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西郊河边,巍巍矗立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如回眸历史的闪亮路标,诉说着“两路”培植的悲壮与勇毅:“五易寒暑,艰巨卓绝,三千志士大胆捐躯,一代古迹永垂青史……”
70年前,绵延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穿越历史和未来,同时通车拉萨。11万藏汉筑路军民在均匀海拔4000米的天下屋脊,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仑,创造了天下公路建筑史的不朽奇迹。
青藏公路(109国道)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城段。凌川 摄
这是中国公民波澜壮阔的逐梦征程,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10年前,习近平总布告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主要指挥,高度评价“两路”的主要浸染,哀求进一步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去世,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联络”的“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
这是对历史精神回响的激扬与点赞,更是对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期许和鞭策。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代代交通人和藏汉军民,用饱满激情亲切与执着奉献,将这条民族联络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余之路不断延伸。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西藏自古便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西藏在与祖国内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往来中,交通始终是主要的先行条件。
翻开《西藏自治区志·公路交通志》,即可看到西藏与交通的历史渊源:
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嫁吐蕃,为唐蕃古道的凿通创造了必要条件。
元朝,中心政府设立释教总制院和宣政院,正式将西藏地方纳入中心行政统领之下。三条紧张入藏驿道,连接起拉萨和内地的交往。
清光绪年间,驻藏大臣提请赶修康定经江孜至亚东的“牛车道”,后又提出修拉萨至昌都道路,提出了“宽一丈五,能通过牛车两辆为度”的设想。
1935年,九世班禅提出培植西藏交通,国民政府行政院形成了“西藏培植初步操持”,指出“欲图培植西藏,应以开拓交通、振兴教诲为先着”……
只管古人有修建坦途大道的梦想,但由于各类局限,连接内地与西藏的,依然是那神奇而困难的茶马古道。坎坷的路途,不仅让西藏与内地联系困难,也让西藏自身发展踟蹰不前。和平解放前,西藏经济长期结束,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匆匆进民族联络,培植西南边疆,中心授命解放西藏。
可入藏之路难于登天!
民国年间的《西藏始末纪要》这样描述西藏的交通:“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那时,从四川雅安或青海西宁来回拉萨要一年之久。
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实现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始终未曾忘却雪域高原上的各族同胞。1950年4月,康藏公路(1955年改称川藏公路)在雅安破土动工。1954年5月,青藏公路动工。
筑路大军“一壁进军、一壁修路”,在均匀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踏冰雪、斗寒冷,战胜缺氧、高原反应等困难,靠着铁锤、钢钎、铁镐、铁锹等简陋的工具,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开始了征程。
青藏公路通车庆典。
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全线通车,犹如祖国伸出双臂,牢牢拥抱着西藏,西藏“唐蕃古道人背畜驮,栈道溜索独木舟”的历史被永久定格在了那一天。布达拉宫前,数万各族同胞载歌载舞,争相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献给筑路勇士。
雄鹰飞过了高山,骏马超过了沟壑,“两路”为藏族老百姓打开通往幸福的大门。内地每年把大批粮食、种子、化肥、农具、工业设备、日用百货、医疗设备,以及书本纸张、文化用品等物资运进西藏。从此,第一座工厂、第一所学校、第一个农场和当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医院、第一个电站在西藏相继建成,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突飞年夜进。
“两路”作为西藏的经济命脉,至今承担着进出藏90%以上的货运任务,增援西藏的重点工程和援建项目以及抗震救灾、青藏铁路培植等重点工程的大型设备,都是通过公路运进西藏。
109国道青海天峻段。马菊喷鼻香 供图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西藏各族同胞的生活,关注着西藏交通等根本举动步伐的培植发展。
2021年,习近平总布告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心的关怀。他来到川藏铁路的主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理解川藏铁路总体方案及拉萨至林芝段培植运营情形,听取推进雅安至林芝段培植情形申报请示,坐上专列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培植情形……稽核期间,习近平总布告强调要加快铁路、公路及其他重大根本举动步伐培植:“全国的交通舆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俏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殷殷嘱托,情真意切。七十载光辉岁月,数十年沧桑巨变,川藏、青藏公路见证着中国公民寻衅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壮举。
铺就的是道路,铸就的是丰碑
青藏公路培植的指挥者慕生忠,曾在铁锹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他说:“如果我去世在这条路上,这便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头冲着拉萨的方向。”
被誉为“雪山铁人”的养路工陈德华,在川藏公路上一干便是半辈子。他曾立下誓言:“我便是去世了,也要化成个路标,戳在这山上!
”
伟大奇迹铸就伟大精神。在培植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与发扬的“两路”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彰显了中国公民的倔强品质,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表示,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宝库中的又一残酷明珠,与时期交融,与日月同辉。
十八军进军途中。
“一不怕苦、二不怕去世”,表示了不畏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展现了对空想奇迹的武断与忠实——
藏族百姓口中“连牦牛也爬不上去”的敏拉山皮康崖,是建筑川藏公路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战士不是神仙,但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去世的革命精神。”十八军官兵经由两个月艰巨奋战,在这段峭壁上修出了公路。“一不怕苦、二不怕去世”的口号也在部队中流传开来。二郎山绝壁上的“天路”,更因此每公里捐躯7人的巨大代价,硬生生凿出来的。
志士捐躯,英魂永续。
1982年,原武警交通部队战士王立波从陕西老家踏上高原,先后在青藏公路、那昌公路、川藏公路上实行施工和保通任务。1990年10月,他驾驶的汽车翻下峭壁,9名战士当场捐躯4名,他的尸首被湍急的河水冲走。
一个多星期后,战友们才不才游河边找到一具无法辨认的尸首,以为是他,含泪掩埋。到第二年春天,不才游几十里的河滩上,创造了有他衣服碎片的尸首。就这样,王立波成为川藏公路上,一位拥有两座坟冢的义士。仅原武警交通二支队八五一大队,10年施工中,因高原病和抢险保通而捐躯的战士就有38人。
修建川藏公路二郎山段的场景。
2003年8月,为办理青藏高原多年冻地皮区公路修建的难题,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博士生导师胡长顺第11次进藏稽核调研,却遭遇车祸罹难,长眠于青藏公路。
雪山见证,苍天铭记,无数英雄用血肉之躯撑起雪域高原的交通线。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的“天下屋脊”,自此换了人间。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表示了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和担当精神,展现了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
打通雀儿山,是川藏公路的关键之一。主峰海拔6000多米的雀儿山冬季铺满冰雪,施工极为困难。筑路职员白天在天寒地冻的野外事情,一锤下去,手上震出几道血口;晚上,他们在树枝铺就的“木床”上安歇,寒气从下直往上钻,冰冷砭骨。为打通这个绝险关隘,有300多忠魂埋骨于此,很多人连名字也没留下。
1998年,28岁的曾双全为了实现“开上推土机很神气”的梦,来到了雀儿山道班。他是第17任班长,也是末了一任。每一次风雪遮天、进退无路的时候,都是他第一韶光开着推土机,向最危险的地方挺进。
2017年9月26日,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成为历史。曾双全和工友们告别了伫立风雪中63年的道班,去往折多山连续公路养护事情。
“军民一家、民族联络”,表示了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军民鱼水深情,展现了平等联络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军民本是一家人,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的《洗衣歌》唱出了藏汉同胞的深厚情意。
1951年4月,中心提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但当时物资供给有限,加上交通不便、花费巨大,修路大军很快就面临断粮危急。有些修路部队逐日三餐减为两餐,再由两餐干的改为两餐稀的,后来干脆“勒紧裤腰带”,上山挖野菜。
以至心换至心。在筑路的过程中,川、青、藏省区群众积极参与。来自四川省甘孜州的6000头牦牛成为第一批增援物资,1.7万名藏族同胞为川藏公路培植挥洒了青春与热血。
民族联络的精神不断传承。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30多年如一日,在均匀海拔3500米的雪线邮路上运送邮件,将来自党中心的声音、祖国四面八方的邮件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要共同经营好我们联络、稳定、和谐的家园。”这位康巴男人用行动表达了他淳厚的心声。
钱袋子鼓起来,特色家当兴起来
今年7月17日,华住集团将其在海内的第1万家酒店开到了中国末了一个通公路的县——墨脱。不少自驾川藏线的游客在这片“高原秘境”中看到汉庭酒店都吃惊不已,而当地群众对付各种“新鲜事物”却不再那么好奇。
2013年10月31日,公路通到了墨脱县城。2017年至2020年,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对墨脱全县屯子公路进行标准化改造,6个乡、1个镇都通了客车,州里、建制村落公路通达率达到100%。
路好了,当地群众的眼界开阔了不少,钱袋子更是一每天鼓了起来。“虽然墨脱人口只有约1.48万人,但去年接待了42.56万名游客。”全国人大代表、墨脱县墨脱村落村落委会副主任罗布央宗见告,2023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1亿元,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1817.43万元。
墨脱公路。
“两路”是西藏公民幸福生活的出发点。70年来,国家多次投资对“两路”进行大规模整治改建,川藏公路历经大小10多次整治改造,“通麦天险”、觉巴山路段等著名的“卡脖子”路段得到根治;青藏公路实现天下首例在高寒冻土区铺设“玄色化”等级路面,2008年,“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培植和养护技能”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路”由原来的砂石路面逐步改造为现在的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通畅效率和安全保障得到极大提升。目前,“两路”新一轮提质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公路沿线,形成一条条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
在那曲市,牧民次仁平措开着面包车,兴致勃勃地到嘎尔德生态畜牧家当示范基地送牦牛奶。“我家有140多头牦牛,均匀一天售出70多斤牛奶,能赚800多块钱。”他高兴地说。
嘎尔德生态畜牧家当发展有限公司是那曲市色尼区一家立足于高原无污染畜牧业特色家当的乳制品深加工企业,当初选址在这里,一是看中了周边丰富的畜牧资源,更主要的是离青藏公路近,交通便利。
“以前,牧场都是大家零散经营,牛奶储运未便利,发卖也没道路。”该公司董事长嘎桑加才先容,现在公司在那曲设立了15个收奶站,吸纳了3200户约1.6万名群众向基地供奶,“可以说,有路的地方就有与我们互助的牧户。”嘎桑加才见告。
那曲至拉萨高速公路古荣互通。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供图
西藏经济社会的超过式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对西藏交通运输奇迹发展的大力支持——作为全国唯一由国家全额投资支持公路培植的省份,自1953年至2023年,国家为西藏公路交通累计投资3250.96亿元;交通运输部先后选派10批次、61人次精良干部援藏,各兄弟省市共派出121名干部到西藏各地市交通运输部门事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西藏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多少见地》《关于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治藏方略进一步做好西藏交通运输事情的见地》,与西藏自治区公民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互助协议,健全完善了增援西藏交通运输发展的各项政策……
人才、技能、项目、资金等方面的重点倾斜,使西藏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如今,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12.33万公里,个中高档级公路1196公里,“四纵三横八通道”公路网主骨架初步构建,“五城三小时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形成;具备条件的州里、建制村落全部通了公路,“四好屯子路”培植累计吸纳农牧民群众就业7.5万余人次、创收21亿元;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构成的西藏铁路“Y”字形主骨架,成为雪域高原上亮丽的“天路”风景线;8座机场逐日起降220个航班,辐射海内紧张大中城市及尼泊尔加德满都;邮政网点覆盖城乡,全区所有建制村落(居委会)直接通邮。
以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为出发点,一张巨大的交通运输网将西藏360多万各族公民群众的心牢牢联系在一起。在“两路”精神引领下,高原儿女与全国公民一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携手走上联络进步、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作者: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