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是在奥利佛·斯通的电影《天生杀人狂》里知道莱昂纳德·科恩这位歌手的,导演选中了《未来》(The Future)专辑里的三首歌:《等奇迹》(Waiting for the Miracle)、《未来》(The Future)以及《赞颂诗》(Anthem)。这之前,也便是1971年的时候,沃伦·比蒂主演的西部片《麦凯比与米勒夫人》也连用过科恩首张专辑中的三首歌曲,《陌生人之歌》(The Stranger Song)、《冬女》(Winter Lady)和《修道院姐妹》(Sisters of Mercy)。《都知道》(Everybody Knows)是科恩广为流传的一首歌,它曾经涌如今90年代的电影《锁不住的天空》,以及最近的《潜伏者》(The Infiltrator)和乔纳·希尔的笑剧《军火贩》等浩瀚电影中。
科恩的音乐,门槛不高,他的音乐是盛行的、朗朗上口的,编曲里始终有一点村落庄的味道,从前间还贯穿着一些东欧、吉卜赛的小调,作为装点。他的音乐,再普通些便是乔库克(Joe Cocker),柔柔些则是托尼·班奈特(Tony Bennett),再欢快些便成了洛德·斯蒂沃特(Rod Stewart)或是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总之,这种过期的盛行音乐底子,始终让科恩的音乐保持着一种舒缓的特性,随着这种速率的不断重复,科恩也就成了一位优雅的歌者。
1979年,科恩在英国伦敦的录音棚
只管音乐水准一样平常,但是科恩显而易见的歌词措辞,也吸引了不少文学爱好者,多数人把鲍勃·迪伦与科恩的诗性歌词分成两个流派,虽然他们都与艾伦·金斯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与科恩比起来,迪伦粗糙且视角市井,像一本肮脏的法国小说,个中错综繁芜地呈现荒诞与天下的联姻;而科恩像极了一位高等的法国裁缝,在思想与表达之间徘徊,用那种统统都不说透的歌词,阐释某种爱情,又或像其他。
这些都可以追溯到科恩的13岁,那时,他曾经为了那些少女组建过一支名为麂皮男孩(The Buckskin Boys)的民谣乐队,在西班牙作家洛尔迦(Federico Garcia Lorca)作品的指引下,他开始用音乐写诗,终极,吉他上的尼龙琴弦的震颤所带给他的温顺一击,让科恩在得到一笔家族遗产后决定投身到性、毒品以及环球旅行之中。
科恩的文学作品与音乐之间产生了某种互补的关系,于是,两种看似平庸的作品在某种普通表达与化学转化之间变得伟大起来。2006年,科恩出版了那本后用于李健在“我是歌手”第三季利用的道具《渴望之书》(Book of Longing),这本书是科恩献给他刚刚去世的加拿大墨客偶像欧文·莱顿(Irving Layton)的,莱顿与科恩是好友,他们同样来自犹太家庭,莱顿在诺贝尔文学奖上败给了当年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现实主义批驳深深影响了科恩的创作,从另一方面引发出了科恩的非现实与极度浪漫派创作办法。
《渴望之书》
犹如莱顿的暗黑,科恩将自己的诗歌作品称为“祷文”,他在1984年的诗集《仁慈之书》(Book of Mercy)赢得了加拿大作家协会的诗歌文学奖。该书包含了50首散文诗,其内容深受《希伯来圣经》和禅宗著作的影响。在1998年的一次采访中,科恩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写作过程:“就像一只熊跌跌撞撞欠妥心撞上了一个蜂房或者蜂蜜贮存处,我便是这样撞了进去,并且被困住了,写作适口又让我充满恐怖,我在个中,感到它并不那么光鲜,乃至有点尴尬,相称痛楚,可是却又无从避免。”
科恩还出过两三本小说,个中一本《至爱游戏》(The Favourite Game)讲述了一位年轻人通过写作创造自我身份的过程,这本书半自传式的讲述了科恩的创始和生活;另一本《俏丽失落败者》(Beautiful Losers)则由于大量生动的性爱描写得到了加拿大出版界的关注。《俏丽失落败者》更像是科恩对60年代自己的一幅画像,那时他正值而立之年,吉他弹得不好,上台时总是穿着正装,台下嘘声四起,他不叛逆,也不抗议,仿佛只关心女人。那时他充满故事的皱纹还未在他脸上安家,造型师也不会像本日一样平常为他量体定制优雅的套装,一个整日穿着白色宽松T恤和破牛仔裤的墨客,定格了科恩约半个世纪前的样子容貌。
年轻的科恩对自己生活的记录年夜小靡遗,在与摇滚女歌手詹妮斯·乔普林(Janis Joplin)发生过所谓的“单方面”一夜情后,他写下了《切尔西旅社》,记录下415房间发生的缭乱故事。不多久,乔普林因吸毒过量去世在洛杉矶,成为27岁俱乐部中较早的成员。随后,更多人听到了《切尔西旅社2》,歌中多了些床上的细节,以及科恩对昔日轻浮的惆怅与婉悔,对应着乔普林传记《活埋蓝调里》中对那一夜的只字未提,科恩用《切尔西旅社2》着重强调了那种或有或无的存在。
《哈利路亚》是圣堂之歌,也是犹太的执迷。科恩的歌会给人“洗涤灵魂”的错觉,是由于他的部分音乐编曲就像一种基督教盛行音乐,特殊是他唱《哈利路亚》,而彷佛这首歌也最为出名。这首歌出身于80年代,几经周折,从未盛行,而20年后的选秀节目“英国偶像”,将这首歌唱成了“董小姐”,于是才开始有人追寻这颓唐之音。在一次发言中,科恩见告迪伦,《哈利路亚》写了两三年,而事实是,面对迪伦这位15分钟创作的高产民歌手时,科恩将创作韶光打了五折。
《过客》(Passing Through)是科恩不多见的好作品,这首歌创作于1973年,那时的科恩即将迎来不惑之年,在歌词中他真切地体会到了莱恩的“有事说事派”,把耶稣、亚当、华盛顿、小罗斯福都写成了过客,也把自己写成了一位边缘人,犹如《赞颂诗》以及《我的秘密人生》(In My Secret Life)中的咖啡和喷鼻香烟,犹如他眼神中的忧郁以及他看到的统统缝隙。
《娇滴男之去世》(Death of a Ladies'Man)彷佛很早就表明了科恩对付压迫的反抗,他用血腥营造了一种阴郁与孤寂。1973年科恩前往耶路撒冷以方边疆参加美国劳军性子的前哨慰问演出,随后他离开以色列,其间深深被以色列和阿拉伯战士的遭遇所打动,写下了《Lover Lover Lover》。这首歌可以被看作他对武装冲突的个人弃绝书,后来科恩自己评论道,结束了人们对他的歌曲作为“对抗仇敌的精神盾牌”的期望。当被问及在阿以冲突中他支持哪一方时,科恩回答道:“我不想为战役中的任何一方说话。”
当然,只有当科恩唱起《我是你的男人》时,他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科恩,就像“电线杆上的惊鸟”,科恩长于描述一个场景与一种气氛,他的嗓音长于在那个波段震撼,即便他被挂上“敏感而细腻的墨客”称号,他也深知自己并非弃绝尘世的冥想教徒。只有这首《我是你的男人》才能把人们带入对科恩的美好遐想之中,当女人们创造这沙哑的魔力不可抗拒时,男人们也听起了科恩。
(本文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47期特殊宣布;演习生糊糊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
一键下单「生活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