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掬水月在手》海报

如今96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有名汉学家。
曾获\"大众影响天下华人大奖\"大众终生造诣奖、最美西席称号和南开大学教诲传授教化终生造诣奖。
叶嘉莹自幼认识古诗词,生平与诗词为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执着于古典诗词文化研究与传承事情,被大家尊称为“诗的女儿”“中国古典诗词的引渡人”。

古典诗词引渡人叶嘉莹|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 休闲娱乐

叶嘉莹

“修辞立其诚”,叶嘉莹所有的诗词都源于现实中真实的触动。
从她创作的几首代表性诗词中,我们可以一窥她“天以百凶造诣一词人”的人生经历,理解她关于“弱德之美”的独特诠释,感悟她对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我精神。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出生诗书之家,自幼认识古诗词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喷鼻香世家,从小随着家里的长辈吟诗诵词,以《论语》开蒙,与唐诗为伴,十多岁就开始写诗填词,对诗书的热爱成为她发展岁月里最大的快乐。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因生于“荷月”,叶嘉莹便得小名“小荷子”,读书的时候对“荷”特殊关注,常以荷的品质哀求自己

青年期间的叶嘉莹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生活在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叶嘉莹从小目睹了太多的痛楚和灾害,当读到李商隐《送臻师》诗中的两句:“何当百亿莲花上,逐一莲花见佛身”,就想到如果莲花真能拯救众人,她愿天下开满普度众人的莲花。
于是,十几岁的叶嘉莹就写下《咏莲》,开启了她作为“士”的生平。

《咏莲》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记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身处尘世,用诗词溶解生命的苦痛

1941年,叶嘉莹考上辅仁大学中文系,自此碰着了影响她生平的老师顾随。
叶嘉莹第一次上课就把自己的旧作给顾师长西席看了,顾师长西席称她有天赋并辅导她开始写律诗,还常常用她写的原韵与她和诗。

在辅仁大学求学期间,叶嘉莹(后排右二)与老师顾随的合影

《冬日杂诗》第三首便是叶嘉莹写于1944年的冬天,“此时日本已发动太平洋战役,正处在战役最艰巨的阶段。
当年北京冬天下的雪很大很厚,整夜刮着西北风,声音像哨子一样响,家后边便是西长安街,常常听到日本军车呼啸而过的声音。
母亲已经不在了,父亲多年被战役阻绝没有回来,但是在这狂风凛冽的夜晚,我屋里的一盏灯还亮着,炉子里还有一点火没有熄灭,这是希望。
我等待着抗战的胜利,等待着父亲的归来。
”叶嘉莹回顾说。

《冬日杂诗》(其三)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明朗半日寒仍劲,灯火夜阑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存如此总未更。

记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代表了叶嘉莹做人干事的态度,表达了她立身处世的理念,“如果你想要不负此生,为人类或者为学问做一些事,就必须要入世。
至于‘逃禅’,我可以身处在尘世之中做我要做的事情,内心永久保持一片清明,不被尘俗所熏染。
”国难之际,母亲病逝、父亲远隔,又经历白色胆怯,丈夫冤狱,是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力量,溶解了她的苦痛。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饱经患难,自创“弱德之美”

1976年3月,叶嘉莹又一次遭到不幸,与她相依为命的长女言言出车祸与半子一同离开人间,这对她而言犹如晴天霹雳。
为此她夜夜堕泪,陆续写成了十首《哭女诗》。
个中有一首是她走进家门时瞥见门前樱花依然盛开的感慨:《哭女诗》(其九)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记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人,真的很奇妙。
有时若不是经历过巨大的打击,就不会觉醒。
”她领悟到,要从个人中摆脱出来。
她决定返国教书,把自己的余年都交付给国家,交付给诗词。
在这之前,叶嘉莹在加拿大温哥华教书并且被聘为终生教授,可她从来没有忘却自己的祖国,“我的故乡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根也在中国。
传承不应只是学术圈子里几个研究生几个大学教授的事,该当是全体民族的、普遍的文化传承。

记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叶嘉莹虽然看起来柔弱秀美,但性情刚强,墨客痖弦形容她是“穿裙子的士”。
她还自创了一个观点,叫“弱德之美”,“不是说你懦弱便是美,是说你要倔强地持守自己,严格哀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
无论多么困难困苦,我都尽到了我的力量、尽到了我的任务,我以为我有‘弱德之美’,但是我并不是一个弱者。
”经历过许多苦难的叶嘉莹不但没有被打垮,而且还活得很倔强,她继续了顾随老师“取径于蟹行笔墨,对中国诗词的研究更能发扬”的欲望,并将传承诗词作为毕生的义务,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她在词学中创见的“弱德之美”。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冲破个人,把统统奉献给诗词传授教化

“你有一个梦,有一个空想,如果不去实现它,这个梦破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既然把个人冲破了,便是想把统统都奉献给诗词传授教化。
”1978年,叶嘉莹下定决心申请返国。
在南开大学教书时,日间谈诗夜讲词,叶嘉莹的教室座无虚席,一样平常讲课都要两到三个小时。
教书之外,她一周七天险些都在图书馆做研究,险些每天都是末了离开图书馆的人,二三十年如一日。
在教诲上,叶嘉莹诲人不倦,从返国到现在,她上过的课、开展的讲座不计其数,而且很长一段韶光是责任传授教化,收入所得一半捐给南开大学做奖学金,一半捐给作家协会做活动经费,有时候来回加拿大的机票也是自己买。
她的学生陈洪评价叶老师:“生平忠于中国诗词文化,并做了很多事情,让诗词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像她这样的守望者,没有第二个人。

记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叶嘉莹生平尽其所能推动中华精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通过教授诗词,不但是推动诗词遍及,更是希望传统文化中能注入新的活气。
“我之以是九十多岁了还在讲授诗词,就由于我以为我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这么多美好的、有代价的东西,我就该当让下一代人也能领会和接管它们。
”她曾经写过一首《浣溪沙》,词中有句云:“莲实有心应不去世,人生易老梦偏痴。
千春犹待发华滋。
”意思是从古墓中发掘出来的汉代莲子,经由培养可以萌芽着花。
但莲花总会凋落,她要把莲子留下来,“要见天孙织锦成”,这样生平就没有遗憾了。

《绝句二首》(其二)

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记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吸引了叶嘉莹,使她不但承担起身庭生活中的重担,而且在颠沛流离中走出绝望的阴霾。
诗词的力量拯救了她,滋养了她,同时她把诗词发扬光大,传承文学之道,不断文化薪火,绽放文化光彩。
她“与古为徒”,与诗为伴,予人为乐,生平为中华精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来源: 中国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