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拿出这只拙笔,写写我可爱的故乡。它普通,成片的乡村里若不细心寻找随时都可能被忽略,却也因其普通,每当它叩响我记忆之门久久徘徊而不肯离去之时,留下的便是细腻、悠长、道不清的余音。只有我明白,因为那片土地上承载了太厚的乡情与太深的童年记忆。
第一道曙光怯生生的用稚嫩的双手驱散清晨的浓雾,唯恐打搅了小村庄里熟睡的人们。踏着“沙沙”声惊醒这个村庄的是早起的女人们。她们大多一手提着一桶慢慢的衣裳,一手将一个红色的大脸盆揽在腰间,那是赶去井边洗衣裳哩!小路的尽头是田中的野花扯弄出一条不那么清晰的小路。野花似赖床的孩子,仍沾着初晨的露水,横七竖八的倾斜着身子,在阳光下却显得愈发可爱了。田篱墙角边相遇的女人们点头微笑,抑或停下脚步寒暄几句,爽朗的笑声往往惊动树上的鸟儿,圆滑的叫声透过枝桠间层层的空隙,然后扑打着翅膀飞走了。那些音容笑貌里,品味不完的是那份淳朴与亲切;那份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态度。那样的生活才像一支歌,始终带着希望与快乐。
山在。树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该如何忘记那些个数不清的慵懒午后,那些关乎童年的珍贵回忆。曾经稚气未脱,幸而村庄不大,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绕着整个村子跑。或许是巧合,村子周围蹲着几座不大不小的山丘,又有谁在乎呢!那曾是我们最爱的去处。那里风大,我们常结伴去放风筝,也因山丘实在太小了助跑距离不可太长,否则就一个跟斗栽下去了。兴许就是在那样悠闲而快乐的时光里,看着风筝翱翔在湛蓝的天空下,想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在小小的心里扎了根。常会幻想自己乘着风筝,摇摇曳曳,俯瞰这个美丽的世界。
另一处小山丘对面是另一个村子,中间隔着的是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树,这儿也算是整个村子最高的地儿了。那中间绿啊就像沉淀下来一般。最饶蒙蒙细雨,倾泻在这层绿上更添一份迷离的情调。风呼呼的从那边一直翻滚到这边,那风不轻柔,却夹杂了所有自然的味道。开阔的眼界常让我驻足并忘乎自我,那时最想做的便是展开双臂扑向那片绿色的海洋。
恍然间,自己已经离开故乡五年了。那儿留下的是我的童年,我是该多么庆幸那些熠熠闪光的日子得到最好的安放。那里也是我最初认知这个世界的源泉,淳朴的本性渲染着我的本心。
故乡呵!带着你对我无声的教诲,带着我对你无边的思念,我继续着人生的征程!
篇二:坚守那片土地
走进小巷,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巷道,不足一米宽,夹在老屋中间,烟雨萦绕,恍如梦境。记忆里,老家的房子用红砖和水泥砌成的,屋顶上刻着许多精美的纹样。从远处看,它与旁边的绿树构成了若隐若现的水墨画。
那些房子都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每户人家都把自家的屋子精心打扮出不同的风格来,他们有的会在门上插几根菖蒲,这是一种临水而生的植物,如芊芊女子般亭亭玉立,是这片土地的象征,也是我记忆的凭证明;有的会在院子里种树。这些果子啊,麦田啊,菜园啊,一到丰收季节,便争齐斗艳,一片生机。
那春光灿烂的日子,温暖的阳光透过雕花的门窗,散在散发着芬芳的泥土上,还可窥探老人安详的脸庞。房子的不远处,是一条无名的小河,在群山盘绕九曲,倒映着蓝天白云,清风徐徐,潺潺流淌,水尤清冽,远远的,便可以清晰的听到水流声。
家对面简陋的房子,后来修成了小学。教学楼已泛黄了,操场更不用说,下雨天,这总是有数不清的泥潭,远看楼道就像个水帘洞。大门从来都是敞开着的,乡间里,都是老相识了,不设防。于是,爷爷常常带我到这里打羽毛球。夏日,爷爷的蒲扇是不离身的,跟爷爷一样的还不少哩,人们都带着扇子防蚊。欣赏着轻盈的羽毛球掠过天空,还能听见连绵不断的听见扇子扇蚊子的“呼呼”声。
那天,我们在茅屋旁发现了那只狗,是只流浪狗,看它可怜,于是把它请进了院子里。此后,它好似就成了这方地的主人,常常见它在院里的几棵树周围走来走去,酷似保家卫国的士兵在巡逻,中午,见到它在树荫下打盹儿,知了的清脆嗓音入耳,好一惬意的午休时光。
平常,家里总是来客人,都是邻居,窜个门,打打牌乃是家常便饭。他们也是从不讲客气的,端着一盘花生,一小袋瓜子,一杯茶,在院坝里聊起了家常,小孩当然也有小孩的娱乐方式,那就是玩儿!在这片柔软的土地上到处乱窜,小黄狗也摇着尾巴,和我们一起围着院子到处跑。房子里常常传出一阵又一阵的此起比伏的笑声,这片地里充满着我们的无限回忆。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回乡祭祖。那山还是那样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那水依旧清澈见底。家乡的土地散发着被雨淋湿了的芬芳的气息,这片土地还弥漫着浓浓的乡情。只是,乡间,已无故人,这样空虚。马路上,寂寥无人,试问:还有何人愿意坚守这片土地?
也唯那条同样变老了的那条黄狗,固执地趴在院子里,失去光彩的那对黯淡的眼,执着地眺望远方。
以上就是那片土地作文800字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美德网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