵到了,我要怎么办呢?
赵明诚“戟手”告诫李清照,如果碰着危险,先丢什么、再丢什么,但是“宗器”不能丢,宁肯丧失落自己的性命也弗成。
“戟手”,用食指和中指指人,在古人的利用中,彷佛不是特殊尊重人的意思。
赵明诚一去就得了重病,等李清照赶到时,赵明诚已经病入膏肓:
七月末,书报卧病,余 ......遂解舟下,一昼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肓。...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 笔 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喷鼻香卖履之意。
李清照赶到时,赵明诚已经病在膏肓 。但是令人惊异的是,赵明诚至去世也没有“分喷鼻香卖履之意”。
分喷鼻香卖履,典出曹操《遗令》:
余喷鼻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赵明诚临去世之时,对付自己妻子的未来,一句话都没有交待,留下李清照在兵荒马乱之中无所适从。
这是若何的一种侵害呢?赵明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结束语
从《金石录序》一文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夫妻二人在南渡以前生活美满、琴瑟相合: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总是乡矣!
但是南渡往后,李清照夫妻二人不仅仅生活质量低落,彷佛二人的关系也没有那么融洽了。两人中途分离以及赵明诚去世时,他对付李清照都漠不关心。因此李清照在文章中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我们不清楚是什么缘故原由造成了这种结果。不过李清照的这几首诗,对付当时的士大夫来说确实是一种羞辱。大概,李清照作诗真得侵害到了赵明诚的颜面。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李清照气去世了赵明诚。赵明诚该当是因病而逝。
@老街味道
古人起名字把稳四声平仄吗?若何组合好一些呢?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为何被渔洋隐士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