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早关于竹的记忆是在餐桌上。
儿时,父亲总爱给我讲那过去的故事。在父亲很小的时候,我们家后面有一座山,山脚下是一大片竹林。每天放学,我都背上竹篓往山上跑。那时侯啊,我总是第一个去到林里。不为什么。家里有十多口人,吃得多,做的饭多,烧的也就自然多了。为了多捡些竹枝叶,就使劲的跑。父亲回忆道。竹林里,竹长得参天茂盛。高高的竹身闪耀着夕阳的光。飘落的竹叶给竹林铺上了地毯。我们从竹林的东头捡到西头。十分钟下来竹篓就满了。背着竹篓下山,各家各户已是炊烟缕缕......
二
第一次领教竹的作用是在4岁的时候。
小时侯的我很任性。冬天是父母最烦恼的时候。天气冷的要命,而天生爱蹦爱跳的我却很讨厌多穿衣服。于是家里往往上映这样一幕情景:父母拼命地往我身上套衣服,我又在另一头手脚乱晃拼命地脱。
不穿不穿,就是不穿!我大声嚷道。
还不穿吗?父亲拿着竹条问。
不!
几乎是同一时候,细长的竹条带着呼呼的破空声落到我的小腿上。
打那时起,我不敢再轻易闹性子了。而那根竹条至今仍放在客厅的最显眼处。每次看到它总依稀地回想起儿时天真的任性,父爱带着疼痛的威严。
三
长大后的我,如今来到竹海,领略到了另一番人生。
百里竹廊荏苒蜿蜒在江岸边,大丛青竹成排成排地,沿着汩汩东流的江水伸展蔓延。《竹溪记》记载着明代人们对竹的两种不同态度。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然有竹据其间,或删而去焉。另一种态度则是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就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唐顺之的看法自有其独到之处: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看来这句子在今天也很适用。一个人从穷乡僻壤到比较发达繁荣的地方谋生,当地人常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或在衣着上抓人痛脚,或在言行上歧视别人。尽管人人都懂人人平等,但是在谋职、待遇等方面,异乡人却往往显得比当地人低下几分。物去乡则益贵同样在背井离乡的游者身上得到验证。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食品物件也从产地飞往五湖四海。当老乡碰老乡时,老乡便会大惊了怎么‘老乡’的身价会翻了几倍?――尽管那位老乡在家乡是多么地一文不值。看来人并非总高于物之上啊。
四
哗啦一声,老天让人措手不及地甘霖普降下起雨来。路是泥泞的,人也不免被骤雨打得狼狈不堪,惟有漫山遍野粗粗细细的青竹,正在雨中笑得清亮清亮呢。
越往竹海深处走,路越变得窄小了,而眼前的青竹愈发显得参天茁壮。此时吸引住我的目光的,倒是路边缝里抽出的新竹了。尽管它身躯细幼,还带着几分稚气,却显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气节。回想自己遇到挫折时的懦弱,真的不能不钦佩它啊!不说什么,就我的命根来言,几次大考中我的成绩都难以让人满意。捧着张张卷子,我不觉感到惊恐。天啊,如此可怜巴巴的分数,怎样面对父母、面对老师,面对同学呢?忍着热泪,把卷子放在死角。而那个角落就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死角。望着在骤雨中扬眉吐气,在石缝中昂首挺胸的新竹,我不由得沉思:自己何时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呢?
五
不知不觉,百里竹廊已走到尽头。雨停了,阳光破云而出。回首来时的路,竹影摇曳中洒下一地深深浅浅的金色斑痕。
父亲的小时侯,我的小时侯,到我如今十七岁的雨季,那竹,都编造了一段段斑斓的故事,一份份美好的记忆,串连起来,酿成我今昔的梦。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竹梦_与竹有关的作文1300字》的全部内容,更多植物作文精彩内容,请关注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