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袁炳忠、李晓玲、吕秋平、朱小龙

新疆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落村落民买买提·卡斯木的第一篇日记是从母亲去世时汉族邻居伸手合作这事写起的。
这一写便是40多年,满满26个日记本。

从日记到现实平易近族联络的温暖故事 汽车知识

入夏时节,走进地处天山南部的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一些县乡,与各族村落民拉家常、问生存,亲自体验了买买提日记中记录的各民族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26本日记记录民族联络故事

阿克苏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连接中亚、西亚和中原地区的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驿站。
如今,这片水量充足、地皮富饶、近八成居民为少数民族的热土,已然成为环境幽美、瓜果飘喷鼻香、民族联络、互帮互助、领悟发展的乐土。

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旁流淌着清澈的小溪,小溪旁是一排高大的白杨树。
走进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落。
村落民买买提·卡斯木家的大门洞开着,新修的抗震安居房很俊秀,屋子里铺的是地板砖,田舍小院看着温馨又畅快。

73岁的买买提正伏案写日记。
和村落里其他庄家家不同的是,老人为自己专门支配了一间书屋,书桌上摆放着一摞摞大小不等的条记本,书柜里摆放着小说,报刊架上还有不少报纸,这是买买提老人平时看书、读报和写日记地方。

看到村落里的汉族、维吾尔族乡亲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老人萌生了将村落里的民族联络故事记录下来的动机。
1976年,他开始写下第一篇故事。
从此往后,一发不可整顿,一贯写了40多年来,写满了26个日记本。

买买提·卡斯木说:“我从小经历了很多苦难和挫折,我知道当一个人碰着困难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帮一把,拉一下,或许这个人生平的命运将会改变。
我们这个村落,不分民族,和蔼相处,联络互助。
我写日记,便是为了把各民族相互帮助的故事世世代代讲下去,让年轻人知道我们村落里的联络传统,让民族联络一贯传承下去。

林场吾斯塘博依村落有300多户人家,维汉村落民殽杂居住在一起。
溜达村落中,家家户户都是大门洞开,院里果树成荫果实累累,牛羊满圈。
正是麦收时节,维吾尔族村落民收成的麦子晾晒在汉族村落民家的院墙边、汉族村落民修整院落时周围的维吾尔族邻居过来帮忙,婚丧嫁娶宴席从来都不会忘却街坊邻居……“在我们这里,维汉是不分的。
谁家有了困难,大家都会来帮助;谁家有了难处,大家都会年夜方解囊。
”村落支部布告田开林乐呵呵地说。

帮扶脱贫一家亲

开斋节的前一天,来到阿克苏市一杆旗乡尤喀克巴里当村落村落民艾则买提·艾尔肯家,碰着56岁的赵红光提着一大袋羊肉和过节的糕点来看自己的干儿子。
父子俩亲亲热热地打着呼唤,艾则买提随手接过羊肉,老赵顺手抱起站在地下的小巴郎(维吾尔语意为小男孩),递给孩子几颗杏子。

父子俩激情亲切地呼唤我们进屋坐下。
坐在铺满花毡的田舍土炕上,品尝着甜蜜多汁的小白杏,听着父子俩熟习亲切地互换,其乐融融的觉得油然而生。

“几年前我妈妈去世了,是干爸给了5000元办的葬礼,他帮我妹妹看病还花了好几万元。
这些年他还教我种苹果,现在我成了农业技能员,年收入能有三四万元。
我结婚时也是干爸给的钱,现在他还常常来看我儿子,每次都没有空过手。
”闲聊之间,艾则买提的妻子已经准备好了田舍拉面,第一盘拉面,艾则买提双手端给了赵红光。

赵红光是阿克苏市多浪红果品农人专业互助事的理事长,他的互助社现有400多户农人加入,绝大多数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果农,收入高的果农年收入能达到六七十万元,均匀也有15万元。
“很多农人都像艾则买提一样,既没有果树栽种技能,也没有能力去找市场。
我成立互助社,便是想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如今,互助社已经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万户各族果农通过特色栽种业富余起来;当地农人栽种的苹果、喷鼻香梨和杏子,脱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高端市场,互助社也成为南疆赫赫有名的品牌互助社。

而在温宿县托甫汗管理区托甫汗村落,维吾尔族农人教汉族农人养殖牛羊的技能,汉族农人教维吾尔族农人栽种水稻和果树的技能,在互帮互学中,大家逐渐融为一个大家庭。
84岁的卡特·克然木老人说:“在村落里,几十年了,我们的地皮是交叉在一起的,屋子是插花式居住的;你教我种水稻种果树,我教你养羊发展庭院经济;我教你做拌面抓饭,你教我做火锅麻辣烫,我们吃在一起干活在一起,生产生活都在一起,便是一家人。

温暖在通报

库车县齐满镇莫马铁日克村落。
侯新彦和玛丽艳姆·吾甫尔带着他们俊秀的小女儿来到朋友家串门。
个不高晒得黝黑发亮的小侯和白皙俊秀的媳妇一涌现,大家伙就开始调侃了——这便是拾棉花“拾”来的俊秀媳妇!

原来,2010年,侯新彦种了50亩棉花,当年棉花大丰收却找不到得当的拾花工,正焦急时碰着了玛丽艳姆和差错们一起在邻居家拾棉花。
一眼就喜好上玛丽艳姆的小侯把捡拾棉花的价格定的比别家都高,成功地吸引了玛丽艳姆在他家地里拾花,朝夕相处间也造诣了一段好姻缘。

“现在我们有两个宝贝女儿,丈母娘特殊宠爱她们。
大女儿上小学了,这不一放假就被姥姥姥爷接去了,几天不见,两个老人就会想孩子们。

在这个民风淳厚、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小村落庄里,乡亲们同种一块田,同吃一锅饭。
离村落落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长约一公里的“民族联络路”,虽说不是村落里的主干道,但它一头连着人们生活的村落落,一头通向村落民去世后长眠的墓地。
维汉村落民的墓地都在这条路上,中间只有一排桑树相隔,大家生在一起,去世也相望。

58岁的阿克苏市居民艾买尔江·尤里瓦斯有一个好兄弟。
阿克苏市朝阳社区18栋一间宽敞的电梯民居是艾买尔江的家,桌上摆满了馓子、民族糕点和各种水果干果。
“这都是我大哥拿来的。
”他口中的大哥,是原来社区未改造前棚户区里的老邻居李德奎。
20年前一天傍晚,李德奎的老婆心脏病产生发火要送去医院,天寒地冻加上又是城乡接合部,半天都没有拦上一辆车,心急如焚的李德奎搀着患病的老婆无法行动。
途经的艾买尔江看到了赶紧跑出去拦了个出租车过来,帮助李德奎把老婆送到医院抢救。

由于住处不远,从此之后,两人就成了好邻居好朋友,你帮我助来往密切。
2004年,艾买尔江的老伴生病去世了,看到一个大男人带着三个儿子困难维生,李德奎更是心里顾虑放不下了,“我这个大哥冬天帮我拉煤取暖和,常常给家里买米买面,帮助我娃娃上学。
20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就成了异姓的兄弟。
”艾买尔江说。

在新疆阿克苏多个县市的采访中,被各民族间自然而然流露的真情绪动着,被他们朴实无华的故事和言语温暖着。
实在,在辽阔的新疆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民族聚居领悟发展的村落庄和社区,生生世世长存于这片流金淌蜜的地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