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家与大爹家同住在一排瓦房里。
大爹家开了一间煮酒的作坊,煮的是包谷酒。
隔不了多久就要煮一发酒卖。
时常瞥见大爹、大妈在酒坊里劳碌。
每次嗅到酒喷鼻香,看到刚发酵出来还有温度的黄玉米酒果(方言叫法,玉米蒸熟后经由第一次短韶光发酵后的东西),我们就会趁机抓一把解馋。
刚发酵出来的酒果有一股酒喷鼻香气,吃到嘴里甜甜的,在那个短缺糖果的年代,是很好的糖果替代品。
可以说,我们是吃着酒果终年夜的。
以是,那天看到酿酒的场面觉得十分熟习和亲切。

我是第二次去乌蒙洞藏酒业参不雅观,去年与墨红法律所的同事到酒厂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时就参不雅观了一次。
那天人少,我乘机向酒厂的吕师傅请教白酒生产方面的知识,吕师傅说:喝白酒上头与酒里的甲醇含量有关,为了掌握甲醇的含量,他们生产的白酒从选料到发酵、蒸馏、储藏都有严格的质量掌握标准。
为什么喝了他们生产的白酒口感甘甜还不打头,一是用来酿酒的粮食好,他们选用的是墨红本地高海拔出产的黑玉米;二是用来酿酒的水源是从高山上引来的山泉水,纯天然无污染;三是烤酒(蒸馏)时,他们接的酒是中段酒,头酒、尾酒丢头比较大,一百公斤黑玉米最多能接35公斤白酒。
最关键的是他们出厂的白酒,在上市发卖前必须经由3年的洞藏发酵期。
听吕师傅这么一说,我对岩穴里储藏的美酒充满了好奇。

一首用时光酝酿的情歌乌蒙洞藏酒 文图/高映仙 秦科 休闲娱乐

在吕师傅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进岩穴参不雅观。
见过本地酒厂和屯子酿酒作坊里大大小小的酒坛子,没见过放在岩穴里储藏的酒坛子。
洞门一开,我就愉快地往里走。
环顾四周,岩穴里摆放着大大小小成百上千坛美酒。
乌黑的酒坛子与溶洞里各种形状的钟乳石相互映衬,形成一道奇妙的景不雅观。
酒坛阁下的岩石上有白色的物质,如霜似雪,听说这种物质叫“酒花”,只有纯粮食酿造的白酒才会产生酒花。
饮酒的朋友连声夸赞:岩穴里真是个藏酒的利益所!
的确,岩穴里常年温度变革不大,低温、湿润的环境有利于酒的储藏与发酵。
写诗作文的人喜好把创作过程比喻成生娃,美酒的生产犹如美女的出身。
如果说从粮食发酵到酿成白酒是第一次孕育,将白酒放在岩穴里储藏三年便是第二次孕育。
乌蒙洞藏酒的生产过程,历经一千多个昼夜,可以说,乌蒙洞藏酒便是一首用光阴酝酿的情歌。
情歌好不好听,您得亲耳听一听。
乌蒙洞藏酒好不好喝,您得亲口尝一尝。

参不雅观酒厂那天,晚餐时我们几个熟习的姐妹找了一张僻静的桌子落座。
先没有饮酒,安静的吃着羊肉火锅。
酒厂的吕总说:来酒厂用饭,咋能不饮酒呢?我们也认为不能辜负了吕总的盛情,该喝一点酒表示一下谢意了。
于是,除了酒精过敏的姐妹,其他几位能沾酒的姐妹都喝了几口。
我们喝的酒是亲眼看着开坛的洞藏酒,听说已经有五个年头了。
一阵风吹过,空气里满是陈年迈酒的喷鼻香气,连风也让人醉了。
几位饮酒的姐妹,端着小时候用饭用那种青花土碗,你敬我一口,我敬你一口,互换着饮酒时的感想熏染。
烈酒入口时的辛辣稠浊着酒类特有的芳香,在唇齿之间打转。
逐渐适应这种辛辣之后,我一个不会饮酒的人,竟也能咂摸出甜味来,这种饮酒的觉得让人切身体会到心如钢铁化成绕指柔的酷爽之感。
我们边饮酒,边听音乐家协会周老师他们即兴演唱敬酒歌。

听过很多版本的敬酒歌,还是以为本县音乐家协会几位老师演唱的彝族敬酒歌最好听,也最相符墨红人激情亲切好客的民风。
个中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歌曲中有几句歌词:阿老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管你喜好不喜好都要喝……要喝!
要喝干!
连唱带吼的气势,营造出一种欢畅、热闹的气氛。
让饮酒的人和不饮酒的人都沉浸在欢快的海洋中。
还有一首歌我也很喜好,个中一句歌词是:哪里有酒哪里醉,哪里有铺哪里睡。
这首歌勾引饮酒的人放下自持,敞愉快扉,喝个尽兴。
当醉则醉,沉醉不思归路才是饮酒的最高境界。
人生难得几次醉,如果你想体验饮酒的最高境界,如果你想聆听美妙的彝族敬酒歌,请到墨红三台来!

(来源:胜境文艺微信"大众年夜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