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是著名悬疑导演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1888年,路易斯·普林斯放映了《朗德海花园场景》,这部严格意义上的天下首部电影,标志着电影的出身。11年后的8月13日,阿尔弗雷德·约瑟夫·希区柯克出生于伦敦的莱顿斯通地区,一个位于查令十字街东北方向的郊区。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彩色电影到3D电影,希区柯克目睹了电影观点的变迁和电影技能的进步,并且从来都是紧跟潮流,乃至将车厢甩开,遥遥走在列车的前方。
他生平曾五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却每次都失落之交臂。1979年,他终于迎来了奥斯卡终生造诣奖。这份迟来的名誉并没有陪伴他多久,第二年春天,希区柯克去世。那些胆怯、悬疑、充满挑逗性的经典影像并没有随着作者的离世一并消亡,而是作为一种履历留存在后代导演的作品中。
暴力、性与浪漫是贯穿希区柯克电影的主题,承载这些主题的是充满悬念、刺激气味的悬疑故事。他所有的作品都带着深刻的导演印记,熟习他作品的人都能认出那些重复涌现的镜头措辞和视觉符号——他借此表达自己对付人性中的善与恶相互浸染的痴迷。
可以说,险些没有悬疑片导演敢说自己在创作上没有受过希区柯克的影响。
“从十六岁开始,我就看电影报刊”
这位日后的电影大师在年少时并未表现非凡。希区柯克成长在一个罗顿时帝教家庭,这在当时的英国险些是一件怪事。他就读于当地耶稣会办的学校,“或许正是在耶稣会学校期间,我的恐怖感加深了,我总是待在一边。”
“为什么?”
他自问自答:“大概出于对肉体的恐怖。”
当时的耶稣会学校有体罚学生的习气,由于害怕惩罚,学校经历并没有带给他太多的快乐。他曾说小时候从来没有玩伴,被责备为“相当心不在焉的学生”,成绩平平,独来独往。年幼的希区柯克常给自己发明游戏,要不就琢磨舆图与火车时候表,还常常跑去法庭旁听刑事案件的审判。他是家里的老三,只管有一个大他九岁的哥哥和大七岁的姐姐,但巨大的年事差让希区柯克更为孤独。
他的父亲威廉·希区柯克是一家蔬菜水果店的老板。希区柯克五岁的时候,曾因犯了一个小缺点被严厉的父亲哀求去警察局送一张字条,年幼无知的他不假思虑就把便条给了警官,随后立即被送进一个小房子里关了十分钟。警察对他说:“我们便是这样对待调皮小孩的!
”
这成为日后希区柯克时常挂在嘴边的事情,被视作他的童年阴影,并被用以阐明他为什么不信赖警察以及其他穿制服的威信人士。
在希区柯克的多部影片中,都存在一个因无知或误解而被当做疑犯的无辜之人。在1956年的电影《伸冤记》中,亨利·方达饰演的音乐家被当做持械抢劫的罪犯蒙冤入狱。在1959年的《西北偏北》中,普通的广告贩子罗杰被莫名其妙地绑架,还被绑架者冠以一个他未曾听过的名字。
“从十六岁开始,我就看电影报刊。”希区柯克提到自己从小就对戏剧、电影有着极大的激情亲切,他常常在晚上独自跑去看首演。在他发展的十多年里,电影从有时的实验产物演化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到了他成年之际,卓别林已经成为第一位天下电影明星。
在伦敦大学学习艺术期间,希区柯克已经在亨利电报公司为广告部画插画,这为他积累了电影制作的履历。
1920年,刚满21岁的希区柯克初入电影界,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字幕设计员,不久后,他自荐进入美国拉斯基明星公司设在伊林斯顿的一个制片厂,并从字幕设计员升到主任的职位,进而开始辅导拍摄无对白场景。
1922年底,希区柯克开始执导首部电影《第十三号》,却因资金链断裂未能完成。之后他在别的电影中陆续担当助理导演、副导演等。直到1926年,希区柯克终于迎来了他独立执导的首部作品《欢快园》。然而这部处女作的拍摄可谓历经坎坷,剧组一度连买胶片的钱都拿不出来,好不容易拍完又因制片厂领导不满意而禁止其发行上映。但旋转镜头、悬疑元素、表现主义等希区柯克电影元素在这部稍显稚嫩的处女作中已经得到初步展现。
作为电影导演,希区柯克的职业生涯总算踏上了正轨。
《房客》 1927
“英国诙谐是非常表面的,它有局限性。”
倘若以1939年为界,希区柯克的电影生涯可以被粗暴地分成英国期间和美国期间。
《房客》于1927年上映,这部电影常被认为是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希区柯克式影片”,德国表现主义与影片完美结合。希区柯克有一个怪习气——他热衷于在自己的电影里跑龙套,而他的龙套首秀,正是《房客》中只涌现了一个背影的报社编辑员。
在《房客》之后,第二部希区柯克式影片是《指环》。影片首映时,希区柯克称有一个做得很好的蒙太奇场面得到了不雅观众叫好,这部电影在拍摄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改造。在早期的希区柯克电影中,他本人最爱的是《女人对女人》,此片确实也得到了票房上巨大的成功。
希区柯克曾绝不掩蔽地表露对英国电影的鄙夷态度:“在电影史的开端,电影艺术受到知识分子的极度唾弃,在法国是如此,在英国愈甚。任何一个受到良好教养的英国人,都不会让自己走进一个电影厅。”
这并非有时。与大洋彼岸的美利坚比较,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文化守旧的国家,无论是守旧的生活、严苛的常规,还是强烈的阶级意识和贵族文化,都给英国电影类型化进程和技能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乃至连英国的景象也被认为是“反电影技能”的。
“有名的英国诙谐曾引发了那么多迷人的行刺笑剧,却每每不能容许真正的激动。”法国导演特吕弗提到。对付当时的英国人而言,血淋淋的镜头、迂回的悬念和惊悚的情节被认为是不优雅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乃至是意见意义恶俗的,而希区柯克着魔的正好是这些东西。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玄色诙谐常常暴露于刀刃和鲜血之中。在他所展现的暴力场面里,前卫的思想和审美远超当时英国社会的普遍接管程度。
1944年,他拍摄《怒海孤舟》,此时第二次天下大战正处于白热化,这部片的主题极为敏感:在一艘几平米不到的救生艇上,环绕“该不该处决那个击沉轮船的德国军人”,不同国家、种族的人展开了激烈辩论。只管末了他们还是将德国军人推下了海,但面对又一个被救上来的德国兵,他们该如何处置这个看上去无辜的年轻人?
希区柯克曾如此评价救生艇上的几个人:“他们就像一群围猎的狗。”
《怒海孤舟》 1944
这部电影上映后因“政治禁绝确”遭到舆论攻击,而这种对付人性的批驳和拷问在现在看来仍旧震荡。
希区柯克说:“英国诙谐是非常表面的,它有局限性。”接着,他坦言在1927年之前从未踏进过一个英国拍照棚,英国电影职业化操作还处于很掉队的阶段,“但我不是被好莱坞这个地方所吸引。我所乐意的,是进入电影制片厂,在那里事情。”
英国显然已经容不下这个野心满满的年轻人了。
1939年3月,39岁的希区柯克来到美国,从此,他才真正有了创作和经济自由,迎来了创作顶峰、名声和装满了钱的裤兜。
希区柯克和孙女
猖獗而战栗的镜头
“我向自己提出的唯一哀求,便是要知道把摄影机放在一个能引起拍照师激情的角落里,它们能使场面产生最大的力量。形象之美,动作之美,节奏,效果,统统都该当服从和让位于情节。”
对付希区柯克而言,影像本身,便承载着电影所表达的大部分意义。
在和特吕弗的交谈中,他曾表露对默片的态度:“默片是最纯粹的电影形式,默片唯一短缺的东西,明显便是从人嘴里说出来的声音和音响。但这个毛病并不能论证声音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我想说,默片短缺的东西不多,仅仅是自然声。因此,本不应放弃纯粹电影的技巧,就像有声片刚开始时做的那样。”
1929年的《讹诈》是希区柯克第一部有声电影,当影片播放到第八分钟的时候,才由警察说出片中第一句台词:“今儿放工挺早啊!
”前八分钟,镜头从嫌疑犯的视线推拉到镜子,折射出镜子中的警察,直到他的手被警察捉住——影像细节和一气呵成的画面将气氛调动起来,而这统统都是分开声音制造出来的。
《讹诈》 1929
他曾表示,在写一部电影剧本时,必不可少地要差异对待视觉部分和对白部分,“只要可能,就更重视视觉效果而不是对白。无论对情节发展的末了选择是若何的,都必须考虑最有把握地让不雅观众屏息静气地不雅观看。”
希区柯克对付视觉上的表达技巧更为严苛,险些到了偏执的地步。而他确实将其玩出了花样,玩到了极致。
在《爱德华大夫》(1945)中,希区柯克首次引入弗洛伊德的多重意识理论,例如用“门”这个意象表现心灵,为了展现片中的超现实主义梦境,希区柯克还专门请来了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为其设计场景图,画满了眼睛的背景让不雅观众随着男主角陷入了迷幻的梦境中。此外,在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对主不雅观镜头的利用游刃有余,梦的迷幻感通过大量的主不雅观镜头得以渲染。这部电影终极得到了多项奥斯卡提名和出色的票房成绩,希区柯克求名求利。
《爱德华大夫》 1945
作为希区柯克首部彩色电影,《夺魂锁》(1948年)无疑是一部极具寻衅的实验性电影。由于当时一本胶片最多只能拍10分钟,而希区柯克为了“一个镜头将电影拍完”,将每一个切镜用隐形的剪辑点填补,奥妙地营造了“一镜到底”的幻觉。
而令后世赞不绝口的是他在《惊魂记》(1960年)中的分镜设计,考虑到画面过于血腥,希区柯克决定将其拍成黑白片。浴室行刺的场景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一幕,镜头的调动和蒙太奇的利用在当时都十分前卫,著名艺术家索尔·贝斯为其设计的分镜功不可没。影片的末了,被捕的罪犯坐在板凳上,此时他再次涌现了双重人格,逐渐显露的邪魅一笑冲击了不雅观众的末了一道生理防线,成了无数人的童年阴影。当时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乃至有人说这是希区柯克导演生涯最大的污点,然而这丝毫不影响《惊魂记》在票房上的大获全胜以及惊悚片导演前赴后继的效仿、致敬。
《惊魂记》 1960
曾有人问过希区柯克:“什么是麦格芬?”他回答:“是一个诡计。”
这也是希区柯克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麦格芬(MacGuffin),便是指在剧情中有很大主要性,但却似是而非、子虚乌有的东西,它很随意马虎让不雅观众被故事情节带着走,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感情,并产生强烈的共情绪。
《三十九级台阶》 1935
在电影《三十九级台阶》(1935年)中,女人口中的“秘密组织”便是一个麦格芬。在希区柯克最为经典的作品《惊魂记》中,第一段落卷款逃跑的情节在后面的剧情中像被遗忘了一样平常,它使得整部影片充满着悬念,又是一个麦格芬。而在另一部佳作《美人计》(1946年)的骨架初步定好之后,希区柯克便急于探求那个能够吸引人的麦格芬。
高超的镜头调动能力、超乎想象的惊悚气氛以及一个个“诡计”:希区柯克通过影像,便足以将不雅观众的感情完美地纳入他所创造的离奇天下中。
拍摄《美人计》时,希区柯克和演员加里·格兰特、英格丽·褒曼
金发女郎——暴力、性与浪漫
1927年的《房客》讲述的是一名连环杀手在伦敦街头猎杀金发女人的故事。随着标语闪烁涌现,行刺在夜里上演,银幕上写着:今夜奉上,金色卷发。今后,希区柯克在大银幕上对金色卷发的偏爱就从未改变。
随着电影进入彩色时期,希区柯克对付金发女郎更是执着。演员约瑟夫·科顿回顾说:“他(希区柯克)无法理解那些有幸与他互助却没有染发的女人。”
在影片中,这些“希区柯克女郎”有着统一的标准:美艳不可方物、富有诙谐感,乃至一样的体型与生理形象——外表冷漠却内心火热、难以捉摸的神秘气质,乃至垂在耳边的发式,当然还有最主要的一点:无一例外,都是金发。辅导金发神秘女郎演出时,希区柯克常日会给她们做三点哀求:第一,尽可能降落音调;第二,减少不必要的手部动作;第三,直勾勾地盯着对方眼睛。
很多人将其对女性的刻画定义为厌女症的表现,这个说法实在有失落偏颇。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显然比同年代电影中的女性更聪明、有趣、有主见,只管她们都顶着一头金色靓丽的秀发。他曾在和特吕弗的交谈中坦白最空想的女性——“具有上流社会教养的小姐”而非“脸上写满性感的玛丽莲梦露”,但他却希望这个“有教养的上流社会小姐”在被带回房间后能一反常态,转身便是“性欲强烈的人”。
可以这么说,希区柯克利用其作为一流导演的权力掌握支配着他的金发女郎们。在片场,他对待女演员更是丝毫没有怜喷鼻香惜玉之情,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他让女演员进入角色的一个伎俩。
在拍摄《蝴蝶梦》(1940年)时,琼·芳登以为男主角劳伦斯·奥立弗看不起她,但希区柯克并未多言。随着拍摄的进行,剧组的气氛越来越僵固。在一场戏中,琼·芳登被哀求演一场哭戏,她跑到导演面前让他辅导自己该如何演出,希区柯克转过脸来就给了她一记耳光。
《群鸟》 1963
晚期的“希区柯克女郎”蒂比·海德莉是模特出身。拍摄《群鸟》(1963)的时候,由于殊效本钱过高,希区柯克只能委曲求全,请来的都是没什么名气的演员。在影片中,候鸟一拥而上,将女主角包围,蒂比·海德莉无处可逃,担心自己会因此被啄瞎。在接管采访时,她大胆地表露:“他(希区柯克)力争掌握统统——我穿的、吃的和喝的。”但这段戏饱受讴歌,蒂比·海德莉的演技受到了希区柯克切实其实定,并当选为他的下一部电影女主角。
希区柯克和蒂比·海德莉
对付希区柯克“折磨”演员的做法,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他曾露骨地说:“凡是演员都是畜生。”作者史蒂芬·里贝罗在希区柯克传记《这不但是一部电影》中将其塑造为一个严厉的暴君,一个刁滑的名利觊觎者,只管他本人对希区柯克的作品充满了崇拜。
在希区柯克执导的四十六部长片中,悬疑和生理惊悚霸占着绝对主导地位,但他并非仅抱着猎奇的心态向不雅观众讲述离奇故事。他擅于阐释性、爱情和暴力等主题,尤其善于通过故事磋商两性关系。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爱情常日被描述为争夺支配权的战役,个中一位主角总试图去掌握另一个的行为和思想。而支配者和服从者的角色在故事发展中不断转换,常日是无论片中角色还是不雅观众,都无法完备分清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主导者。由此,希区柯克最具标志性的特色出身了——性和暴力的联系。
到了美国后,希区柯克便动手拍摄《蝴蝶梦》,这是一部英国电影,用的是英国剧本、英国演员,展现的是英国式的生活。特吕弗曾经对此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这部电影的构造相称充足,仅仅通过评论辩论一个去世去的女人、一具从来没有见过的尸体,就使人沉浸在巨大的压抑感中,并将男女关系置于性与暴力中进行核阅。实际上在《蝴蝶梦》之前,希区柯克就已经拍过关于性与暴力的电影,比如早期的《房客》。
《蝴蝶梦》 1940
薄弱、敏感、随意马虎激动的胖子
“他在不雅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很自傲,玩世不恭;而如今我却以为他真正的本性是薄弱的、敏感的、随意马虎激动的,他深深地、切实地想要把自己的感想熏染传达给不雅观众。”特吕弗在对话录中对希区柯克做出这般评价。
当这名大导演将顶级面料订制的层层西装卸下,属于薄弱、敏感的另一壁浮现了。
在他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年轻导演时,一贯被钱的问题困扰着。1925年的希区柯克正忙着拍摄处女作《欢快园》,他带着剧组来到了慕尼黑,此前他乃至连外景都很少取过。
某个星期天的清晨,载着剧组的轮船抵达意大利的热那亚,但因没有事先报告而被海关职员没收了胶片。没了胶片怎么办?只能让剧组拍照师到米兰去买。但是对付当时的希区柯克而言,20英镑已经是大手笔。
拍摄期间,剧组必须租一只游览不雅观光船供拍摄时来回利用,而仅10英镑的租金却让希区柯克尴尬了,他说:“十点半钟,我取出皮夹子,要给舟子小费。我的皮夹子空空如也。我一文不名了。”
在埃斯特殊墅饭店,希区柯克的烦恼又来了。“我非常烦躁不安,由于好莱坞明星维吉尼亚·瓦利刚刚到达。我不想让她知道这是我第一次拍电影。而且不想让她知道我们没有钱,我们是一个陷入穷苦的摄制组。”为了粉饰这个尴尬的事实,希区柯克做了一件自己都认为“差劲”的事,他靠撒谎让未婚妻去借钱,才得意支付饭店的账单和车票。
只管之后希区柯克的电影奇迹如日中天,他的裤兜里也不再空空如也,但令其尴尬不安的事情仍被当趣事讲述。《精神病患者》作者斯蒂夫纳曾谈及希区柯克,他说自己有一次将这位名声大噪的导演扔在一家旅社外,希区柯克在那儿找不到出租车回家,他孤零零站在原地,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正如他电影中塑造的人物一样平常。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敏感薄弱的名导演非常在意自己的形状。
不知是好是坏,由于过度肥胖,希区柯克在第一次天下大战期间没有被征入英国军队。而同样由于肥胖,他从不敢当众露肉。有一次他在马拉喀什拍片,气温高达43度,现场的演员竟从未看他脱下过深色的外套,乃至连领带也没有松开过。
拍摄《讹诈》时,拍照棚宛若一个诺大的火炉,既没有风扇,也没有冰块,希区柯克竟还穿着玄色西装、牢牢的白衬衫、灰领带、黑袜子、黑鞋子。当灯光师将照明设备打开时,可怜的希区柯克差点晕了过去。
当红美女加里·格兰特是当之无愧的希区柯克“御用男演员”,从1941年的《深闺疑云》起,他四度出演希区柯克电影男主角,是和希区柯克互助次数最多的男演员,在《美人计》、《捉贼记》和《西北偏北》中都塑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他肌肉发达、风姿翩翩、端庄高雅,很多人认为希区柯克用加里·格兰特是一种对标志长相的渴望的强烈投射。
对此,希区柯克曾回应"大众年夜众:“这真屈曲,我照镜子时可没见到里面有加里·格兰特。”随即他又说道:“我平时只管即便少照镜子,由于镜子里的我看上去总是那么陌生。但不知怎么的,他却总是涌如今我的镜子中。”
骄傲、敏感、强大、薄弱、天才、跋扈……看似不兼容的特质同时涌如今希区柯克身上。或许他便是这么一个奇迹般的存在——将惨淡与华美、猖獗与柔和、商业和艺术融为一体,并推向极致,影响了足足一个世纪的影坛。
在生命快要结束的光阴,他说道:
“当我走进拍照棚时,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在伦敦,一旦沉重的门在我身后关上了,我分不出什么差异。一座煤矿总是一座煤矿。”
(参考资料:弗朗索瓦·特吕弗著,郑克鲁译,《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汉弗莱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夏洛特·钱德勒著,黄渊译,《这只是一部电影 希区柯克:一种私人传记》)
南方人物周刊 邹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