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投资3亿元的生态管理工程,最近却由于“毁坏生态”遭到激烈质疑。
4月20日,环保组织“野性中国”的志愿者,在云南大理苍山白鹤溪附近进行例行的定点溪流不雅观测时,看到工人们正在对溪流河道进行施工,大量混凝土被平抹在河底,两侧的河堤用小石块加高并用水泥抹缝。

近年来,大理对洱海流域的环境管理投入巨大,但环绕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有关方面博弈激烈。
因苍山溪流管理引发的争议,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据理解,苍山由北向南共十九峰,两峰之间有溪水自山间流下,共十八溪。
五条之外的其他13条溪流,在2017年陆续经由了预防泥石流的河道硬化管理(即“抹水泥”)。
如今现在这“五溪管理”,无疑是在重走过去的老路。

河底抹水泥如斯治河让人疑 汽车知识

河底“抹水泥”,到底行弗成得通,双方各自为政。
设计方称上游河段纵坡大、水力冲刷严重,对河道破损、河堤底部被掏空的河段,唯有采取混凝土构造强化加固,方能保障道路和桥梁的安全。
可环保人士却认为,硬化河道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消逝,河道失落去自净能力,水土涵养功能被人为阻断,水流加速反而加大了道路涵洞的泄洪压力,这事实上跟工程的目标背道而驰。
而且培植方还存在“未评先建”“未批先建”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河底“抹水泥”并不是管理断流、河道破损等问题的唯一办法。
比如苍山十八溪防洪标准并不高,只需在桥梁等位置进行适当加固。
其余,还可以通过工程固坡的方法办理;在沟道下贱,为了减少生命财产丢失,可以留足水石流堆积区面积,不要搞培植,并做适当防护。
在这个意义上,选择给河底“抹水泥”进行生态管理,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
而且这一工程耗资3亿元,投入了大量公帑,如果得到的却是毁坏生态环境的结果,那这样的生态管理工程可谓“有百弊无一利”。

进行生态管理,首先要能尊重生态、敬畏生态,要多用符合自然规律的办法来处理生态问题,河底“抹水泥”式的管理,显然有违背自然规律的嫌疑,很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毁坏,成为一笔“生态欠账”。

在遭到环保组织的质疑之后,当地政府反应迅速,这项工程停摆,干系部门还组织业主方、设计施工单位与环保志愿者进行了会商,表态支持志愿者及网友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为项目提出见地建议,此外,还向社会公布了见地网络邮箱。
当地政府的积极反应,值得肯定。
但这项工程是否还会连续下去,河底“抹水泥”的生态管理做法是否还会照样,这些都还要打上问号。

关键在于,河底“抹水泥”究竟是有利于环境管理,还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毁坏,这些都须要更高等别、更威信的环保部门参与,来为这件“公案”定纷止争,探求到更有利于公共利益、生态环境的办理方案。

如果河底“抹水泥”生态管理工程,确实存在毁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也不能只是大略“叫停”,还要一查到底、追责到底。
3亿元的财政投入打了水漂,十几条溪流的生态环境遭到“灭顶毁坏”,巨大的“财政账”和生态账,要有任务人“埋单”,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问题再现。
(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