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基古筝曲《丰收锣鼓》美学剖析

一、人物先容

丰收锣鼓将一种用辛劳劳动迎来丰收的幸福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休闲娱乐

李祖基(1933—1974)古筝大师。
山东海阳人。
青少年时期,酷爱音乐,对各种器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二胡、京胡、古筝、坠琴、扬琴等多种民族乐器。
50年代中期,由业余爱好音乐艺术成为专职文艺事情者,先后在烟台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烟台艺校、烟台地区文工团任文艺干事、教员、演奏员、乐队指挥等职务。
20多岁时,开始打仗古筝,在长期学、审、思、问,刻苦用功、笃行不倦的研讨中自学成才。
并对古筝的改革进行过一定的研究。
他先后创作了《海市渔歌》、《春汛渔歌》(与人互助)、《草原新曲》、《丰收锣鼓》等多首古筝曲。

他的创作和演奏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如1986年12月,山东烟台市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李祖基与孙忠安共同创作的古筝曲《春汛渔歌》荣获文化部、广电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尤其是他的《丰收锣鼓》一曲,得到广泛好评,被编入高档艺术院校古筝教材,并收入《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的古筝专辑出版。
《丰收锣鼓》这首乐曲还曾由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出国演奏,有着很好的影响。
由于该曲随处颂扬,故而久演不衰。

二、作品简介

《丰收锣鼓》这是一首山东风格的古筝曲,不仅仅是由于曲作者是山东海阳人,而是乐曲根据传统山东柳琴戏腔调创作而成,地域风格浓郁。
此曲是著名古筝演奏家李祖基师长西席最有名的作品,乐曲的素材来源于柳琴戏腔调,具有浓郁的山东民间音乐风格。
乐曲以左手有规律的、模拟锣鼓音型的伴奏,在热闹的锣鼓声中,以幽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表现出了人们喜庆丰收的欢快情景。
对付生活在屯子的人而言,秋日是收稻谷的时令。

为了庆祝丰收,晚饭过后,我们可以弹一弹《丰收锣鼓》,将自己内心因丰收而产生的喜悦之情抒发出来。
特殊是乐曲中段的慢板部分,利用左手滑、按、吟、揉等技法,结合传统古筝曲的韵律,使之更具可听性,为广大公民群众所喜好。

三、美学剖析

《丰收锣鼓》因此山东柳琴调为素材创作的古筝曲,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期特点。
其热闹的锣鼓节奏与音效,朴实幽美的旋律,表现了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喜悦心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丰收锣鼓》这首古筝曲一共分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音乐为快板,热烈欢腾、激情亲切旷达,左手的伴奏犹如锣鼓一样,节奏感非常强烈。
一开始,以感情热烈的锣鼓节奏,点出乐曲的主题。

古筝以丰满的和弦,加上急匆匆地弹奏,表现出了盛大的喜庆丰收的欢快场面。

特殊是中间几处十度以上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连续快速历音拨弦,充分发挥了古筝这一多弦乐器的性能色彩,有着华美的效果。
接着,奏出了一段人们最为熟习的山东柳琴调音乐主旋律:

柳琴调的音乐朴实粗犷,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它在乐曲中恰到好处地利用,生动地描述了人们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
古筝上挑、抹、历、滑等技巧的利用和在不同音区的变革涌现,又使音乐有着流畅自若的特色。

在这段音乐中间,作者还利用腔调扩充手腕,奏出了一段既富于韵味,又十分抒怀的如歌旋律:

此段,在左手弹奏分解和弦衬托下,由右手摇指奏出的幽美旋律,极具一种滚珠落玉盘般的绝妙效果,既使音乐富于变革,又为乐曲抒怀腔调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线。
在锣鼓音型再度涌现之后,音乐以放慢一倍的速率,经由过渡乐句转入下一段落。

第二乐段音乐是抒怀的慢板,旋律幽美如歌。
它以四句对称的主题腔调变奏抒发了洋溢于内心的喜悦心情:

这段朴实、亲切的旋律,经由古筝独特的按揉、滑、历等装饰技法奏出,尤其是食指的连抹、大指的连托所产生的效果,使音乐平添了几分色彩,凸显出山东筝派的某些演奏特色(是连抹,而不能作为花奏处理),有着极尽委婉、弯曲之妙。
音乐的反复演奏,将一种用费力劳动迎来丰收的幸福感表达得生动细腻。
充分反响出生活在新社会的劳动者明朗、乐不雅观的内心天下。

第三乐段音乐则是对第一段音乐压缩后的再现,比第一段的节奏更加快速,也更加激烈。
同时,在再现第一段旋律的根本上,进一步利用戏曲拖腔等手腕加以补充,从而使乐曲欢腾炽热的感情有增无已。
这段音乐的尾句在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具有曲尽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末了,乐曲在饱满的和音中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