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夜晚,走进内蒙古多地的“夜市”,除了满满的烟火气,琳琅满目的民族手工艺品让人面前一亮,这些匠心独具的艺术品,深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民族文创店里琳琅满目的特色工艺品。
公民网 富丽娟摄

行进中国调研行活力内蒙古  点亮夜经济的手艺人 汽车知识

青砖灰瓦,古韵悠长。
来到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古色古喷鼻香的气息迎面而来,除了品尝民族传统奶制品外,这里的民族手工艺品也精彩绝伦。
雕花的马鞍、羊皮上的烙画、精细的马头琴摆件……这些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让人忍不住好奇地去理解它们的制作过程,探求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毛毡烙画老手艺人赵六的店铺,一位烙画师傅在他的辅导下,正在用烙笔绘图。
铁器为笔,毛毡为纸,不大功夫,一幅维妙维肖的画便展现在人们面前。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毛毡烙画起于西汉末,兴于明清间,不施颜料,仅凭烙铁笔的温度和利用笔的力度来“涂抹颜色”,意在笔先,提笔勾擦点,落笔画即成。

精美的羊毛毡烙画。
公民网 寇雅楠摄

2000年初,赵六一家人将店面开到了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现如今,从羊毛毡的供给、羊毛毡纸的制作、手工绘制烙画,到末了的发卖,赵六一家已经将羊毛毡烙画做成了自己的“家当链”。
“通过网络传播,我们也有了稳定的客源,这门老手艺能传承下去了,最少不会断在我的手上。
”赵六笑着说。

在包头金街,“守艺”的故事同样精彩。

“守艺”事情室里精美的饰品。
高旭摄

街上的“守艺”事情室里游客相继而来,项链、手链、耳饰等蒙古族银饰令人目不暇接。
作品传承了蒙古族银饰,领悟各民族文化的元素,每一件饰品都是特殊精细的艺术品。
据店主苏力迪先容,这里制作的手工艺品已远销东南亚。

守艺事情室苏力迪正在研究顾客定制的银饰品样式。
高旭摄

2022年,银饰制作技艺列入第七批包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手艺更是“守艺”,苏力迪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重新拾起银饰制作,创新传承,让这个非遗项目抖擞出新的光彩。
“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精美的作品,理解北疆文化的诱人之处。

剪纸、六合枕、传统羊脂皂、马头琴工艺……各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抱团发展,打造了自治区级非遗特色街区包头金街的独特魅力。
徜徉在古街巷中,举头可见的“复盛公”“复义和”“义盛泉”“永合成”等有名店铺招牌,让人顿感北疆文化的经久弥新。
这里,每一个老招牌都是一个商业传奇,曾见证了老包头的繁荣,见证了人间百态,见证了一座城市的人间烟火。

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东山红星不夜城,碰着了蒙古刀非遗传承人闻都苏。
走进闻都苏的事情室,蒙古刀、金银饰品、铜雕塑等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让人应接不暇。
除此之外,蒙古族家具制作在闻都苏带领的团队下,每一件家具都典雅、崇高、时尚,同样深受游客的喜好。

闻都苏向先容蒙古族家具制作。
公民网 刘艺琳摄

闻都苏的团队有10多个人,以一把椅子为例,从手绘起版、定形、大花雕刻、精修、上色、包装,一样平常须要3个人,最快也得20天才可以完成。
“我们制作的家具没有一个是重复的,都是纯手工打造。
很多游客来到事情室,一眼就看中了我们的家具,精美的造型,不少游客认为很有收藏代价。
”闻都苏先容道。

东山红星不夜城商店内售卖的民族手工艺品。
公民网 刘艺琳摄

东山红星不夜城以“呼伦贝尔夜间旅游新地标、夜游经济新引擎”为定位,是搜集夜游、夜购、夜娱、夜宿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在这里,裸眼3D大屏、集装箱经济、互动演艺等吸引了浩瀚游客前来感想熏染草原城市的夜游风情。
同时在不夜城的商店里,多种民族手工艺品也为不夜城的繁荣增长了亮点。
“来这里,一站式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民族手工艺品,真的很方便。
”来自江苏的游客李师长西席说。

近年来,内蒙古在积极打造自治区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出台政策支持夜间经济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独具特色的“夜经济”正在点亮内蒙古新“夜”态,为内蒙古经济持续康健发展增光添彩。
(白建平、孝金波、富丽娟、苗阳、李楠楠、刘艺琳、寇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