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狗头哈哈哈哈一下,没想到评论里不少抱怨华为的超强劲、关不掉的自动美颜。这让我想起去年还是前年中秋节也是该品牌轶事,说某型号(该当是 P30 Pro)拍玉轮特殊厉害。结果有好事者对着自家灯拍了一下,赫然创造灯上涌现了月面……
不仅仅是华为,包括Oppo、小米等国产手机都有所谓的「自动优化模式」,有的是前置摄像头自动美颜磨皮,有的是比拟度极其鲜艳失落真(乃至有人说华为已经不算最夸年夜的了)。实在,苹果也由于前置摄像头的自动降噪像极了磨皮,在外网被猖獗质疑过。但有的人就会问了,反正拍照都是艺术处理手段,你这个真不真有啥意义?更有人阐明道,你要想「真」也可以,完成以下步骤一二三四五不就行了嘛。但这个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既然撞到我的技能社会研究的专业上了,我就很不学术地、贫穷地阐明一下。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知道哪个手机拍照好看,那……华为拍照最好看,好了你可以走了)
的确,拍照术从出身之日起,只是用技能手段去复制面前的东西。光影效果被「翻译」成为了静止的记录,从黑白到彩色,都是一种对现实的加工。(当然「现实」存不存在,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先不管它)
大部分时候,拍照追求的是对人视网膜成像的尽可能「靠近」。但技能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实现事理的不同造成了各种不同的效果。大光圈人像,长曝光瀑布,大逆光金边等等,都不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效果。
超大光圈产生的「模糊」效果
然而,随着技能的发展,对面前「真实」的「艺术加工」的形式,在发生着耐人寻味的变革。这得从技能细节里去看。
技能不但是存在于那儿,个中包含了很多的「预设」——你要拿它干什么,它能帮助你干什么,或者它设计出来,「便是为了干这个」。光学年代,技能本身的预设,不是说没有,但是比较弱。各种镜头和机器的所谓蔡司味儿徕卡味儿,柯达胶片味儿富士胶片味儿等等,这些都不是「故意」存在的(或者说设计的身分较弱),我们对付器材的节制,很大程度上受技能条件本身的制约。我们更多的是在这个根本上进行创作,比如柯达拍人,富士拍景等等。
而到了数码年代,对付旗子暗记的仿照以及存储,制造了一个非常大的空间,这让我们对创作「什么样的影像」有了更多的支配力。比如,PS 变得非常大略;比如,raw 格式可以存储大量的光影数据,方便后期编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这个根本上加工,将我们自己的目的,和机器的预设结合起来。但不管你P成啥样,是虔诚原著还是妈不认,这天式小清新还是非主流,很大程度上,还是你自己对付创作的判断。好了,现在到了我们手机都能用 AI 来优化拍照一键自动的年代。关都关不掉的美颜滤镜里,是极强的预设。它便是要磨你皮,让你又白又美;它能把最难吃的外卖拍成美食;不管你拍不拍玉轮,它都要你拍玉轮(大雾)。这种技能和网红、朋友圈、美好生活的审美取向是高度绑定的。社会取向高度干涉技能的呈现的时候,它就成为了「技能本身的预设」。
而且它还很鸡贼,它不见告你「我这个便是高度加工之后的一键智能优化」,它要让你相信默认的现实便是这样「美好」的,不用谢亲。(相反美颜相机还开阔一点,我便是美颜了你来打我啊)当然,你可以说,现在大家便是想美颜、想晒美食、想拍绿油油的美景,它是大量用户需求所塑造的。但是,这种大量的、单向度的方向,合营这类的图像的生产,正在形塑着更多人的审美,见告(骗?)人们「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
这真的是稀松平常的吗?为什么每个直播间里都是美女,大街上一个都无?女性亦从无尽的美颜磨皮瘦脸中受害颇深,对自己身材和容貌更加严苛,不少研究都有佐证。
而另一方面,这种「大众」的预设,是有存在缝隙的可能的。如果苹果的前置摄像头自带美白,你看在美帝会不会被喷到破产——凭什么白便是好的?还有,我想拍我肌肉的线条,但你强行给我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等我报 bug 然后开拓一个肌肉模式给我?)有的用户也会抱怨说,自己是男的,不想被这么磨皮,会很奇怪……
你确实可以说,哎呀我这个功能是默认的,你把它关了就好了。但是为什么是我关,不是你开呢?华为一个很奇怪的点是,它的相机里面有一个「专业模式」,你得把专业模式打开才会去掉那些奇奇怪怪的美图效果。
但这不讽刺么?我想要真实的效果,你见告我这是「专业模式」?「专业」这个词很耐人寻味,意思便是这个技能调度不是大家都知道,也不是大家都该当知道的(而那些知道的人自然是充满优胜感了)。它降落了一部分人的门槛,却制造着另一边的门槛;技能不再是技能,它和(开拓者眼中的、或者大数据算出来的)社会的预设整体打包售卖,成为常态。
还好,如果你不喜好某牌,当然可以选择用脚投票,不买就好。而说实在的,我对当下手机拍照的大众审美没有太大见地。毕竟我自己也美颜也磨皮,也希望再瘦个五斤,做出来的菜有如大厨。
但在这个技能设计潮流的中间,我以为危险的,不是审美,而是当下的技能是否鼓励「自主」的审美,是否定可用户可以不随大流、是否定可用户有磨皮美颜之外别的需求。
现在的开拓模式,都是追求各种「一键」。大数据的马太效应,更大略的功能会匆匆成更多利用,而更多利用会帮助开拓者「优化」更无脑的一键。那些其它层次的、边缘的、小众的,乃至是「真实」的需求,都在这种开拓模式当中被边缘化了。
当我们被无脑的「一键」所包围,我们自己的想法被逐渐弱化,而技能却越来越强大地旁边我们的思维和判断。那些主流的、「美好」的预设,通过技能被固化、被常态化、被认定为天经地义;而我们已没有勇气面对这个不那么俏丽的新天下。
「李子的人间博物馆」
佐治亚理工大学科学、技能与社会研究博士生
科普博主,科学松鼠会成员,果壳特邀主笔
微博@李子李子短信 微信"大众年夜众号「museumof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