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深圳“末了一条缝补街”,100米长的小巷有近30个档口。
棚下,有一群手艺人,他们以指尖技艺,为居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烟火影象。
近日,走进深圳“末了一条缝补街”,寻觅两平方米旁边档口中,城市手艺人的故事。

盐田区桥东社区缝补一条街由两排档口组成,一边是配钥匙、修钟表和修鞋的,另一边则以缝补衣物为主。
本文图片均由深圳 陆颖 摄

寻访深圳最后一条缝补街  小小档口见证指尖身手 汽车知识

修的是腕表,倾注个中的更是情绪和影象

沿着桥东社区缝补一条街前行,不远处,隐匿着一家修表老店,店内48岁的黄师傅将表芯握在手中,仔细地不雅观察、劳碌着。
在他身后,琳琅满目的钟表、各种类型的修表工具和钟表配件挂满墙角。
一张普通桌子、一台吊灯,方寸之地,是他20多年修表的家当。

1998年,黄师傅从河源来到深圳,并通过拜师学艺学会了修表。
“修表的韶光越长,对表的感情越深。
”黄师傅一边向先容,一边盯动手里精密的腕表内壳。

一名修表师傅戴着目镜,仔细检讨顾客送来修理的腕表。

20世纪90年代,买卖好时,黄师傅一天可以修12块腕表。
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遍及,修表的需求越来越少了。
他逐渐地把修表当成一种热爱,20余年依然坚守这一老行当。

黄师傅说,目前,他修的腕表紧张是平民类腕表,险些每块都藏着小故事。
他向展示了戴在他手上的腕表。
这块腕表是他父亲在35年前花了100多元买到的,他一贯戴在手上。
“有些顾客的腕表是亲人或是朋友赠予,经由岁月打磨,表盘留下眇小的划痕,但却隐蔽了很多回顾。
”黄师傅说,修的虽是腕表,但倾注更多的是情绪和影象。

传统手艺唤醒旧物代价

午后的缝补街,来来往往的车辆匆匆而过,谭姨的铺子却十分安静。
她正弯着腰在事情台前,端详动手里的玄色布料。
比较修表的黄师傅,谭姨来缝补街的韶光要更早。
谭姨是广东茂名人,18岁那年学习裁缝技能后,到了制衣厂事情。
1992年,谭姨离开制衣厂,在缝补街开了一家裁缝店。

平日里,除了缝补物件这类根本性缝纫事情,谭姨还会应顾客哀求做些“创造性”的活。
17日这天,正巧一名顾客希望将衣服上的帽子制成眼罩。

谭师傅在档口忙着修正顾客送来的衣物。

玄色的布料拿起又放下,桌上的手机屏幕明了又暗,反复比对几次后,谭姨拿起画粉,在图纸上画出眼罩的形状,随后用剪刀将形状剪出。
不到10分钟,3个眼罩便制作而成。

不雅观察创造,在这条缝补街上,像谭姨这样的裁缝铺子还有10多家。
这些铺面没有华美的招牌,方块大小的白底招牌上大略贴着“成记”“群记”“兰记”等铺名。
裁缝店铺的另一侧是打金,修锁、表、鞋的档口,手艺人多数在这里事情了30余年。
缝缝补补的年代虽已过去,但他们依然以别样的办法,演绎着人间“烟火气”。

天南地北“守艺人”见证深圳发展

谭姨家的隔壁是“成记”夫妇的店铺。
1994年,“成记”夫妇来到缝补街落地生根。
寒来暑往,已经有近30个年头。
店内的机器从手动缝纫机变为电脑缝纫机,改裤腿的价格也从一开始的3元涨到了8元。
靠着勤勤恳恳的事情,夫妇二人将3个小孩抚养终年夜。

“成记”夫妇一起在档口忙着修正顾客送来的衣物。

每天9时至21时,夫妇都忙活在3平方米的店铺中。
当店内买卖繁忙时,俩人便分工协作,别人10多分钟改一条裤子,他们可以改两条。
每年,他们都是忙活到大年三十才回家过年。

在缝补街扎根数年,每一家店铺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老顾客。
“多数顾客搬走了,也会大老远来我们这里修正衣服。
”“成记”夫妇说,平日里,不少喷鼻香港顾客慕名而来,提着大包小包的袋子前来缝补衣物。

“在这条缝补街上,修鞋师傅大多来自浙江,缝补衣服的师傅大多来自广东茂名,修表师傅多是广东河源人。
”谭姨说,这些店铺邻里之间有10多年的交情。
他们从天南地北而来,扎根深圳,见证着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希望老手艺的传承,可以为深圳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温暖与“烟火气”。

(原标题《寻访深圳“末了一条缝补街”  小小档口见证指尖技艺》)

编辑 秦涵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王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