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整理了十部精彩的摇滚人物传记。
它们记录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战后年轻人最迷惘混乱的年代开始,到摇滚乐不断绽放的黄金时期。

一、《谁愿永生 : 弗雷迪·莫库里传》

当我们爱上摇滚乐后必须要看的十部巨星传记 休闲娱乐

这是皇后乐队(The Queen)已故主唱弗雷迪·莫库里(Freddie Mercury)的传记。
它由陪伴在弗雷迪身边十余年的助理彼得•弗里斯通(Peter Freestone)撰写。
因此,这是每一位被“牙叔”极富传染力的演唱打动过的乐迷,都不能错过的读本。

那时,同性恋还未被社会收受接管,弗雷迪的生活、审美、爱情和罹患艾滋病的苦痛统统成为秘密。
虽然作者的笔力相较专业作家来说稍显生涩匮乏,但他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与弗雷迪相伴十二载的回顾。

“牙叔”虽逝,但皇后乐队的辉煌残酷还在延续。
9月26日,演唱风格华美高亢的美国歌手亚当·兰伯特(Adam Lambert)将同皇后乐队一起,在上海为所有摇滚乐迷带来一场皇后乐队的“还魂”——那一刻,弗雷迪便是永生。

二、《满是镜子的房间 : 吉米•亨德里克斯传》

未满28岁就英年早逝的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是摇滚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吉他手。
他的涌现,让乐坛地动山摇;他的离世,令所有人扼腕嗟叹。
亨德里克斯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是天生的巨星。
他少年期间所有的颠沛流离,所有的自卑和不安,都演化为摇滚乐史上最惊人的音符。

他的音乐让人震荡和猖獗。
与此同时,成名的快感,乐迷的追捧,药物的致幻,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混乱,过量的毒品注定了他的去世亡。

这部传记由《纽约时报》脱销书《重逾天国:柯特•柯本专辑》作者查尔斯•R•克洛斯(Charles R. Cross)编写。
三百多次亲自采访,翻阅和整理了无数资料与信件后,查尔斯终于编写了这部传记,不,在他看来,这实在是音乐天才的一副画像。

三、《此地无人生还》

又是一位27岁便离世的摇滚天才。
这一部传记,讲述的是大门乐队(The Door)的主唱吉姆·莫里森的传奇生平,由摇滚文化与盛行文化专家杰里·霍普金斯、大门乐队经理人丹尼·萨格曼(Danny Sugerman)共同编写。
吉姆常常在演出时即兴创作诗歌,而他所创作的内容险些全是迷幻而暴力的,充满了危险的气息。

吉姆·莫里森是博览群书的文艺青年,是酒神主义的狂热徒。
他的猖獗和不羁,导致了大门乐队的终结,他带着未完成的诗与摇滚,来到了巴黎,不久后却客去世他乡。

他和吉米·亨德里克斯一样,都是太过残酷夺目的巨星,却过早地陨落。
还好,他们的伟大后人未曾忘却,对付他们的赞颂和追捧至今未改。

四、《只是孩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2007年被列入摇滚名人堂的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
而书中描写的,是她与美国著名拍照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的爱情故事。

他们因艺术爱好而相知相恋,她热爱写诗,他热爱绘画,两个人在热恋中,逐渐找到了摇滚与拍照的方向。
相识二十年后,帕蒂•史密斯已成为朋克教母,而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则因罹患艾滋病,于1989年病逝。

《只是孩子》里所记录的,是两位残酷的艺术巨星,从热恋到成为灵魂伴侣的故事,是阴阳相隔后的提笔回顾。

五、《像一块滚石》

《像一块滚石》亦是一部自传,是鲍勃·迪伦(Bob Dylan)用三年的韶光书写的人生故事。
在格莱美、奥斯卡、金球奖拿得手软的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位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人。

与前文中推举的数位离世巨星不同的是,75岁高龄的鲍勃·迪伦至今仍旧会涌如今音乐舞台上。
自上世纪60年代成为摇滚乐先锋军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与歌唱,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摇滚领袖。

他的笔墨精准而俊秀,语境充满了想象力,不负“摇滚墨客”的美誉。
他说“我唱的民谣绝不轻松。
它们并不友好或者成熟得甜美。
它们可不会温顺地靠岸。
”由于,他就像一块滚动的、滚烫的石头,棱角光鲜地跑了整整五十年。

六、《波诺谈波诺》

这是关于U2主唱波诺(Bono)的一部对话录,著名摇滚文化米奇卡·阿塞亚斯(Michka Assayas)花费了两年的韶光,与波诺进行了数次深入磋商,才完成此书。

荣获过22项格莱美大奖的U2乐队,还一贯坚持磋商许多社会征象。
他们无所畏惧地将音乐与政治、人权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在书中,波诺是这样形容他眼里的天下的:“这个天下比你想象的要更柔韧,它可以弯成一个更好的形状。

而与普通的传记比较,《波诺谈波诺》中直接放入了作者与波诺的对话,在与音乐人聪慧的交手中,读者也能亲自领略波诺文艺而自谦的灵魂。

七、《永久的猫王》

永久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照片时的震荡,无需辞藻的堆砌,那张漂亮的面庞就注定他将会成为巨星。
在上世纪50年代,谁都无法想象高大威猛的白人歌手会将黑人的音乐搬上舞台,而这破天荒的举动也让猫王成为天下上最早的摇滚英雄。

《永久的猫王》这本书的编写人,不是摇滚,不是脱销书作家,而是猫王的家庭成员。
他们共同讲述的那个人,不仅仅是让乐迷为之猖獗的偶像“猫王”,更是聚光灯之外的兄长、儿子、丈夫和朋友。
除却对摇滚偶像的崇拜,这本书里还多了一份浓重的亲情。

八、《列侬回顾》

这是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独立宣言,它完全地收录了《滚石》杂志 1970对约翰·列侬的专访内容。
1970年,成军十年并一跃成为天下上最伟大乐队的披头士(The Beatles)终结。
因此,这本书中记录的是约翰·列侬决意与旧时期告别的生理进程,是他回顾乐队期间的自省和破碎。

1980年,一贯积极用音乐呼唤和平的约翰·列侬被猖獗歌迷枪杀。
三十六年来,他的《Give Peace a Chance》、《Imagine》依然是最著名的摇滚乐歌曲。
他是我们所有民气中,最伟大的摇滚音乐人。

《列侬回顾》的作者,是《滚石》杂志的创办人扬·温纳(J. S. Wenner),采访列侬时他才24岁,但却能让列侬这位羞涩的天才在他面前大谈自己的爱情,自己的音乐理念和乐队的故事。
他为我们这些与披头士擦肩而过的后来人,供应了一个坦诚和直接的,1970年的约翰·列侬。

九、《残酷涅槃》与《Heavier Than Heaven》

这两本书,讲述的都是90年代美国最主要的摇滚乐队之一涅槃(Nirvana)的主唱柯特·科本(Kurt Cobain)的故事。
本想推举的是前文中提到的《满是镜子的房间》的作者编写的《重逾天国》(Heavier than Heaven),但由于它还未引进海内,因此对付大部分中国的涅槃歌迷来说,郝舫编写的《残酷涅槃》就成为理解涅槃的必读书籍。

与其他传记比较,《残酷涅槃》所参考的资料可能并没有那么直接,乃至也有读者诟病这是一部作者得意其乐的臆断“小说”。
但科本挣扎与反抗的灵魂,迷一样的去世亡就已注定了他的故事会被后来人不断揣测和传说。

不过实在,就连郝舫本人都在后记里写道,《残酷涅槃》是他“冲动的产物”,“自己看了也会酡颜”。
可是年轻时热爱摇滚乐的我们,不都是这样的吗。

十、《请宰了我》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部与摇滚有关的书本,由于对许多乐队和成员中文译名的陌生,初读时耗费了许多韶光。
这本布告载的不是某一支乐队,或某一位成员的故事,而是在《朋克》杂志的创始人莱格斯·麦克尼尔(Legs McNeil)访问了多位当事人后,记录下了摇滚乐黄金三十年:60-90年代。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前文中提到的大部分摇滚先驱,此外还有地下丝绒(Velvet Underground)、伊基·波普(Iggy Pop)、戴维·鲍依(David Bowie)、性手枪(Sex Pistols)的发展、叛逆,乃至是自毁。

这本书就像是一幅巨大的摇滚乐浮世绘,它绝不掩蔽地讲述毒品、暴力、性爱、同性、音乐、诗歌和艺术。

整理后记:

摇滚乐不仅仅是须要用耳朵去谛听的音乐,它用黑白色的钢琴键,黑白色的纸与字,带你重新回到那个年代,细细品读、感同身受、猖獗起舞。

这些书本,镌刻了摇滚乐史上,那一张张无法忘怀的面庞。
阅读、收藏这些书本,也同样雕刻了我们青春岁月里对付摇滚乐的痴迷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