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9年阿里巴巴造节成功之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有人巴不得每一天都是“双十一”。

先不提这一天王老五骗子的委曲,好不容易有了一天“放空”的权利,可是马云爸爸大手一挥之后,神马都变成了浮云;如果说姑娘辈的情人节、七夕节还有买买买的责任,海外传过来的圣诞寓意也还算不错,妈妈辈的母亲节自降身体变成女神节也无伤大雅,但你把清明节也变成购物节就有点不务正业;但是谁又会在乎呢?

设计315消费者们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两难处境 休闲娱乐

一方面这些传统节日开始“变质”,另一方面一些“网络节日”开始崛起(5·20;6·18),再加上无孔不入的网络匆匆销;商家们恨不得每一天都给消费者供应“正当消费”的情由。

但在这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内,各大品牌却还是须要保持自己的“自持”的;唯独在3·15这一天,他们不想被任何人惦记。

这不,从周一开始就有各大媒体、自媒体开始放出各种“危急公关”指南:像是什么勇担任务、断臂求生,这便是两个永不过时的“避雷针”;至于消费者的权柄是否有得到真正的保障,一朝天子一朝臣。

因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这些“店大欺主”的品牌“幡然觉醒”;毕竟,人家到底是真的糊涂,还是在装睡,这个很难说清楚。

以是,在保护消费者权柄这件事情上,与其指望这些“尾大不掉”的互联网品牌“悛改自新”,不如自己复苏一点:认清3·15的实质,先从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做起。

自从1962年的本日,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揭橥关于保护消费者权柄演讲开始,到1983年国际消费者协会将这一天定为国际消费者权柄日的那一刻;“3·15”这个日子就被授予了“生杀大权”,它和其它“妖艳奢靡”的人造节日不同,它背负着“铁血”的宿命而来。

接下来,我们就考试测验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给这个时期照一张“X光片”。

一、猫爪杯

2月26日,“星巴克2019樱花系列”正式在星巴克海内各门店开售,“限量不限购”的营销策略一下子把星巴克推到了风口浪尖。

虽然星巴克声称:猫爪杯不过是每时令限定产品中的一款,和往期产品的生产数量相称。

但这种明显太过正式的回应说服不了不雅观众,从线上(抖音)火到线下(门店)乃至大打脱手的“事宜营销”很难让人完备撇开星巴克。

当然,杯子本身的设计也确实让人面前一亮,加上LOGO的溢价,199元也不算“太狠”;但是,由于从线上火到线下摇身一变就成了“千元圣杯”,很难分清星巴克“推波助澜”的身分,但至少它的“纵容”是绝对的。

猫爪杯为什么会这么火?

大概就连星巴克也有点“不知所措”,要知道人家从1994年开始就孕育出自己的“星杯文化”,限地限量一贯都是星巴克的“杀手锏”;只不过这一次却变成了“双刃剑”:正由于卖的太好,才会让星巴克遭遇各种攻讦。

如果说星巴克没有“预谋”,这是不可能的。

但要问星巴克有多大的“罪过”,就难免不免有失落偏颇。

毕竟,人家只是一个贩子,为了10%的利润都可以铤而走险,更别提黄牛瞥见了1000%以上的利润。

星巴克制造出一个爆款杯子,在营销引爆之后又人为制造出稀缺性——限量,这便是“饥饿营销”,也让黄牛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当然,也不是说买不起1339元“猫爪杯”的大佬没有,毕竟,在哪个时期都不短缺“有钱任性”的人,但是他们真的撑不起#猫爪杯# 甚嚣尘上的热度;是猫奴的纵容、黄牛的狂妄凑成了这样一出大戏。

二、白色情人节

对付刚刚过去的白色情人节,不知道你有何感想?

但在我看来,与其说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熟年味了,不如说现在的情人节充斥着“物欲”。

当然,也不是说物欲不好,毕竟它只是“消费升级”时期背景下普遍能够量化、归天又可见的“升级”手段。

作为大量人造节日中的一员,很可能白色情人节并没有情人节、七夕那么火;但是,肉眼可见的不管是媒体、自媒体,还是路边摊、小商贩我们彷佛都能瞥见“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正在花枝飘荡:不买的人不是没有,但是购买的人正在增多。

虽然不少敏感的消费者已经开始当心、并且呼吁大家抵制商家的物欲洗脑,但是依旧无法避免鲜花、巧克力,浪漫晚餐,乃至是车厘子成为“炫爱”的根本装备。

时期在变,消费者也在变,但是商家勾引大众消费的“策略和方法”彷佛总比消费者回归理性要早一点;等到消费者成功抵制巧克力的那一天,圣女果和车厘子愈演愈烈。

这一点在日本的“义理巧克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白色情人节实质上还是商家们“千方百计”的一次“同谋”,它与爱情无关。

毕竟,我们根本就不须要那么多的情人节,更不须要那种被商业主义“设计”出来的购物节;由于我们谁都不想被再一次“绑架”。

三、大数据杀熟

最近,携程由于微博网友@陈利人 的爆料,又一次陷入“杀熟”的漩涡。

虽然携程在第二天就发出“报歉声明”,声称是系统Bug所致,绝无大数据杀熟。

但是这份报歉声明到底有多大的说服力,恐怕没有携程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能够“一锤定音”。

要知道2017年4月《一年100亿?揭秘携程坑人陷阱》刷屏朋友圈就已经把携程推向了风口浪尖,10月份“天外飞仙”韩雪“手撕”携程再一次让携程“百口莫辩”。

而且,对付当下把大数据当做是“新时期石油”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大数据已经不再是一个勾留于纸面的观点,它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就像@高晓松 在《5G与区块链:文创家当的主要赛道》中讲的,5G时期的千人千面、低延迟和区块链可以实施“差异定价”(按照消费者的轻重缓急、经济根本定价),这不便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么?

当然,5G时期用户的消费习气和数据用来差异定价是否合法,这大概须要政府制订相应的法律并开释部分的权限;毕竟,如果真能做到高晓松口中的定制套餐消费,大数据大概就不但是杀熟这么大略了,它还可以重新定义一个人的“消费阶层”。

放眼当下,实在不止携程一家,滴滴出行、飞猪、京东、美团等有名互联网公司都曾被责怪利用大数据杀熟,涉及网购、出行、旅游、不雅观影等多个行业。

然而,各大互联网公司回应的口径大抵相同:Bug,都是bug的错。

四、自媒体帝国

如果说“大数据杀熟”还只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千人千面正在让平台的“公正性”失落衡;那么媒体和自媒体的内容输出,就已经影响到全体社会的意识形态。

时至今日,微博辖制着舆论的流向、微信掌握着我们的深度思考,抖音限定了我们的想象力;10年后离开传统媒体的我们逐渐被新媒体“驯服”,当新闻联播失落去意义,我们开始在微博追星、在微信追热点、在抖音追逐流量;我们的碎片韶光、我们除了睡觉和事情之外的把稳力都被新媒体“伺机挟制”。

恐怖的不是我们时时刻刻被浸泡在媒体、自媒体“鞣制”出来的内容中,恐怖的是我们不知对错、不知真假,却非常“乐意”去传播它。

于是,也就有了咪蒙的成功,也有了《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之去世》。

我们亲手把咪蒙送上了“王座”,也究竟见证了一个“自媒体帝国”的崩塌。

我们绝不疑惑咪蒙的成功,只是选择变成各种极度感情“吸尘器”和“滤波器”的咪蒙,末了还是没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这一次的金圣叹,是真的很疼!

遗憾的不是咪蒙从此“偃旗息鼓”,遗憾的是在咪蒙之后竟然还有人正在收割咪蒙的“遗产”(1400万粉丝);我们彷佛瞥见了一个咪蒙倒下去,万千个咪蒙正在“崛起”。

虽然,这一次我们朋友圈的“含咪率”被一次清零,但是朋友圈的“雾霾”却从未消退。

五、网络安全

当我们的朋友圈不再安全的时候,实在,现在的网络也同样薄弱。

北京市韶光3月13日凌晨两点开始,Google Music、Gmail、YouTube,Facebook旗下Instagram、WhatsApp以及电商平台Etsy等网站持续赓续收到环球范围内用户的问题反馈。

一夜之间,彷佛除了Twitter环球的网络都出了问题。

据外媒宣布,仅谷歌做事受到影响的范围就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然而,印度的一些用户据称访问谷歌做事时也碰着了问题。

然而,这还不是第一次。

2018年5月,QQ一个月宕机2次。
2018年7月,Facebook一个月宕机3次。
2018年11月,百度宕机。
2019年3月,阿里云宕机。

连这些大众眼中不可撼动的互联网“巨鳄”都如此薄弱,可想而知,当下的网络天下还真是“纸糊的”。

遐想到让扎克伯格“焦头烂额”的隐私安全问题,以及互联网上无孔不入的“隐私交易”;但愿,我们的个人数据不要被贱卖。

六、波音737

网络安全是一个“玄之又玄”的观点,它究竟离我们太远;但交通安全就近在面前。

5个月,连续2起空难,346条生命;波音737无论如何难辞其咎。

虽然3月12日下午,美国运输部长赵小兰亲自坐上一架737MAX,从德克萨斯州的奥斯丁飞回华盛顿确实是一场比较有“说服力”的“危急公关”;但几个小时后特朗普亲自打脸——宣告将禁飞所有737 MAX8和737 MAX9型飞机,一瞬间就让波音回到“解放前”。

无论美国政坛的“肥皂剧”如何停止,波音又有多大的“能量”破局,波音737MAX都将被打上“不屈安”的烙印。

2018年10月29日,印尼狮航一架由雅加达飞往邦加槟港的JT610航班(波音737MAX8)在起飞13分钟后失落联,末了在爪哇岛西部的加拉璜附近海疆坠毁。
印尼狮航坠机的调查方向于认为,翱翔的数据传感器存在问题,可能会反馈缺点的数据。

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一架载有149名搭客和8名机组成员(共157人)的波音737MAX-8客机,在翱翔途中坠毁。
机上职员三军尽没,个中包括了8名中国公民。

同一型号,连续两次的空难,事件背后的根源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关键时候到底该相信人,还是相信机器。

很显然,波音选择的是后者。

但想要把事件的罪过全部推给机器出了Bug,就难免不免太过“避重就轻”;至少在现阶段机器承担不了任何任务,它们在人机协作中只能作为“赞助者”,没有权利决定任何人的所有行动。

八、人工智能

实在,不但是波音737,在自动驾驶中“机器”(人工智能)也出过不少问题。

但若因此“因噎废食”,开历史的“倒车”也显然弗成。

要知道人工智能作为18世纪蒸汽机革命、19世纪电气革命、20世纪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家当革命,它将再一次从操作系统层面重塑人类这个组织,有可能超越思维脉冲达到更高、更快,更有效的产能输出。

而这也大概是“人工智能”在两会热点连续三年座无虚席的缘故。

考虑到人工智能的“前景”,我们也有必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虽然,目前有人由于当前的“人工智能”只是“人机警能”而对人工智能盲目自傲;但像是AlphaGo之类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能力却有必要让我们警觉。

或许,当下的4G网络还知足不了“深度学习”进化出“智能”的先决条件,但在即将到来的5G以及6G时期,如此大的带宽、流速和运用前景,谁又能百分百确信人工智能就不能出身自己的“意志”呢?

毕竟,人工智能坐拥人类最宝贵的知识财富,又远远比人类理智和聪明;就算是未来人类选择“基因编辑”又或者是“人机共生”,那时的人类还是人类自己吗?

在人工智能尚未出身的天下里,基因带来生命,知识带来新生;但是人工智能的涌现却冲破了这种“约定俗成”和“道德伦理”,哪怕那是人类用了几千年历史才换来的生存准则。

人类没有能力进化出与机器共生的天赋才能,尤其是在不远的未来机器的进化速率一定会远远超过人类;因此,我们必须采纳方法,谨慎而且小心的收受接管人工智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且与他们签订除了“机器人三大定律”之外新的社会左券。

以担保人类文明更好的传承。

恰逢一年一度的3·15,我们无意于去谄媚谁,又去诋毁谁;我们只是站在工业设计的角度,从最根本的产品设计、节日设计、数据设计、内容设计、安全设计、系统设计到未来设计,思考了我们作为消费者正在面临的和即将面临的“两难处境”。

当然,有些时候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我们有消费和否定的权利。

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可以出于商业目的创作,但就没办法完备撇开干系,不管是星巴克还是波音。
作为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出于商业目的进走运作,但最好就不要欺骗消费者,不管是携程还是日本制造。
作为一家企业,我们同样可以出于商业目的生产,但那就有必要为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力,不管是咪蒙还是Facebook。

—END—

#专栏作家#

幻梦邪魂,微信公众年夜众号:wanyidongxi;大家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每一次输出至少都有一次有代价的思考。

本文原创发布于大家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容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