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民歌分为劳动歌曲(薅草歌、薅秧歌、打场歌、放牛歌、山歌、盘歌),劳动号子(石工号子、打夯号子、扯箱号子、抬工号子、撵石号子),喜丧歌曲(情歌、哭嫁歌、哭丧歌),风尚歌曲及民间小调五大类。
喜丧歌曲中的“哭嫁歌”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它闪烁出历史古朴的光芒,有着相称宝贵的文学代价。
演唱者一呼一应地以歌代哭,互诉衷肠,相叙离情别绪,词调悲惨哀婉,主旋律低沉,扣民气弦,催人泪下。

大有民歌(图片由南川非遗中央供应)

重庆非遗大年夜有平易近歌 休闲娱乐

大有民歌用唱、说、打鼓等形式来彰勤斥

大有民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各种形式之间不断地相互接管和相互影响,特殊是毗邻贵州道真县仡佬族聚居的大矸镇山歌的渗透,使大有民歌更具特色。
大有民歌的紧张特点是:①主旋律组成音阶以“2,4,5,6”为主音,赞助音阶有“3,1”;②发音有它独特的民族唱法,音区多是高腔,音色高而干巴无共鸣,但流畅而轻快,充满了诙谐的情趣,表现了大有人劳动之余的乐不雅观精神;③声腔的滑音多,而且高下滑音不能用固定音高来标记,如按记谱的滑音符号的标记来唱就变味了,装饰音也如此,拖尾音更是高下滑音都不能呆板地按曲谱唱,只能按照老师的口传心授去模拟;④大有民歌一样平常有四句或八句,最长不过十六句(分外情形也有更长的),起承转合较为明显,方便学习遍及。

大有民歌最早是口头传授,后来是看词学唱。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渗透,民间艺人通过学习简谱,用简谱记录曲谱来教唱。
锣鼓的记谱也由简谱符号来标示:“×” 标示鼓点,“○””标示休止,“冬共”分别标示旁边手击鼓时的鼓声,“当”标示单击大锣,“丑”标示大钱单击,“弄”标示马锣单击,“壮”标示大锣、大钹合击。
例如《说号头》曲目中,打闹师傅念:“太阳出来照一照,照见主家在打闹,清晨点兵马,黑来点旗号,点到三十二把锄,角头角脑都薅到,只逗别人来称颂,不惹别人来讥笑。
99众答腔:“是,薅哦!
”接着是下面的锣鼓唱腔曲谱:

民歌手(拍照者:周幼红)

大有民歌的传唱面十分宽广,大有原是南川的区所在地,也是其经济文化的中央。
在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有是通向贵州省之道真、正安、务川的必经之地,因此,大有与贵州省之道真、正安、务川等地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使大有民歌中的劳动歌曲如《打闹》等在毗邻贵州的州里间广泛传唱。

大有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选介

邓孝平 生于1951年2月14日。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从小生活在屯子,未进学校读书,只在识字班学过认字。
自幼喜好唱歌,跟随长辈在田间薅草、薅秧时学着唱,有时还打锣鼓助兴,逐渐学会了大有民歌。

邓孝平于2007年6月在“人文南川、和谐南川”重庆市南川区首届民间文艺调演中荣获三等奖。
2008年12月,他参加第十届重庆市金佛山冰雪节(首届南川民俗文化节)并代表大有镇对唱山歌。
他演唱的《山歌越唱越开怀》曾荣获南川区十大民俗文化艺术奖。
2009年1月,他参加南川区大有镇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并演唱了山歌对唱和薅秧歌。
同年6月30日,他参加了南川区首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演唱。
此外,他还参加了南川区大有镇举办的第一、二届年猪文化节文艺演出。

冉柳英 女,生于1955年6月5日。
2008年8月确定为南川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冉柳英从小成长在屯子,喜好唱大有民歌。
她跟随祖父、父亲在生产、生活时,学唱薅草歌、薅秧歌、哭嫁歌和哭丧歌,逐渐学会了大有盛行的民歌,她利用大有民歌的喊、唱、打鼓等形式来彰勤斥

摘编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乡音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