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军简介
王子修(1918—2006)原名王慎修,曾用名王自修,直隶省(今河北省)安新县人。1937年参加冀中公民自卫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役期间,任安新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教局局长、代理县长,河北游击军独立第1团经理处主任,冀中军区第4军分区30大队供给处主任、第18团供给处主任,冀中军区供给部军实科科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生产管理科副科长,冀晋军区供给部财务科科长。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役期间,任冀晋纵队供给部部长,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华北军区第19兵团第64军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第64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参加了石家庄、新保安、平津、太原、扶眉、兰州、宁夏等战役战斗。
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64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志愿军第64军后勤部部长、第19兵团后方留守处主任,军事学院物资担保部副部长、部长,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武汉军区副参谋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1951年2月入朝作战,参加了第5次战役和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
1955年被付与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独立功绩名誉章。
2006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二、将军平生
王子修(1918—2006)原名王慎修,曾用名王自修,1918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北曲堤村落。
1937年9月参加冀中公民自卫军,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安新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教局局长、代理县长,河北游击军独立第1团经理处主任。
1938年4月任冀中军区第4军分区30大队供给处主任、第18团供给处主任,冀中军区供给部军实科科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生产管理科副科长。
参加了百团大战。
1944年9月任冀晋军区供给部财务科科长。
1945年11月~1946年6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冀晋纵队供给部部长。
1946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
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
1949年2月任华北军区第19兵团第64军后勤部部长。
参加了青沧、石家庄、新保安、平津等战役战斗。
1949年4月,任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第64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参加了太原、扶眉、兰州、宁夏等战役战斗。
建国后,任第64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1951年2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4军后勤部部长、第19兵团后方留守处主任,参加了第5次战役和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
1953年8月返国。
1954年任军事学院物资担保部副部长、部长,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
1955年9月被付与大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4年4月晋升少将。
1970年5月~1978年4月,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
1978年4月~1984年12月,任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
1988年获独立功绩名誉章。
2006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三、河北游击军
借机先容一下河北游击军。
保定地方党组织建立的河北游击军与吕正操率领的公民自卫军,是抗战初期冀中区建立的较早、规模最大的两支武装。
抗战爆发后,冀中很快被日军侵略。冀中各县相继组织起了抗日武装,但成份比较繁芜,局势也比较混乱。
1937年9月16日,原红军团长孟庆山奉命从延安到达白洋淀,同中共保东特委取得了联系。不久,保东特委和保南特委合组为中共保属省委,张君任省委布告、孟庆山任军委主席。
保属省委一壁到高阳、安新、任邱、雄县等地宣扬抗日、组织武装,还举办了4期游击战役演习班,孟庆山亲自任教,培训了一批游击战骨干。
1937年12月,保属省委掌握的抗日义勇军各部,被正式定名为河北游击军,孟庆山任司令员。
河北游击军共辖3个师、12路。
1938年初,河北游击军进行了整顿。部队序列为:
1、3个师。
第1师:师长孟庆山兼,辖4个团,约4000余人,随河北游击军机关,活动于河间一带。
第2师:师长段士增(1938年被缺点逮捕处决,解放后追认义士)、党代表王凤瑞、参谋长杨万林、政治主任王森贵,辖3个团,约3000余人,活动于蠡县一带。
第3师:师长马佑民、政治主任安贵普,辖3 个团,约3000余人,活动于安平县一带。
以上3个师的紧张领导均为老党员或方向于党的基本力量。成份大部分是农人、学生,武器装备比较完好,是河北游击军直属的力量。
2、13个路。
第一起:总指挥许佩坚(1939年捐躯于曲阳县)、政治主任董庆学、参谋长田同春,辖4个团,约4000余人,活动于饶阳县。
第二路:总指挥王贲(旧军官,1938年辞职离队,后不知所终),约700多人,活动于肃宁县。
第三路:总指挥陈沐新、政治主任韩印堂(两人原为束鹿、晋县、深泽、安国等地红枪会首领,后都转入地方武装后捐躯),约2700多人,活动于安国县。
第四路:总指挥王烈军(原任邱巡警,1938年借故离队,后不知所终)、政治主任张正庭、副主任刘光裕,约3000余人,紧张活动于白洋淀的东部和南部。
第五路:总指挥高士一(任邱大地主、爱国名流,解放后任陕西省交通厅厅长、国务院参事)、政治主任杨琪良,副主任高万德(高士一之子),军队原为48庄联庄会,约5000余人,活动于任邱东部、南部。
第六路:总指挥郭梅村落(1937年捐躯于高阳),约500多人,活动于高阳、蠡县。
第七路:总指挥孟阁臣(旧军官,1939年1月被枪毙),约5、6000人,活动于保定西部半山区。
第八路:总指挥刘克忠(原新安县保卫团大队长,1938年秋被冀中军区锄奸部逮捕枪毙)、副总指挥刘亦珂、政治主任阎均,约4000多人,活动于安新、容城两县的白洋淀以北、以东地区。
第九路:总指挥李庆锁(强盗出身,1938年1月被其余一股强盗杀害)、政治主任边伴山,约1000多人,活动于深泽县一带。
第十路:总指挥赵玉昆(强盗出身,1940年4月叛变投日军,解放后被捕枪毙)、参谋长宋学飞,约5000多人,活动于冀西易县、定兴一带。
第十一起:总指挥马玉祥(强盗头目出身,不久逃走,不知所终),约800余人,活动于肃宁、高阳两县交界处。
第十二路:总指挥柴恩波(原北洋军阀连长、新镇保安团长,1939年2月叛变,1953年被逮捕枪毙),约3000多人,活动于大清河以北、天津的西南。
第十三路:这个第十三路有点分外,总指挥江东升原是东北军排长,组织军队约3000余人,活动于新城县一带。因常常与游击军第八路发生冲突,被游击军司令孟庆山调集1.2万兵力将其打垮后,接管收编为第十三路,并发展到2万余人。
后分开游击军建制,改称华北民众自卫军,下辖3个师9团。但在反扫荡中丢失惨重,只剩1000余人,后在八路军帮助下又发展到3000余人。
1939年春,华北民众自卫军被整编为冀中军区独立6支队、第120师独立3支队8团。
江东升不愿接管八路军的直接领导,不久就带着少数亲信分开部队,被独立3支队副司令员常德善追上逮捕后枪毙。
3、1个游击师。
另有游击第1师高顺成部5000余人,活动于任邱、河间一带。
这支部队最早是走私贩卖私盐武装,虽然高顺成赞许加入八路军,但却始终不愿意接管八路军的领导和约束,还暗中与日本人来往,梦想游走于敌我双方之间。
1938年5月,公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在河北省安平县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兼4分区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7月,高顺成借在任丘开会的机会,约请吕正操等人赴宴,企图生擒吕正操,但终极阴谋没能得逞。
会上,吕正操将计就计,将游击第1师被改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独立第1旅,辖3个团。高顺成任旅长,参谋长、副旅长均为我派出职员。
后高顺成在前往军区开会的途中,企图率部投敌,被警卫员击毙。
1938年5月的合编,河北游击军大部分被编为冀中军区第4军分区兼八路军第3纵队第10支队;高士一第五路、姜东升的独立6支队,编入了八路军120师;赵玉昆的第十路、许佩坚的第一起、高顺成的游击第1师,编入了冀西3分区。
这些部队的合编,加强了部队的组织与领导,但部队多是就地发展起来,原干部成份不太好、缺少军事能力,但每每在部队中都有较高的威信与威望。
在改编中,把原来的干部调开,有的乃至是采纳架机关枪的办法强行改编的。特殊是不经区党委果谈论,直接枪毙了师长段士增、师参谋长杨万林、团长崔树凯,而他们都是老党员。
这些做法,遭到很多河北游击军战士的不满,不少游击军官兵纷纭离队而去,造成了不应有的丢失。
当然,部队进一步整编后,冀中部队迅速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并成功地开辟和坚持了冀中平原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