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音

脩字读音为xiū,与“修”字同音,《唐韵》对其注音为“息流切”,《集韵》、《韵会》、《正韵》对其注音为“思留切,音羞”。
输入法里不算难找,快去试试看。

脩脩怎么读不读yōu束脩之礼是什么样的礼仪 汽车知识

二、字源

脩字金文写作

,即在

字右下侧又加了月(肉)

即攸字,是條之省笔,表示用顺直的原木搭便桥通畅,古人将顺直的原木架在沟壑坎洼两端,以便通畅。
金笔墨形右下角加的“月”字,大家该当也都知道,甲文、小篆字形像条状五花肉,战国笔墨里还加了花纹,本义为肉,做偏旁时多在字的左侧和下方,大多写作“月”,从月(肉)取义的字,含义多与肌肉等义有关。

由于形似音同,古籍中“修”与“脩”常相互假借。
《汉字简化方案》用“修”合并“脩”。

故,由攸、月(肉)构成的“脩”字,造字本义为:木条状的肉干。

许慎《说文解字》说:脩,脯也。
《正字通 • 肉部》说:脩,肉条割而干之也。

(你能从书影中找到“脩”字吗

三、含义及用法

脩,最初指干肉,一种通过捶制并加入喷鼻香料制成的食品。
此外,"脩"字还用作指代学生给西席的酬金,类似于当代的学费。

在某些语境下,"脩"字还可以通假为"羞",表示美味的食品。

在词性上,"脩"字作为形容词时,可以表示高、长或美好,如用于描述长路或美好的名声。

作为动词时,"脩"字有“修”义,即兴建、修理、管理、教化、遵照、学习等多种意义,涵盖了从物理上的修复到精神上的自我提升等多个层面。

亖、束脩之礼

在古代,学生在入学或拜师时,会向老师献上一束干肉(脩),作为学费或见面礼。
这种干肉,常日是十条干肉,用绳子系缚起来。
尊师重教,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老师一向在社会上有较高地位,“束脩”这种礼仪和形式,便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诲、尊重老师的详细表示,束脩之礼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论语》等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

如今,这种礼仪虽已不再,但它以更加详细、更当代化的形式,时时处处彰显尊师重教、感铭师恩。

五、用律例证

①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这句话,反响了儒家重视教诲和学习的不雅观念,也是孔子教诲思想的详细表示,他乐意教导所有乐意学习的人,不论其出身和背景,强调了教诲的遍及性和平等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

只假如自己主动来学习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导他们的。

②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脩。
——《周礼·大宰》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敬拜五位帝王时,有关官员卖力监督其他官员遵守誓戒,并准备美味的食品作为敬拜的供品,反响了古代中国敬拜活动中对礼仪和供品的重视。

这句话中的“脩”字,通“羞”,表示美味的食品。

③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屈原《离骚》

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韶光的逐步流逝,我担心自己美好的名声还没有确立。

很明显,“脩”字在个中是形容词用法,表示美好。
这里屈原表达了一种对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名声和造诣的渴望和焦虑。

六、上篇条记要点复习

上篇条记,写的是“宓”字,多音字,有mì和fú两个读音。
读作mì时,紧张表示安静、安宁,可形容安详静穆的状态,也用作姓氏;读作fú时,古同"伏",如"伏羲"有时写作"庖羲",但这种说法并不常见。
字源上,"宓"由"宀"和"必"构成,象征战争结束、天下平定、兵器入库,具有非常好的寓意。
在《玉篇》、《说文解字》和《集韵》中,"宓"分别被阐明为"止"、"安"和"默"。
此外,"宓"字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利用,如庾信《哀江南赋》中的"豺牙宓厉,虺毒潜吹",通过动物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战乱对公民造成的苦难和暴政的暗藏致命。

结束,

本篇关于“脩”字的条记,大略写到这里,有理解不当或须要补充的地方,感谢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