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停滞之处,音乐开始了
每当音乐响起,天下就安静了。
音乐,比新闻更真实地记录了时期。
——白岩松《白说》
”Variations on the Kanon来自阅文赏诗05:2305:23
01歌词容不下的人生况味
听音乐是不能焦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对应的音乐,在生命的迁移转变处等着你,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你的内心变革,很神奇。
我年轻的时候狂热地喜好盛行音乐。1993年,我在中心公民广播电台事情,要办一份《盛行音乐天下》的报纸,版面也做了,名片也印了,目标是扛刮风行音乐的大旗,搞演出,签音乐人,这些想法在那时是极其前卫的。可惜就由于太前卫,领导看文件的时候说:“竟然还要给盛行音乐办报纸?弗成!
”就这么给毙了,我后来也调到了中心电视台。
那时,浑身充满了要改变天下的冲动,以是会喜好罗大佑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由于大家见面越来越少”“彩色电视变得更加花俏,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是我们改变了天下,还是天下改变了你和我”,会喜好崔健的“不是我不明白,这天下变革快,我强打起精神从睡梦中醒来”……
人在年轻的时候,对自我的勉励和集体的叫嚣都格外敏感,因此很随意马虎被那些歌词触动。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你不再见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随意马虎被笔墨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想熏染也更加繁芜,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希望、思虑与感慨。
而且,纵然都是无词的古典音乐,不同的年事也能体会到不同的滋味。比如三十多岁的时候,我逐步走进马勒的天下,那时要喜好上布鲁克纳很难。但是近两年我就非常喜好他了。这都是岁月给予的东西。
我至今依然是摇滚音乐、盛行音乐的聆听者,但是古典音乐却霸占了我越来越多的韶光。记得多年以前,跟傅聪师长西席谈天,谈到莫扎特。我们都知道莫扎特的钢琴曲,要么小孩弹得好,要么老人弹得好;小孩天真纯粹,老人洗尽铅华。对付傅聪师长西席,莫扎特便是他晚年的陪伴,在他生命中扮演了非常主要的角色。
有人曾经说,莫扎特生平中创作的乐曲,哪怕是让你抄谱子,一天八小时,到他去世的那个年纪,你也抄不完。以是莫扎特和他的音乐,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
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们在节目中约请到英国一位音乐教授,环绕开幕式音乐作讲解。他说了一句让我非常难忘的话:“音乐,比你的新闻更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时期。”
确实,由于各类缘故原由,本日的新闻未必能够为来日诰日供应准确的历史,或者扭曲,或者留白。而音乐却是回顾中不可磨灭的纪念碑。年纪大些的人,大概听到《祝酒歌》就会想到“打倒四人帮”;听到《乡恋》就会想到青涩的青年光阴;我们听到“二十年后再相会”,就会想起自己的大学时期……音乐从来不骗人,它是最真实的。
而古典音乐的真实,便是把那些一百年前、二百年前、三百年前的伟大而孤独的心灵,情绪的冲突和感情的起伏,底本来本呈现在你的面前,丝毫不加掩饰笼罩。这一点,笔墨是做不到的,纵然是写私人日记,你也不会将最真实的想法完备表达出来。以是,最精良的音乐家也是最精彩的“心灵密码破译者”。这份“真”,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天下里,切实其实太宝贵了!
02
最主要的命题是“拯救”和“希望”
文化作品的意义是什么?当然可以戳穿假、恶、丑,这没问题,但最主要的命题是给人希望,归根到底是要拯救心灵。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所有的文化作品类型当中,音乐又是给人希望最多的。由于音乐里有绝望,有痛楚,有沉沦,有挣扎,但是到末了,尤其是贝多芬等,经历了诸多波折后,一定给你一个希望。
很多年前,我在节目中采访指挥家陈佐煌,他谈到一段“文革”期间的经历。那时他在一个很闭塞的山沟里插队,有一天,翻山越岭,要去其余一个知青点。走在半路上,溘然听到远方依稀传来了广播体操的音乐,他一屁股坐到山顶上号啕大哭起来,由于他已经太久太久没听到过音乐了。纵然是广播体操的旋律,也让他感想熏染到一种久违的美。
我自己最初和古典音乐结缘是柴可夫斯基。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广播站总放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名字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但旋律从那时起已经融入血液当中,那便是给人以希望的旋律。虽然柴可夫斯基不是我现在最喜好的,但我最感谢他,是他把我带进古典音乐的天下,他的音乐太美了。
就在我喜好上他的音乐之后,第二年过生日,我夫人在东单外文书店给我买了一套穆拉文斯基指挥的《柴可夫斯基:第四、五、六交响曲》,两张CD,如果我没有记错,当时花了二百六十块钱,对付我们是天价。那时我们俩的人为只比这个数字略多一点,1995年。
再到后来,喜好的就很多了,比如《博伊伦之歌》,也有人翻译成《布兰诗歌》。
它是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创作的一部大型合唱,灵感来自阿尔卑斯山谷里的一座博伊伦修道院里发掘出来的二百多首修羽士们写的诗歌,那些诗歌大约创作于中世纪,有的是拉丁文,有的是古德文,充满爱情的抱负和对自由生活的神往。在那样一个禁欲的时期,这些诗歌是惊世骇俗的,是一种对人性解放的渴望。而根据个中二十四首诗歌创作的《博伊伦之歌》出身于1937年,德国正处在纳粹掌握之下,是最阴郁的期间,人们通过音乐表达解脱束缚的欲望,和数百年前一样,想要探求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博伊伦之歌》被用作怀念迈克尔·杰克逊的MV开场音乐,他去世后曾经无数次播放,成为被全天下乐迷都记住的一段旋律。最古典的乐章,和最摇滚的画面合营在一起,却再恰当不过。摇滚性、当代性、戏剧性、悬念、人性、冲突……是古典音乐天然具备的统统。
大约十七八年前,有一天,我和一帮朋友浩浩荡荡去天津八里台淘碟。现在有了互联网,淘碟已经成为一种奢侈行为了。那天我们淘到一张马斯卡奈《村落庄骑士》间奏曲,在回北京的车上放,便是姜文电影《阳光残酷的日子》里的配乐。我的一位同事,现在是《新闻周刊》的制片人,溘然让大家别说话,特殊专注地听,听得泪流满面。从第二天开始,他的手机铃声就换成了这首曲子,直到本日。他说,他在这首曲子里听到了至美,仿佛让自己的灵魂洗了个澡。
以是,如果不去创造和享受音乐,将会错失落多少美好啊!
总有一些时候,当我们听到一段旋律,会感慨天下也不是那么糟糕。
我一贯认为人生只有5%的快乐和5%的痛楚,剩下90%都是平淡。在最幸福和最痛楚的时候,音乐的浸染并不明显。比如结婚,有几个人结娶亲还记得婚礼上放的是什么曲目,他只记得交流戒指;又比如人生遭遇巨大痛楚的时候,音乐恐怕也消逝了,只有当你逐步要走出痛楚的时候,音乐才重新涌如今你的生活中。
那么在别的90%的平淡的日子里,若何才能多一些幸福和沉着,音乐在个中扮演了很主要的角色。它不一定每天都让你激动得起一身鸡皮疙瘩,冲动得泪水滂沱,但它能让你平淡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而且能够以一种很开阔的心境去面对很多事情,能够看开、放下。这便是音乐的功德无量之处。
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里有一句话:“托钵人的身上也有几件没用的东西。”这句话写得很棒。按道理,托钵人除了为生存而奔波,已经别无选择,但是他们兜里却还有几件“没用的东西”,是他的意见意义,是他的爱好。如果没有这些意见意义和爱好的支撑,人生多无聊啊!
03
没有崇奉的时候,音乐也是崇奉
如果我们没有崇奉,有的时候音乐也会扮演某种崇奉。
人一辈子要进很多的行当,唯有一个行当改不了,那便是做人。“人”这一撇一捺最难写,怎么把它给写大了,是终生的学问。
有人问我,你这辈子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我说我追求在我年迈的时候,成为我想象中的特殊可爱的老头,比如像启功、丁聪、黄永玉老爷子,或者像克莱伯。这样的人你切实其实是无法想象的,洒脱到了极限,要么就不脱手,脱手便是至高无上的佳构。绝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只要他想出山,就得给他五十斗米,这是其余一个话题。
关于做人,音乐也给我一个很主要的启迪。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去问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若何才能成为一个精良的大提琴家呢?”卡萨尔斯的回答是这样的:“先成为一个精良的人,然后努力去做一个精良的音乐家,再坚持练习,你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大提琴家。”
你看,根本还是在于做人。我以为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毛病,但是音乐会形成一种约束,当你时常在音乐中感想熏染到美好,想去做恶事挺难的—可能希特勒除外。
音乐给我的另一个启迪是:最大略的也是最深刻的。
比如从指挥家的角度来说,最吸引我是克莱伯、克伦贝勒,包括其他一些指挥家的局部;但是音乐家里真正让我最不克不及自休的,是两个看似最大略的人:一个巴赫,一个莫扎特。我最喜好的一张专辑,原来是《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现在是巴赫的钢琴《均匀律》。莫名其妙,大略到了极点,但是越往里走越以为是个迷宫,莫扎特的那种干净就像个孩子一样。2006年“天下杯”的时候我去奥地利萨尔茨堡采访,专门制作了一个莫扎特的专题,那天的感想熏染就像朝圣。
归根到底,什么叫“伟大的人”?回归最大略最朴实最人本的境界,当你是个“人”的时候,你就大写了。
04
比天下更大的天下在人的内心
比天下更大的天下在人的内心,探究是无尽的,很难找到答案。不过,在音乐里,彷佛都有。
也该说说盛行音乐。
在大学里,常被学生问到一个问题:
“如果有光阴穿梭机,让你回到二十来岁我们这时候,你来不来?”
很有诱惑力,能让自己年轻快三十岁啊!
可我的回答又总是斩钉截铁:
“不来!
”
“为什么?不喜好年轻,不喜好现在吗?”
“是你们现在的歌太难听了!
”
我说完这句话,底下的反应每每是哄堂大笑。可我这么回答还真不是为了开玩笑。
我发展时经历的七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是华语盛行音乐的黄金时期,有那么多好歌陪伴的青春,穷得很富有。
可现在……也有人前些年问过李宗盛:为什么现在的盛行音乐彷佛很烂?
李宗盛答:音乐是一个时期的反响,什么样的时期对应着什么样的音乐。
这是一个快餐、免费又过剩的时期,钱走得多,心也就走得少了。
现在得到音乐太随意马虎了,这是进步;不过我们那个时候,买盘磁带要旁边斟酌,省吃俭用;买回来,不听个十几遍不算完,听的次数多了,好多走心的歌也就听出好来。就像“第二眼美女”那时很走红一样,人们有耐心去聆听,感想熏染到更深处的美。于是,创作者不急,不怕没知音。
可现在,统统都来得那么随意马虎,听一遍不入耳,就此打入冷宫,反正还有那么多歌没听过。于是,创作者必须上来就得打动你,口水歌更随意马虎走红;再于是,唱歌的人越来越多,可唱的好歌却越来越少,只有“中国好声音”,少见“中国好歌曲”。
看样好多事儿一个道理:得来的随意马虎,品质就不好担保。
犹如,第一篇开头所讲——“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对应的音乐,在生命的迁移转变处等着你,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你的内心变革,很神奇。”
很认同这句话,由于自己适值刚从这个阶段走过,然后适值读到这段。
然后想起前几天还有朋友分享过来的音乐,当时说他喜好的不得了,但我听了却满脸的不以为然,搞不清楚好在哪里一样。实在这也并非便是由于年事段的不同,只是,各自对付歌曲的解读不同而已吧。
想想现阶段的我,相对来说比较喜好听些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只听调调,不去看词,歌单里的纯音乐,安静的,赛过于盛行音乐。
音乐的真实。有些曲调犹如细水,逐步听,总可以感想熏染到它的那份长流;有些,闭上眼,悄悄的感想熏染,会有种让自己沉淀下去的踏实;还有些,透过耳朵的旋律,像是身临其境的看到作家本人在钢琴上弹奏下每个音符,感想熏染到每个指尖落在琴键上的节奏,力度。这些,都是音乐带给我最直觉的感想熏染,在我的天下,它犹如笔墨,都是很有力量,也很治愈的存在。
对付文章中作者对付古典音乐的评价,解读,我想,我也还只是“初生牛犊”,如同一杯好茶,尚未品到它的醇喷鼻香。关于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自己还只是很孤陋寡闻的闻其“大名”,尚未深入”赏析“过他们的作品。那么,往后,也是可以多花些韶光去品读关于古典音乐的”醇喷鼻香“,感想熏染它分外又有力的存在,这份来源于艺术的熏陶,也是一份收成。
“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愿与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