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儿呀小喇叭儿,还有几人记得它?

文‖贾夫立 图‖网络

小喇叭儿呀小喇叭儿还有几人记得它  第1张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落南头怀亮,原来是“公家人”,不知什么缘故原由,也回家成了老农人。
他带回来一台收音机。

收音机是个大木匣子,有几个旋钮。
旋钮一扭,就有了声音。
会说话,会唱戏,还有鸡鸣狗吠,人欢马叫,这在全村落可是引起了轰动。
晌午头儿或者晚上喝汤的时候,人们端着大碗的红薯稀饭,走半里地到他家听广播。
听得木鸡之呆,听得津津有味,听得议论纷纭。
(欲欣赏贾夫立老师写的其它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禹州的农人发明家)

有好奇的顺着木匣子的缝隙往里瞧,这么小的地方,咋会装这么多人,这么多东西?百思不得其解。

收音机不是随便听的,它的主人有时候说没电了,有时候说它也要歇歇,得看主人的神色和心情。
人们眼巴巴地望着,末了悻悻而归。

进入七十年代,公社办起了广播站,给每家每户都安装了小喇叭儿,也便是有线广播。

为装小喇叭儿,公社,大队可真是下大力气、花血本了。
栽电杆,扯线路,翻山越岭,趟沟过河,还给每家每户无偿供应小喇叭碗儿。
当然,为了丰富公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统统都是值得的。

社员群众高兴得不得了。
装上小喇叭儿那天,村落里比过年都热闹。
又是敲锣打鼓,又是放鞭炮。
大人小孩儿都是春风得意。
家家户户都同时唱起革命歌曲,唱起了样板戏,歌颂着大好形势。

人们听着广播,干活增长了力气,红薯稀饭喝着也特殊喷鼻香甜,干活的激情更加飞腾。
偏僻的屯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小喇叭儿成了哑巴,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有人趁月黑风高偷割电线。
电线是豌豆粗细的铁丝,晾晒被褥,系缚东西,生活中须臾不可短缺。
更有胆大妄为者,连电线杆也偷。
电线杆是木头,盖屋子做檩条再得当不过。

这还得了,这不仅是偷窃公共财物,更是毁坏大好的形势。
公社,大队严厉查处,还组织了巡逻队。
然而,扒手太狡猾了,线路沿途几十里,不是这里被盗便是那里被窃。
本日这个村落捉住一个,来日诰日那个村落又冒出一个;电线本日接上了,来日诰日又割断了,防不胜防。
终极,小喇叭不响了,不仅电线被偷完,电线杆也不知所终。

偏僻的屯子又陷入了沉寂。
歌曲不唱了,戏曲听不成了。
人们又像过去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缺了情趣,少了激情,无聊而又沉闷。

不知是谁发明的,利用现有的喇叭碗儿,在房顶或树上竖起一根天线,串连一个三极管或二极管就可以听河南公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声音虽然没有有线广播响亮清晰,可在近处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原来,河南公民广播电台在我们那一带的三峰山上装了转播塔,旗子暗记很强,周边几十公里都能感想熏染到。
一传十,十传百。
不少家庭都接上了这种土广播。
小喇叭儿又响起来了。

接小喇叭儿自然也是技能活。
天线要竖在没有遮挡的地方,越高越好。
最主要的是连接三极管或二极管的方法,还有地线。
如果加节电池,声音会更响亮。

我的初中和高中便是听着小喇叭儿度过的。
尤其是晚上,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听新闻,听歌曲,听样板戏,理解国内外的大事。
从中还真理解了不少国内外的形势,增长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眼界和蔼量气宇。

小喇叭还有一个主要浸染,当钟表用。
晚上十二点,雄壮的《国际歌》定时响起,上床睡觉:第二天早上六点,听到欢畅的《东方红》响起,起床上学去。

小喇叭儿不用费电,不用费钱,从早响到晚,在那个年代,它成了我理解外边天下的窗口,增长见识的平台。

提及小喇叭儿,还有段有趣的小故事。

年长我几岁的江娃儿哥家里穷,也没有什么文化,找工具成了问题。
在屯子已经算是“过拢儿”了。
一天,有人给他说媒,女方来家相亲。
虽然那女方也没有上几天学,可总想找一个有文化,懂技能的人。

若何匆匆成这段姻缘,帮助江娃儿哥一下,我们几个小伙伴儿想了一个招儿:一下子去个人到江娃儿哥家,说是小喇叭不会响了,要他去修:一下子再去个人,说是生产队的柴油机坏了,要他去修。
江娃儿哥成了无所不能的能工巧匠,成了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短缺的人物。

女方很满意,在她眼里,江娃儿哥不再是只会下力气的笨男人,而是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
不再挑剔家庭贫穷,人的丑俊,很快就定了婚,结了婚,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四十多年转眼之间过去了。
不知不觉间,家家户户有了收音机,有了录音机,有了电视机,有了音响。
听的,看的,玩的一应俱全。

不知为什么还会想起听小喇叭的年代,怀念那个听小喇叭儿的年代。

【作者简介】贾夫立,生于1960年,祖籍河南禹州市鸿畅镇寨子贾村落,漯河师范毕业,曾任高中语文西席、平顶山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平顶山市人大调研室主任、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人大代表、农工委主任,现退休赋闲。

1、本文由作者授权揭橥,文责作者自大,如有侵权,请关照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本文作者不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态度。

2、文图无关。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拍照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关照“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