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知牟平以前存在过名为“喇叭杖”的丧葬仪式音乐。
在田屹、马锡骞做野外调查的时候,只有牟平姜格庄镇松岚后村落的一支奏乐班子较有影响,名为“松岚后喇叭杖”。
“喇叭杖”全称“喇叭碗子杖”。松岚后喇叭杖的乐班成员有五人,乐器有管子、唢呐(当地人称为喇叭或小喇叭)、鼓、大杆号(当地人称大号)、笙、笛、锣、镲。有时还会加入坠琴和二弦等乐器。
松岚后喇叭杖保存的老曲调不少,但大多都没有名字,在流传的过程中遗失落了。吹鼓手们只会演奏音乐、知道音乐运用的场合,但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了。从老师傅们那里口传心授来的老曲调中,只有《小开门》、《鸳鸯扣》二首还保留有曲牌名。
乐班的老师傅们用的是工尺谱,当地人称之为“工尺上”。但到2008年的时候,姜各庄只有一位80多岁的贺芳泉老人懂得,别的人都只认识简谱了。须要将老曲牌译成简谱后再进行释读和演奏。
在详细的丧葬仪式中,喇叭杖运用的场合有:
一,敛尸。清末民国时的姜各庄风尚,在老人归天后,要请喇叭杖来家中做白事。
二,停灵。钉棺后不能直接下葬,要在家中停放一段韶光方可出殡。大多数是停放三天,在第三天的清晨出殡,称为“三日殡”。也有“一日殡”、“二日殡”、“五日殡”和“七日殡”的。堂屋作为灵堂,棺材放在中间,前面有摆放祭品的供桌和点火纸钱的火盆。统统准备就绪后,方可正式“开吊”(即亲朋好友前来哀悼)。
开吊时,喇叭杖的乐手们站在院子里,主持丧事的人喊:“开吊,孝子一跪”,唢呐就首先吹响,当地人称之为“唢呐开吊”。接着其他乐器渐次加入演奏。
开吊之后,乐手们走出院门,进入大门外预先搭好的专门棚子里,期待前来哀悼的来宾。如果去世者为男性,乐棚要搭在大门外左手边;如果去世者为女性,乐棚要搭在大门外右手边。一样平常家庭只请一个乐班,也有请两三个乐班的,在牟平当地没有详细的叫法,但据我所知,这种情形叫“对棚”,有乐班之间打擂台的意思,会让丧事更热闹,显得主家更有孝心。
每当有来宾前来哀悼的时候,乐班里就用大杆号来报信。大杆号长吹一声,唢呐首先吹响,全体乐手吹奏乐打,欢迎前来哀悼的人。一贯到哀悼的人离开,乐班都得持续奏乐,选曲要哀伤缓慢,曲目上没有特殊哀求。
停灵期间的晚上,有的主家会哀求喇叭杖整夜演奏,有的哀求吹到半夜12点。曲目自由。
三,上庙。过去每个村落里都有地皮庙。停灵后出殡的那天早上,要先去地皮庙宣布,称为“上庙”。喇叭杖要走在全体军队的最前边,后面是托木盘的人(盘中摆着纸钱和喷鼻香),然后是捧米汤的人,然后是儿子、孙子、亲友、邻居等。全体上庙的过程,喇叭杖要一贯奏乐。《鸳鸯扣》是上庙必吹的曲目。
四,出殡。出殡、送殡的过程中,《小开门》是必吹的曲目。根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和《中国音乐辞典》记载,《小开门》广泛流传于山东和湖南等地,是红白喜事中常见的曲牌。
《小开门》按构造和利用场所紧张分为两大类:联曲体和单曲体。
联曲体又称“曲牌体”或“曲牌联缀体”,是将多少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演奏。例如山东德州的《小开门》。
单曲体因此一个基本曲调反复演唱或演奏的曲体构造,紧张运用于各种仪式音乐中。例如哀悼活动,具有个体哀悼韶光短、但全体哀悼持续韶光长的特点。在这种情形下,用于反复演奏的单曲体《小开门》就特殊得当。它的曲调紧张来源于京剧曲牌、河北梆子曲牌、吕剧曲牌、哈哈腔曲牌、四根弦曲牌等。
五,下葬。到达茔地后,奏乐的曲调要变得紧凑,必须用专门的传统曲调。放棺材和埋葬时各有不同的专用曲调,绝不能搞错。可惜当时的乐手们已经不记得这两首乐曲的名字了,当时采访的两人也没有记录曲谱。不知道现在老艺人们还在不在了。
牟平的喇叭杖属于山东的鲁东鼓吹乐。
我大略看了一下,牟平喇叭杖跟莱西鼓吹乐在很多方面相同:
乐器方面,莱西鼓吹乐分为吹管乐类、弦乐类、打击乐类三类,个中包括大号(即大喇叭、大杆号)、唢呐、管子、笛子、笙、坠琴、二胡、小镲、堂鼓、锣等,这些与牟平喇叭杖的乐器是一样的。
演奏形式方面,莱西鼓吹乐分为“座棚演奏”和“行走演奏”。“座棚演奏”便是在乐棚里演奏;“行走演奏”是在“报庙”、“迎旌”、“接帐子”、“送殡”、“谢孝”等行走时的演奏。这与牟平喇叭杖的运用处所也是同等的。
曲目方面,莱西鼓吹乐有汉代以至元明清期间的曲牌、也有民间音乐及当代的歌曲、小调等。个中以“对唢呐”为主奏的曲目里就有《开门》,多用于“座棚演奏”,艺人们称之为“粗乐”。
以唢呐为主奏的曲目中包含《鸳鸯扣》。这类曲子多用于“座棚演奏”和“报庙”、“行三献礼”等。艺人们称这些曲子为“细乐”或“靠笙”曲子。
据莱西市文化馆记载,莱西迟家会村落老艺人讲,他的家族的“吹手”是祖传的,仅从其祖父及下一辈传人刘富、刘贵至刘正国等至刘凤祥等再至刘文光等数代人,至今已有200年历史。
《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载,山西“洪洞金鼓乐”与“莱西鼓吹乐”从乐器种类、艺人称谓、演出形式等来看,基本相同。莱西县志载,现在生活在莱西地区的居民,其先人是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来的。莱西市文化馆由此认为,山西人在迁入莱西时,将当地“金鼓乐”带来、传入莱西,也是正常的。
莱西鼓吹乐
详细情形肯定不止这么大略,中间短缺太多证据链和学科支撑。希望有空能去姜各庄等地方实地看看,牟平现在还有没有这种老乐班或老音乐会、老艺人、老乐谱的存在了。
答允白事的鼓吹乐班
鲁西南鼓吹乐
菏泽当年的“响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