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读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而又别……后之审乐者,每每采纳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也。

元稹绘像

用来演唱的一首词歌词和乐曲是若何的关系填词和填腔有何不合 休闲娱乐

元稹对诗体的划分与溯源有其精当处,论述简明扼要,尤其是元稹提出的“由乐定词”和“选词配乐”的两个理论,区分了歌与诗的传统,解释了乐曲与歌词的相互形成的缘故原由。

什么是“由乐以定词”

元稹所说的“由乐以定词”,是对乐曲和歌词之间的天生关系,也便是说乐工制出乐曲,然后词人依据依这个乐曲的音调,配上相应的歌词。
换言之,一首配乐演唱的歌曲,先有乐曲,后有歌词。
这在古代,叫做“倚歌”。

《汉书·张释之传》有这样一段记载,说的是汉文帝依据乐曲谱写歌词的事情,原文写道:“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

初唐著名训诂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对这句话做了注释,他认为:“倚瑟,即今之以歌合曲也。
”颜师古说的“以歌合曲”便是依据依这个乐曲的音调,配上相应的歌词,然后在进行演唱。
在唐、宋期间,人们把这种依据乐曲谱写歌词的方法叫做“倚声”。

汉文帝绘像

唐代著名墨客刘禹锡写《竹枝词》,《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公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便是良好者。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822年)至长庆四年夏(824年)在夔州任刺史时,非常喜好当地人们传唱的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取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诗意图

刘禹锡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尚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文体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腕,少用典故,措辞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唐书·刘禹锡传》中记载:

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
乃倚声作竹枝词十篇,武陵人悉歌之。

实在宋朝人还有将这种方法称为“填曲”的。
如宋代著名文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写道:“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以是哀乐与声,尚相谐合。

沈括《梦溪笔谈》·书影

宋、元以来,在文人的条记或者诗话、词话中讲这种方法通称为“填词”。
这个名词,涌现得也相称早,南宋魏庆之著有《墨客玉屑》一书,多记载两宋期间名家的诗话,个中有一段对柳永的记载,个中就有“填词”这个名词涌现。

柳三变字景庄,一名永,字耆卿,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
当时有荐其才者,上(宋仁宗)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从这段记载中可知,早在北宋中期,已经就有“填词”这个说法了。

什么是“选词配乐”

所谓“选词以配乐”,这个恰好与“由乐以定词”的方法相反,便是在歌词已经写成的根本上,在去给歌词谱曲。
这也便是《尚书》中所说的“声依永,律和声”。

以歌词配乐曲,在春秋期间称为“诵诗”。
《周礼》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第三条是“诵”。
汉代著名学者郑玄的表明是“以声节之曰诵”。

《汉书·礼乐志》也写道:“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专门从事民间采集歌曲的官方音乐机构职员,他们白天的事情便是采集各地民歌,到了晚上就为这些民歌重新谱曲。

这个“诵诗”的“诵”字,在很长的一段韶光里,郑玄的表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连颜师古也认为是“歌诵”的意思。
汉代称为“自度曲”,《汉书·元帝纪》中,对汉元帝有这样一句高度的评价:

元帝多材艺,善史籍。
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

这便是说汉元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自度曲,被歌声”便是说他能够给歌词作曲、谱曲。

到了宋代,人们把给歌词作曲(也便是谱曲)称为“填腔”。
《复斋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政和中,一中朱紫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
录以进御,命大晟府填腔。
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

政和是宋徽宗期间的年号,由此可知在北宋末期,词人们为歌词作曲,称为“填腔”。

宋徽宗《瑞鹤图》

“填词”与“填腔”的不同之处

自从音乐进入人们的生活,统统的音乐歌曲,最初是随口唱出一时的思想情绪,腔调都没有定型。
后来这个腔调唱熟了,成为统一的格律,于是一个曲子定了型。
再往后,有人合营这个曲调另制歌词,于是一个曲调可以谱唱许多歌词。
“填词”与“填腔”是相互天生,互起浸染的。

从唐代的五七言诗发展到宋代的词,文学形式的改变,已解释了诗随时都在受乐的影响。
不能说唐代的诗乐关系是先有诗,后有曲调;宋代的诗乐关系是先有曲调,后有词。
不过,宋代词人,精通音乐的人不多,故多数人只能填词而不能谱曲。

不懂音律,当然不会填腔作曲;但宋代词人所说的“填词”,最初也还是须要懂一点音律知识的。
在宋代,歌楼筵席上传唱的词调,文人都已听得很熟,因此他们在听歌女演唱的同时,考虑字词,填词成腔了。

如南宋著名词人、词学评论家刘辰翁写有《酹江月》一词,词中引言写道:“同舍延平林府教制新词祝我初度,依声依韵,还祝当家”。
刘辰翁《酹江月》原词如下:

西风处士,例一枝团月,咸平印印。
千古诗宗传不绝,至竟被渠道尽。
雪返喷鼻香魂,霜吹晓怨,肯受东君聘。
罗浮梦转,兔环知是谁孕。

未说烟雨江南,垂垂青子,必要调金鼎。
愁绝西山明秀处,依旧鹤南飞影。
我白君元,君词我和,各自为长庆。
后来桃李,遥遥别是花信。

所谓“依声撰词,曲终而词就”。
便是说先随意写一首是非句歌词,也每每可以合营现成的歌曲。
这是由于平时听得多了,虽说随意撰词,实在心中已摹拟着一个曲调。

如词人苏轼作的《江城子》,引言里说到:“乃作是非句,以江城子歌之。
”他在《阳关曲·中秋月》引言中也写到:“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从这两段词序中可知,这是苏轼刻意为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设想一下,如果苏轼在遣词造句,揉捏辞藻的时候,心中没有想到江城子或小秦王的曲调,他随意写出来的词怎么能谱入《江城子》或《小秦王》呢?

亦或者苏轼又知道小秦王可以过入阳关曲,故作小秦王词而令乐师唱时过腔,便题作阳关曲。
由此可知苏轼在填词时,是具备相称的音律知识的,他填词的时候因此音律为根本。

再如宋徽宗期间主管大晟府的词人周邦彦、南宋著名的词人姜夔,都是两宋期间著名的音乐家,他们深谙音律,不仅能填词,还能谱曲。

但是南宋后期,大部分词人都已不晓音律,比如编撰《乐府指迷》的著名词人沈干爹。
他在传授教化生作词时,只强调紧守去声字,及平声可以入声替,上声决不可以去声替等等规律,这是就前辈名家词中,仿照其四声句逗,依样画葫芦。

南宋末年著名的“西湖吟社”社长杨瓒将这种填词的方法称为“依句填词”,他还列举了一些主要的方法:

第一要择腔。
腔不韵则勿作。
第二要择律。
律不应月,则不美。
第三要填词按谱。
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
第四要随律押韵。
第五要立新意。
若用古人诗词意为之,则蹈袭无足奇者。

总结

从杨瓒强调的“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少,依谱用字,百无一二”可知,宋词虽然极盛一时,但是能按歌而进行填词的词人并不多,能依句填词,就已经很不错了。

以是自元、明两代往后,词就成为了一种仅存于纸上的文学形式,而失落去了本身作为乐府歌唱的功能。

由此也可以得知,宋代文人的“填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按谱填词”,这些作家都深通音律,能依曲谱撰写歌词。
他们也能“填腔”,也便是制作乐曲,相称于现在说的作曲。
第二种是“按箫填词”。
这些作家不会唱曲打谱,但能识曲知音。
他们耳会心受,能依箫声写定符合于音律的歌词,但他们不会“填腔”。
第三种是“依句填词”。
这些作家不懂音律。
词对付他们,只是一种纸上文学形式。
他们依着前辈的作品,逐字逐句地还是填写,完备失落去了“倚声”的功效。

明代人开始把“填词”作为一个名词用,称“词”为“填词”。
如李裘在《花草粹编》序文中说:“盖自诗变而为诗馀,又曰雅调,又曰填词,又变而为金元之北曲。
”清代词家沿袭其缺点,凡讲到词,常说是“填词”,彷佛都不理解这个“填”字的意义。
这是“填词”这个语词的误用。

清朝初年浙西派词人厉樊榭以下至戈顺卿,他们的词作便是呆板的摹古作品了。
明清二代,有许多小家词人,他们的作品,破句落韵,拗音涩字。
“依句”的功夫,都谈不上,也就不能算是填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