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义庄
节孝牌坊
古民居群
碧湖小学
妈祖庙
林魁进士坊
养真楼
水利功德碑
棋盘古民居
今年以来,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政府按照福建省纪委建委开展“一地一品牌”廉政文化宣扬活动的支配哀求,以“一镇一孝廉”创建为抓手,通过挖掘孝廉人物范例业绩,打造孝廉文化产品,整合埔尾、杨厝两个行政村落,打造“慈善”文化景点,弘扬慈善文化。
目前,两个村落均在搜集先人遗留的产物,汇编成册,以传后世。
打好慈善文化“组合拳”
怀揣着敢想、敢闯、敢拼的精神,漂洋过海,异国创业,在饱经风霜首创起一片外洋新天地后,许多华侨仍旧会选择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探求自己的“根”。还乡创办慈善奇迹、修缮或是新建祖屋,便是落叶归根的第一步。
“林氏义庄”“碧山楼”“新厝、旧厝古民居”“林氏家庙”“本源界”“节孝牌坊”等一大批至今保存无缺的兼具闽南传统特色和西式洋楼特点的古厝、古建筑,不仅让华侨们在故乡有了落脚之处,也向后人陈说着他们的精彩人生。
这些古厝不仅见证了前辈们勤恳而又聪慧的传奇生平,也在闽南文化与南洋文化汇融过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多样性,写下了闽南地区海外交流与早期参与环球化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理解,角美镇政府在开展“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中,以挖掘、造就和弘扬孝廉文化为主题,结合移风易俗事情,以埔尾村落和杨厝村落为基地,充分利用两村落现有的宗祠家庙、古厝等场所作为载体,因时制宜,将网络到确当地古今孝廉人物业绩、家风家训等进行整体设计,打造村落庄“慈善文化”景点,传承慈善文化。
走在杨厝村落村落口,一个巨大的牌坊直立在面前,牌坊上书“吉德路”。牌坊下,便是一条宽阔的水泥村落道。据杨厝村落村落委杨智辉先容,这条村落道之以是取名“吉德路”,是为了纪念华侨杨吉德师长西席,“杨吉德是南洋华侨,他在外做生意赚了钱后,就回来给村落庄里修路、修学校,帮村落庄里做了很多善事,村落里人为了感谢他,以是将这条主村落道命名为‘吉德路’”。
杨吉德,仅仅是代表人物之一。杨厝村落、埔尾村落,无数在外做生意的华侨,富余之后没有忘却自己的故乡,还乡大力发展慈善奇迹,他们也成为子弟们的“慈善典范”。杨厝村落现任村落支书杨伟强,每年都自掏腰包,帮助那些穷苦的学生,帮助他们上学。
角美镇的各中小学校,也多次开展校外活动,以现有的“林氏义庄”等古厝为基地,大力弘扬慈善精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带你逛古村落︱︱这些古建筑、古厝一作别样的风景
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的埔尾村落和杨厝村落,都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两个相邻的村落落里,文物古迹遍布,人文景不雅观荟萃。除了妈祖庙、林氏祖祠、林魁水利功德碑等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更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林氏义庄。
保存无缺的古建筑和古厝,在闽南实属罕见,这些古文物,也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前往稽核,同时这些古文物也成了景点,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前往探秘。
埔尾村落文物点
林魁进士坊漳州现存最早的牌坊
埔尾村落的“林魁进士坊”,位于埔尾村落南大道上,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建,为进士林魁立。此坊比漳州市区台湾路的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建造的“尚书探花坊”(为漳浦人林士章立)早百余年,为目前创造的漳州保存年代最久远的牌坊之一。牌坊为石仿木构造,坐东向西,四柱三间三楼,面阔7.3米,高4.5米。斗拱横梁,梁上叠屋顶,主间正中牌匾镌刻“进士”两字,横梁镌刻“大明弘治十五年壬戊科林魁”字,右侧横梁镌刻“知府罗列、知县姚鹏同立”字。该坊古朴典雅、造型简洁,是范例的明中期牌坊。
白石林师长西席祠据传为进士林魁故居
白石林师长西席祠,据传为进士林魁故居,位于端本堂右前侧,始建于明代,2001年重修,坐南向北,悬山顶砖木构造,前庭中院后堂、单进三开间,占地17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祀明进士广东参政白石师长西席林魁坐像。
据地方史料记载,林魁(公元1476~1544年),字廷元,号白石隐士,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社(埔尾村落)人。林魁幼年家贫,然聪慧好学。明弘治十五年,27岁的林魁登进士第,历官户部主事、郎中,后任江苏镇江知府、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云南兵备道、广东参政等官职,为官清廉,颇有政声。致仕还乡后,参与编纂嘉靖《龙溪县志》,著作有《白石稿》《归田录》等传世。
古厝群清末华侨建的古民居群
十八堵埕林氏古民居群,位于埔尾村落东南面,由清末林氏华侨建置,坐北向南,由四座二进三开间古大厝、带东二座抱同字形护厝、西座配右护厝一列和厝前十八堵埕组成,共有房厅90多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村落中还有林家顺古大厝,位于埔尾村落西部,由清末糖商林家顺建置,坐西向东,悬山顶砖木构造,二进三开间古大厝抱同字形护厝,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现无人居住,部分倒塌。
古庙妈祖庙为省级文保单位
村落里的崇德庙堂,村落民都叫妈祖庙,坐北朝南,由前埕、前殿、过水廊道及主殿等组成,占地面积137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平方米,为省级文保单位。庙除供奉妈祖外,还供奉玉皇大帝、天上圣母、不雅观世音、如来佛等。庙里保存古蟠龙石柱、石狮各一对,“日监在慈”“广大圆满”木匾二个,门墙石构件、石柱和石门联三对、石柱联四对、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崇德堂碑记》一通,堂前有鲤鱼石胜景,庙前保存宋井一口。每年正月初八“佛公诞辰”,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均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鲤鱼石在妈祖庙前河东端,有一群长10多米的天然岩石,呈两条头朝东鲤鱼状,故名“鲤鱼石”,岸上3米处一粒直径1米多圆石,俗谓“鲤鱼吐珠”。两条石鲤鱼中间有一条横向白色条纹,俗传这是妈祖从海上抓来的两条鲤鱼精,这白线就像铁链把鲤鱼锁在庙前河,只许向东吐珠,不让它们作乱。能福荫向东方讨活的人,因而当地浩瀚外洋宗亲还乡谒祖,都要去抱抱“宝珠”,沾得福泽。
古碑水利功德碑为市级文保单位
据记载,嘉靖年间,白石“官港”年久失落修,港道淤滞,常常涌现水灾。告退归里的林魁,率村落夫向代巡禀报此事,由知县鸠工重修。水利修缮后,“民感其德,为立功德碑”。该碑与“进士坊”相距50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立,被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碑高3.5米,宽1.2米,碑镌楷书“来岁夜参白石林公重兴官港水利功德碑”二行十六大字,碑石风化,碑文模糊难认。
碑文大概记述致仕的广东参政林魁,率村落夫请准于省、县后,主持建筑官港的经由,个中碑文有“凿石二十余所,改桥二十余座,潮行无阻,溉田二十余里,变盐卤为腴膏,功德在于梓里焉。各乡士人因立此碑,以纪其事”的笔墨。
本源界有一段“不忘赠金之恩”的故事
现保留着“本源界”的界址碑刻,此宅是林平侯的出生地。
据理解,林平侯名安邦,号石谭。清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林平侯16岁时,在淡水厅的新庄(今台北县的新庄市)米商郑谷的店号做帮工。由于林平侯纯朴、谨慎,又肯吃苦刻苦,郑谷对他非常信赖。过了数年,林平侯省吃俭用储蓄了数百两银子,郑谷又主动送他一千两银子,让他自主门户开店。
由于林平侯娴熟书算,又谙买卖门道,很快就赚了大钱。在郑谷年迈要返归家乡时,林平侯连本带利要清偿郑谷当年赠金之恩,郑谷坚持不接管。林平侯没有办法,就在芎蕉脚庄的地方买田地,以每年的岁收租息送给郑谷。
杨厝村落文物点
林氏义庄当时著名的慈善机构之一
林氏义庄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杨厝村落过井社内,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房屋99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砖木构造,悬山顶,四合院布局,为当时著名的慈善机构之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白石保吉尚村落居民林平侯在台湾垦殖致富之后,关心家乡宗人的疾苦,择定吉尚村落潭头地方筹建林氏义庄。经由近二年营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成。义庄的整体构造系三座并排的具有闽南风格的两进大厝,前面一片砖,后面建二层长楼一座,合营东西对向护厝,围拱全庄。
这一所慈善奇迹建筑物,在当时堪称大规模的公益奇迹机构。抗日战役以前,逐年由台湾运来大量稻谷和棉布,在这里帮助石美地区林姓宗族的贫乏族人,解除其生活上的困难。
“新厝、旧厝”华侨打拼的见证
杨在田(1848-1930)乳名知母,碧湖社(杨厝村落)人。因家境清贫,幼年独身只身渡洋,初在菲律宾当童工,后来创建“瑞隆兴铁业公司”,经苦心经营,业务兴隆,他成为菲律宾巨富。
杨在田发迹后,除在侨居地捐资举办慈善奇迹外,贰心怀祖国,热爱家乡,在漳州、龙海、南靖和鼓浪屿等地创办公益奇迹。1908年杨在田捐资在家乡创办学堂碧湖小学、龙虎堂。1912年,杨在田捐献巨资在家乡碧湖建“恩推以局”,在漳州市区设“大愿堂”,在厦门鼓浪屿办医馆,在石角东(今角美)扶济孤贫寡妇不计其数。
杨在田新厝位于碧湖小学东侧,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构造。为一座二进三开古大厝,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后建花园约600平方米,是范例闽南风格古民居。建筑有其单独特色“一盘棋”造型,以是命名为棋盘大厝。
杨在田旧厝并列在“新厝”之东,棋盘大厝东侧。硬山顶砖木构造,建造于清末期间,为一座二进大厝,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后建果树花园面积约400平方米。
杨在田还乡建造新厝旧厝二座大厝,具有闽南建筑特色,见证了清末民国期间放洋打拼的爱国华侨还乡遗留文化结晶的历史,应得到保护。
碧湖小学旅菲宗亲创办
碧湖小学创办于1908年,由旅菲宗亲杨在田师长西席独资设立,校址在杨厝社龙虎祠(今已拆除),校名定为碧湖小学,学生二十余人。次年学生增加到六十人,兼收女生,増建校楼一座。1921年再办女校一所,名白石女校,即现在杨厝基督教堂。
1924年,杨在田师长西席给儿子分家时提出将全部财产的十分之一作为学校基金,折合菲币二万元,将此基金存入瑞隆兴铁业公司。每年只许提牟利钱作碧湖小学经费,不敷部分另筹并遗嘱子孙各房人等不得动用。
养真楼有着一段革命印记
养真楼,当地人称“番仔楼”,即是印尼华侨杨养成师长西席在南洋打拼十余年后,积累了一笔财富,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返乡建造。
养真楼楼体为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二层砖木构造洋楼,坐南朝北,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
养真楼不仅陈说着侨客的故事,也有着革命的印记。据老人讲,养真楼刚建成不久,红军就借用来休整军队,进驻过一段韶光,还在墙上留下了“工农红军万岁!”等字样。
碧山楼兼具闽南与泰西风情
碧山楼俗称“乌楼”,仿巴洛克式建筑,为旅菲华侨杨贺龙(字贺廪)于民国十年(1921)所建。
杨贺龙10岁时就放洋打拼,青壮年时就在菲律宾的杨厝社有名人士杨在田创办的“瑞隆兴铁业公司”任职经理。为了返乡之后有个落脚去处,雇人建了碧山楼,其利用铁件、水泥等建筑物均由外洋营运回来承建。
碧山楼构造都雅大方,兼具闽南与泰西结合之特色,在古典楼群中格外显眼。
红楼人称“小鼓浪屿”
与碧山楼(乌楼)百米之遥坐落的是余庆园(红楼),1921年建造,仿罗马券廊式,红砖砌成,未抹灰,直接以砖体示人的净水外墙。
余庆园由菲律宾华侨杨清月所建,因杨贺龙与杨清月是叔侄关系,当地人称这两座乌、红楼建筑为“叔侄楼”。
余庆园总占地面积约5亩,花园都雅大方,有一座六角凉亭、二个金鱼池,并种上各种果树和花草,人称有小鼓浪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