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0年了,他的诗歌依然被后人称颂,仍旧生动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现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其充满超凡脱俗、蕴藉、内敛、放浪而不形骸、他的散文诗体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情怀。由于是散文诗体,更随意马虎让后人所理解。不但在文学领域有着特殊大的贡献,也在当代盛行音乐文化领域中霸占一定的席位。
话剧 仓央嘉措
下面这些我们一起听过的盛行歌曲,在歌词和曲风中都大相径庭,但创作灵感都或多或少受到仓央嘉措情诗的影响,才会抄的这么出尘。估计大多数读者朋友听了都是耳熟能详,但绝对可以称作是经典之作。
1、歌曲:何晟铭《见或不见》
何晟铭
歌词: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啊来我怀里
或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啊缄默相爱
悄悄喜好
宫锁心玉剧照
相信很多人在看这部电视剧,配上这首音乐时是不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
实在这首歌的出处并非来自于仓央嘉措,是来自于一个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女墨客,她创作于2007年,是由于在莲花生大士的一句话中找到的灵感,随感作诗一首,后被引用到影视音乐里面。但如果她不知道仓央嘉措是谁,估计就算看了莲花生大士的这句话,也写不出这样的觉得。
扎西拉姆·多多
仓央嘉措在诗中这样写道:
好多年了
你一贯在我的伤口中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
任你逐一告别
世间事
除了死活
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谁的隐私不被回光返照
殉葬的花朵开合有度
菩提的果实奏响了空山见告我
你藏在落叶下的那些脚印
暗示着多少祭日
专供我在法外逍遥
从仓央嘉措到叫扎西拉姆·多多,再到何晟铭的见或不见都表现了一个主题,那便是生生世世,绝不动摇的在等一个人,表现了一种当代浪漫主义情怀。
而这种空灵的诗体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然,还有我们熟习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影视片尾曲《凉凉》也是表达同样的一种情愫。
何晟铭《佛说》也是同样的曲风。
仓央嘉措的:《那一世》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喷鼻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羽化 不为永生,只为佑你喜乐安然。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喷鼻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羽化,不为永生,只为佑你喜乐安然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喷鼻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羽化,不为永生,只为佑你喜乐安然。
不管是古代的仓央嘉措,还是当代的盛行乐,都离不开对前世今生的唱诵,而我们这个民族本来都很佛系。
如果仓央嘉措没有将佛法和世间法融入到一起,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切换,又有谁能乐意去从那些呆板的经文中探求音乐的另一片天地呢?
在佛系音乐里,正由于有了这位喇嘛独特的存在,而被灵感所引发出来的创作新曲才有了更好地艺术创作。
(编辑: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