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表忠不雅观碑被碎毁后,只剩下明刻的三块碑石,后被移入杭州碑林。公元2003年,钱王祠重修。明刻表忠不雅观碑复又从杭州碑林移置到钱王祠内至今。
《表忠不雅观碑》图版之一,图中笔墨表明,苏轼书写此碑时正在徐州任职。
杭州西湖南线的钱王祠,借景“柳浪闻莺”,景致佳美。祠在宋代名为表忠不雅观,明代重修,是敬拜唐末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的祠院。清代往后则称为钱王祠。
钱镠(852--932),杭州临安人,在位41年,政治上采纳“善事中国”的保境安民政策,掩护两浙安宁,“因此其民至于老去世不识兵革,四季嬉游,歌鼓之声相闻”。经济上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修建捍海石塘,管理太湖,疏通西湖,整理鉴湖,培植苏州城和杭州城,奠定了浙江粮仓杭嘉湖平原的坚实根本,江南一带农商经济由此有较大发展,民间颂之曰:“贩盐射潮都在海,亏损求安总为民”,口碑甚佳。纵不雅观二千年多年的封建帝王史,为了夺得皇位,鬼蜮图害者有之,兵戎相见者有之,伯仲相残,父子争斗,刀光剑影,溅血堕泪,造诣了改朝换代,又有谁能为百姓利益而自己撤掉龙椅的?悠悠千古,独此一家!
故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钱镠善事中原的国策给予高度评介:“钱镠所立家训,乃至临终遗嘱,念念不忘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大事之礼。”吴越富庶甲于东南,钱镠在管理杭州时确曾作出了很大贡献。自北宋至清,历代王朝同等肯定了钱镠的历史贡献。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有美堂记》中的评价很有代表性:“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兵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美,盖十余万家。环以湖山,旁边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钱王祠的诸多楹联也记述了历代的敬拜盛事,如“功绩合五百臣之多,一代规模创吴越;德化被十四州而远,千秋坊表永湖山”,“有兴王定霸之才,追溯平生,开门节度,独能缮牧圉,修塘场,大利说农桑,综十四州齐萌,至今受赐;抱保境安民之志,流传佳话,衣锦故乡,允宜崇庙堂,祀明飨,威灵弥海宇,诵千余年往史,私淑在兹。”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杭州府军州知事赵抃深感吴越王钱镠有功于后世,呈奏将玉皇山一寺废址改建为表忠不雅观。表忠,表彰褒奖忠臣;不雅观,祠宇道不雅观等建筑物。不雅观内供奉钱氏三代五王,即武肃王钱镠、文穆王元瓘、忠献王弘佐,忠逊王弘倧、忠懿王弘俶。元丰元年(1078)落成,同年八月甲寅,苏轼应邀撰书《表忠不雅观记》,对钱镠倍加赞赏。原文如下:
熙宁十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府军州事臣赵抃言:“故吴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在临安者十有一,皆芜废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谨按:故武肃王镠,始以乡兵破走黄巢,名闻江淮。复以八都兵讨刘汉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于杭。及昌以越叛,则诛昌而并越,尽有浙东西之地。传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孙忠献王弘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而弘佐之弟忠懿王弘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师。其后,卒以国入觐,三世四王,与五代相终始。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既覆其族,延及于无辜之民,罔有余存。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落臣节,贡献相望于道。因此其民至于老去世不识兵革,四季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皇宋受命,四方僭乱,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负其险远,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而河东刘氏,百战去世守,以抗王师,积骸为城,酾血为池,竭天下之力,仅乃克之。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其国如去传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昔窦融以河西归汉,光武诏右扶风修理其父祖坟茔,祠以太牢。今钱氏功德,殆过于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以是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臣愿以龙山废佛祠曰妙音院者为不雅观,使钱氏之孙为羽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临安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坠,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臣抃昧去世以闻。”制曰“可”。其妙音院改赐名曰表忠不雅观。铭曰:
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梃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有吴越。金券玉册,虎符龙节。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岛蛮。岁时归休,以燕父老。晔如神人,玉带球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贝南金。五朝昏乱,罔堪托国。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获所归,弗谋弗咨。先王之志,我维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帝谓守臣,治其祠坟。毋俾樵牧,愧其后昆。龙山之阳,岿焉新宫。匪私于钱,惟以劝忠。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凡百有位,视此刻文。
译文为:
熙宁十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军州事臣赵抃上书说:“前朝吴越国王钱氏的宅兆宗庙和他父亲、祖父、嫔妃、夫人、子孙的宅兆,在钱塘县的有二十六处,在临安县的有十一处,都荒漠废弃,无人修整。当地的父老们途经这些地方,有不少人都流下眼泪。我恭谨地稽核:前朝的钱武肃王镠,最初带领乡军击败黄巢,威名流传于江淮一带。后来董昌在越州背叛唐朝,钱武肃王又诛灭董昌,重新平定越州,于是全部霸占浙东、浙西之地。传到他的儿子文穆王元瓘,又传到他的孙子忠显王弘佐,终于击败李景的军队,攻占了福州。弘佐的弟弟忠懿王弘俶,又出重兵攻打李景,欢迎周世宗军队,随后以吴越国王的身份入朝拜见。钱氏历三代五位君主,与五代同兴同止。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那个时期里,霸占着几个郡就自主为王的,多得数不清。而一旦宗族败破,祸殃波及到治下的百姓,险些没有人能得以幸免。而吴越王据有千里之地,拥有十万强兵。开山冶铜,煮海为盐,象牙犀角珍珠宝玉之富,可谓天下第一。然而钱氏自始至终没有失落去为臣的礼节,对朝廷的贡品在道路上连绵不绝。正由于如此,吴越的百姓直至老去世也不知刀枪战乱为何物,一年四季,嬉戏游览,歌吹弹唱的声音彼此相和,直到本日也没有变革,钱氏对当地百姓的恩德仁义可谓深厚。大宋秉受定命,四方的伪立之国一个个被削平,蜀中、江南的孟氏、刘氏、李氏凭着阵势险要,路途迢遥,直到宋兵抵达都城之下,自知大势已去,无力抵抗,才束手归降。而河东刘氏,竟然冒死守城以对抗大宋军队,以至尸体堆积得像城墙那么高,流血像护城河水那么多,使我大宋集结险些全国的兵力,才勉强攻陷它。只有吴越钱氏,不等我朝有檄命传到,就封存仓库,统计郡县,要求归降我朝为臣。钱氏把捐弃自己的国家看得像捐弃一栋客舍一样轻易,他对付大宋朝廷的功劳是很大的。当年东汉窦融把河西王郡归还了汉朝,光武帝敕令让右扶风的官吏修整照顾护士窦氏父亲、祖父的宅兆,并用隆重的太守之礼来敬拜他们。如今钱氏的功业仁德恐怕已经超过了当年的窦融,而至今还不敷一百年,钱氏的宅兆和祠庙都已褴褛不堪,使行路之人都为此悲怆叹惜,这实在是不敷以用来劝勉褒奖忠臣、慰劳报答一方公民应有的态度。臣要求把龙山的废佛寺叫做妙音院的改为道不雅观,让钱氏后裔中做了羽士名叫自然的住在那里。把钱氏建在钱塘的坟茔、祠庙交给自然道长,把建在临安的交给该县净土寺的僧人道微。每年各度脱一名僧人,使世世有人相继掌管。用这些地皮中的收入,按时修缮祠庙,栽种树木花草。如果有不能好好修整祠庙的,可以让当地县令、县丞督察他,完备不能尽职的可以调换他人。这样或容许以使钱氏一宗永远不致断绝,也堪称是朝廷优待钱氏的美意,臣赵抃冒死上奏皇上。”宋神宗下诏书说:“照此办理。”那座妙音院由神宗赐名为表忠不雅观。苏某为此撰铭文道:
天目山一带,有苕溪涌流。其间龙飞凤舞,会萃于临安。境内子杰地灵,降生了精彩之人,分歧凡响,赶过平凡。他举起长枪大声一呼,随从者多如行云。他仰望苍天面对大江发出誓言,天上的明月繁星都为之暗淡。强劲的弓弩射向钱塘江潮,江波海涛为之东行。他清剿刘汉宏,杀去世董昌,终于据有吴越之邦。唐朝天子赏给铁券玉册,以及将帅的兵符和节度使的印绶。他扩展杭州,使它原谅了名山大川。左为钱江,右为西湖,东方掌握了百岛的蛮夷。一年四季轻赋养民,杭城父老安享太平。其形象光彩奕奕,犹如神人,身披玉带,击球跨马。在位四十一年,行事恭谨小心。钱氏一朝之中,名臣大儒所在多有。可惜五代战乱纷争,没有明君,以是无处请托他的国民。钱氏祖孙三代君王一脉相承,时时等待着圣德的君主,归顺我大宋王朝,不须要臣僚之谈论和谋划。先天子的仁爱我们要继续下来。上天既然给钱氏以忠实仁孝,理应世世代代拥有封爵和食邑。应该让其子孙繁衍,家族兴盛,并且使之习文习武。皇上降旨于杭州守臣赵抃,恩准管理修缮钱氏祠庙坟茔,不能使其祠庙成为牧童樵夫践踏之地,不能使钱氏后世子孙有愧于先人。龙山之南,崭新的宫不雅观拔地耸起,这并非只是赐与钱氏个人的恩情,而是用以劝奖忠实。没有忠实就没有君主,没有孝顺就没有双亲。钱氏一族子孙世代享有爵位,看了这篇铭文就会知道天子之心。
表忠不雅观碑记是苏轼唯一遗存给杭州见证吴越国历史的碑石文物,是苏轼颂扬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的一篇经典文学之作,850字的传文光华夺目,风格清雄,文章之规范,书法之豪放,乃至连他的政治宿敌王安石看了后也不禁连连赞道:表忠不雅观碑文诚为“三王世家”体。表忠不雅观碑记也是苏轼写意真切、畅快雄浑的擘窠大楷精品。早在北宋年代,经由元祐党争,苏东坡的手迹已遭大量毁损,这表忠不雅观碑记是苏东坡留存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它已成为今日钱王祠的镇馆之宝。
然而,表忠不雅观碑在近千年的漫漫岁月中,经历的迁徙和各种灾害可谓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其最早迁徙当追溯到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皇上命令将表忠不雅观碑从碑座上一块块移下来,迁徙到南宋太学(即今杭州延安路红楼的位置)。市价太学新成,宋高宗将自己写的石经竖于太学的同时,还看中了表忠不雅观碑。四块表忠不雅观碑每块重达三吨,从玉皇山迁到太学,这是表忠不雅观碑经历的第一次长途迁徙。
公元1518年,表忠不雅观碑随南宋石经迁至杭州府学(今碑林),此时它已是四百岁高龄。数百年的光阴使表忠不雅观碑伤残重重,但字迹尚清晰可辨,此为第二次迁徙。公元1560年,明嘉靖年间杭州郡守陈柯建议,依据原碑重刻表忠不雅观碑。新刻的表忠不雅观碑立于同年在柳浪闻莺景区改建的表忠不雅观内,而宋刻的表忠不雅观碑依旧立于府学之中。
又二百年后,大明王朝已是夕阳中远去的背影,清王朝的权柄则刚刚由乾隆接手。这位风骚倜傥的天子六下江南,所到之处作诗记胜,御书刻石。乾隆十六年(1751),为钱王祠御书“忠顺遗庥”匾额,并題联:“勋勒金书,纳土当年资保障;业基石镜,筑塘奕祀庆安澜”。乾隆天子六游江南,每次对钱氏铁券及表忠不雅观均有题咏,个中一首云:“三世五王爵,同堂秩有伦。对朝旅故里,白水识其人。子孙仪刑永,春秋俎豆新。苏碑余腕力,亦敌弩千钧。”乾隆天子对付书法的嗜好和倡导使当时的帖学之风大炽。这让人们重新想起苏东坡的表忠不雅观碑,然而此时杭州府学内的表忠不雅观碑已石沉年夜海。熟年秋日,杭州府学的余教授和好友为了能一睹苏公楷书大字的风采,在查看了很多记载后,确定表忠不雅观碑还在府学内,便一处处翻检,经由多次探求,终于在泥地中找到两块残碑,剔除苔藓,他们创造这便是失落踪多年的宋刻表忠不雅观碑。失落而复得的残碑当然就成了宝贝,后来被移至钱王祠内,此为表忠不雅观碑的第四次迁徙。
公元1977年,钱王祠旧址辟为聚景园。此时祠中石碑大部分已遭毁损,表忠不雅观碑再次蒙难,宋碑佚失落,只剩下明刻的三块碑石,后被移入杭州碑林。此为表忠不雅观碑的第五次迁徙。
公元2003年,钱王祠重修,表忠不雅观碑复从杭州碑林移至钱王祠内。千年之后,回到它的原点。此为表忠不雅观碑的第六次迁徙。
站在石碑之前,悬想苏公当年一挥而就的洒脱,实在可能更多的是超越书法意义上的欣赏,我们更赏识的是苏公那大气磅礴的才情,以及他那穿越漫漫时空天真烂漫的小儿百姓之心。
北宋时杭州知州赵抃所建的表忠不雅观,后毁于兵火。现在的钱王祠,系于2003年在明嘉靖年间柳浪闻莺内表忠不雅观的旧址上重修。新建钱王祠面积3.9万平方米,比原祠扩大3倍,包括中央区祠堂、阅礼堂、依光堂3个区块。中央区有碑亭、铜献殿、元勋堂、怀慎堂、揽远堂、五王殿、庆系堂,奉祀吴越国三代五王,展示吴越胜迹及钱氏世系。阅礼堂內有一座古戏台,依光堂利用当代科技制作了钱王射潮及修建海塘场景。正对山门的两个荷塘,水光粼粼,绿意盎然,给这肃穆之地平添几分诗意与柔情。荷塘后面是垂柳掩映的“功德坊”,轩昂的牌坊与钱王祠的山门遥遥相对。赤色的“八字墻”围起的山门显得大气、持重。重修后的钱王祠供游客瞻仰钱王风采,追忆钱王功绩,成为西湖南线一文化亮点。
柳浪闻莺公园附近的钱王祠
钱王祠内石碑林立,除了苏轼撰书的《表忠不雅观记》外,最引人瞩目的还有两方石碑:一方是宋末文天祥所写武肃王传,全文共三百字。另一方是明初刘基撰写的武肃王传,全文亦只四百五十一字,皆写作俱佳,堪称国宝级文物。祠内遍布历代的赞颂楹联,列数钱镠治国的十大功劳:“建腰鼓城”“筑捍海塘”“射钱江潮”“凿罗刹石”“罢使宅鱼”“置撩湖兵”“开慈云岭”“尊如来佛”“启远航船”“归大一统”,言辞精辟,情绪动人,虽是歌功颂德,却少见浮言谀语,事事有据,绝非向隅虚构,如金安清题钱王祠:“十四州一剑霜寒,辟门天子,闭门节使;三五夜群婓玉艳,陌上花开,江上潮来。”刘墉题钱王祠:“启匣尚存归国诏,解弢时拂射潮弓”。张岱题钱王祠:“力能分土,提乡兵杀宏诛昌,一十四州鸡犬桑麻,撑住东南半壁;志在顺天,扶幼主迎周归宋,九十八年象犀筐篚,混同吴越一家”。高凤德题钱王祠:“保国境类窦融张轨,存汉家晋室遗黎,阅世历沧桑,良法所贻,犹足奠东南故壁;视朱梁如獯鬻夫差,修太王勾践故事,敬天垂德业,斯民受赐,允宜隆俎豆千秋”。杨叔怿题钱王祠:“捍海筑金堤,鲸浪长恬,累世共钦明德远;射潮驱铁弩,鸟号宛在,余风犹想大王雄”,均读之令人肃然起敬。至今杭州人提及“钱大王”,言辞中总带着几分崇敬。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宽厚大度的,谁为公民做了好事,千秋万代都会传诵不止,可惜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受这样抬举的人并不多。
本文来自【杭州市临安区融媒体中央】,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传播做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