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花鼓子广泛流传于安康市各县区,尤其以安康市汉滨区花鼓子演唱最具代表性。安康花鼓子最早是由“打围鼓”演化而来,又领悟了各种民歌小调,至清中期,声腔韵独具特色的花鼓子才终极定型。安康花鼓子以鼓为器,以花为调,调子俗称花子,打花子即为花鼓子。在村落与村落之间打对台,以及演出打围鼓、小场子、采莲船,乃至农夫垦植、幼童放牧、屯子妇女针织、红白喜事、节日庆典等场合都用花鼓子演唱。
安康花鼓子分为上河调和下河调,即以汉滨区为界,汉滨区逆江而上以上河调为主,顺江而下以下河调为主。上河调和下河调在构造上是统一的,鼓点大同小异。上河调音程的跳跃性较大,因而显得活泼、高亢、洪亮;下河调则反之,较为平稳、柔和、细腻。安康花鼓子演唱的基本句式为“七七八五”四句段,音随字走。在基本曲调不变的情形下,行腔放调灵巧多变。演唱中可加入数板,是非自由,但仍讲究归腔合辙。安康花鼓子演唱形式灵巧多样,演唱旋律清扬委婉,歌词诙谐风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好。安康花鼓子植根于广大公民群众之中,虔诚记录了安康公民的劳动生活历史,形象地反响了安康公民乐不雅观激情亲切的生活态度,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安康花鼓子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