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心于8月22日至25日,在陕北洛川冯家村落召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国共互助、同等抗日的主见,决定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合营正面沙场、开辟敌后沙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秋日,八路军奔赴华北敌占区,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扩大抗日军队,开展游击战役,把仇敌统治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哨。
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
“到仇敌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这首由爱国墨客赵启海和作曲家冼星海共同创作的《到仇敌后方去》,歌词雄壮豪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公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勇气。
抗日战役期间,国共两党第二次互助。鉴于周恩来的威望与人格魅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8年1月,特殊约请曾担当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出任军委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抗战期间,周恩来长期在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事情和统一战线事情。
1938年2月周恩来在武汉
1938年9月,周恩来在武汉察看抗战宣扬事情,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所属演剧队全体职员作了一场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周恩来为演剧队带来了抗日前哨的捷报,又剖析了国民党悲观抗战、日军直逼华中重镇武汉的不利场合排场。周恩来还重点阐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等一系列环绕抗日战役的军事思想,尤其强调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役这一计策决策的主要性。
这场报告启示和鼓舞了在场的赵启海和冼星海,他们以高昂的激情亲切创作了一系列以敌后抗日为主题的歌曲,《到仇敌后方去》是个中传唱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到仇敌后方去》歌词
到仇敌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仇敌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不怕雨,不怕风,
包后路,出奇兵,
本日攻陷来一个村落,
来日诰日夺回来一座城,
叫鬼子顾西不顾东,
叫鬼子军力不集中。
到仇敌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仇敌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赢,
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胜!
到仇敌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仇敌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不论西,不论东,
从北平,到南京,
到处有我们游击队,
到处有我们好弟兄,
看日本军阀有什么用,
看日本军阀有什么用?
到仇敌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仇敌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我们的旗帜插遍了东三省,
我们的旗帜插遍了黄河东。
到仇敌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仇敌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普通易懂的措辞,朗朗上口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这首刻画豪迈年夜胆的游击战士、波澜壮阔的公民战役的《到仇敌后方去》,极富号召力,是当时随处颂扬的抗日歌曲,很快就从武汉三镇传到了全国,鼓舞广大公民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这首合唱曲一出身就受到广大抗日军民的喜好,并一贯流传至今,堪称20世纪中国经典的合唱曲。1964年,《到仇敌后方去》入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四场《抗日烽火》。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四场《抗日烽火》
(作者:军史专家徐平)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徐平
编辑:柴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