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张经历

刘秉璋(1826~1905),字仲良,安徽省庐江县矾山镇刘墩村落人(明永乐间刘秉璋先人迁此定居,改此地为刘家墩,后1983年地名普查时改名刘墩),农人家庭,自幼读书。
咸丰十年(1860年),中进士,选为庶良士,授编修。

刘秉璋晚清重臣 淮军名将刘氏古代名人 汽车知识

弹压太平军

同治元年(1862 年),太平军霸占江宁,刘秉璋随钦差大臣张芾军至皖南,常为其方案进剿之策,深得李鸿章讴歌。
李鸿章任江苏巡抚,移军上海,弹压太平军时,即奏调刘秉璋于帐下。
刘秉璋遂入淮军。

时上海驻有英人戈登演习的常胜军,见淮军装备低劣,衣饰又差,皆笑而侮之。
刘秉璋对诸将士说:“此不敷病也,顾吾曹能战否耳!
”后经数战,淮军作战年夜胆,常获大捷,深得常胜军饮佩,并积极合营淮军弹压太平军。
同治二年,太平军攻占福山,进围常熟,形势危急。
刘秉璋会同潘鼎新、刘铭传诸军进攻福山,以救常熟,并约常胜军以大炮轰击太平军营。
太平军遂解常熟之围,回军福山。
不久太平军攻占浙西各郡,危及江苏,李鸿章急令刘秉璋自募一军,进围嘉善。
太平军在水陆要冲的枫泾、西塘筑石为垒,遣数万人防守,与嘉善成犄角之势,构成严密防御阵势。
刘秉璋率6000 余人,以吴长庆、况文榜、王占魁为将,逼垒而营。
先集中兵力攻破西塘,而后乘势提高,攻占枫泾,并击败太平军从嘉兴、平湖、乍浦等地前来的数万援军。
因弹压太平军有功,清廷降旨奖励,以侍讲遇缺题奏。
太平军虽累败,但仍以张泾汇为护卫,据守嘉善。
刘秉璋约太湖师船,水陆夹击张泾汇。
嘉善太平军来援,刘秉璋凭河督战,腿受枪伤,不退却撤退。
士卒凫濠直进,将张泾汇攻破。
嘉善及平湖、乍浦等地亦被光复。
同治三年七月,刘秉璋会同总兵程启学进攻嘉兴,尽毁城外太平军营垒。
他格斗登城,昼夜仰攻,掷火焚城中炸药库,将城攻破,杀害荣王廖发寿、挺王刘德功,清廷降旨赏戴花翎。
继而进攻湖州,攻占吴溇、南泽,连战皆捷,将浙西太平军肃清。
因刘秉璋治军严整,亲冒矢石,清廷降旨赏振勇巴图鲁名号,遇有应升之缺,开列在前。
十月,补右春坊右庶子,旋转正庶子。
复升侍讲学士。

弹压东捻军

同治四年仲春,捻军复炽。
清廷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前往督剿。
曾国藩即奏调刘秉璋襄办军务。
四月,授刘秉璋为江苏按察使,统军驻徐州。
时捻军转战无定,忽东忽西难以剿捕。
曾国藩、李鸿章皆主见将捻军驱之一隅,聚而歼之。
众认为此法不切实际,唯刘秉璋“独深赞之”。
五月,捻军进攻宿迁埠了镇、洋河集,径趋运河。
刘秉璋遣吴长庆、王占魁夜袭其营,循旧堤追击,大败捻军。
捻军首领任柱、赖文光与张宗禹失落散,复折而南,渡浍、涡两河,入怀远、凤台境。
刘秉璋率军追至蒙城,会盛军共剿。
七月,任柱、赖文光与张宗禹会合于河南石固镇,将攻山东。
刘秉璋率军追至禹城寨,以马队攻击,又大破捻军。
捻军为摆脱困境,免遭全歼,分为东西两部。
张宗禹率一部西往,是为西捻。
任柱、赖文光率一部东往,是为东捻。
曾国藩将进剿西捻之任,委于总兵刘松山,命刘秉璋与提督杨鼎勋等军于豫西,以围东捻。
十仲春,东捻军转战入湖北,刘秉璋率军追击,败东捻军于德安。
同治六年仲春,功授山西布政使,因剿捻在急,未能到任。
东捻军德安之败后,折入安徽霍山、太湖间。
刘秉璋昼夜奔跑宿松,迎头将其击败。
东捻军复走湖北,自孝感小河溪径趋河口镇。
刘秉璋会勋军攻击,勋军先至遇伏,总兵张遵道遭击毙。
东捻军乘胜而下,势不可遏。
刘秉璋率军予以横击,吴长庆、况文榜等各殊死战,东捻军始溃走豫。
六月,李鸿章奉旨代曾国藩督师,自归德移驻济宁,拟采纳“围制”之策,扼守运河,蹙东捻军于海隅,进行聚歼。
檄刘秉璋速赴济宁,支配运防。
刘秉璋得令,即率部屯驻运西,会鲁、豫、皖3 省兵,并为合剿。
七月,东捻军败鲁军于潍河,自安邱、临朐南走,以规江淮。
李鸿章急令刘秉璋由台庄过河,会浙军防守清江。
八至十一月,提督刘铭传、郭松林等军累获大捷,任柱战殁,赖文光率余骑千余,南走清江。
十仲春,刘秉璋与道员李昭庆,大败东捻军于淮城。
赖文光率部退走高宝水乡,遭吴毓兰华字营打击,全军覆没。
同治八年,刘秉璋家父病逝,乞归守孝3年。
十一年,服阕入都,诏授江西布政使。
光绪元年(1875 年),升江西巡抚。
光绪六年,因刘秉璋任江西巡抚期间,在平息新疆事宜中,筹解甘饷,予以大力支持,赏头品顶带。
八年,授浙江巡抚。
此间,台湾黄金满啸聚海滨,结伙为匪,官兵清剿,他远逃重洋,官兵撤走,则又复出。
刘秉璋到任后,经由详细侦察,创造内地多有特工,故兵机透露。
他采纳严办保甲的办法,割断其与内地的联系。
黄金满因内地坐探被除,兵机莫测,穷蹙就抚。

镇海之战

光绪十年,法军侵略越南事起,刘秉璋为防御法军入侵中国,遂亲巡海口沿岸,筑长墙绵亘数十里,置地雷,封海口,令所有兵轮加强戒备。
光绪十一年一月,法军果突入蛟门,刘秉璋令炮台守将守备吴杰,发巨炮将法舰击退。
越数日,法舰复入虎蹲山北,刘秉璋令守军迎击,发炮击中法舰烟筒和后艄,法将迷禄中炮身亡,大败而逃。
法军大舰进攻受挫,则放小轮潜窥南岸,窜犯宝山口,刘秉璋令总兵钱玉兴挑选骁勇之士,组成敢去世队潜伏清泉岭下,突而击之,将法军打得大败,击毙和落水去世者不计其数。
镇海之役,计击沉法舰一艘,重创三艘,火轮、小船多只,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自此,法军不敢再犯。
事毕,刘秉璋具疏,力谏扩充海防,以备不料。
光绪十二年,刘秉璋升四川总督。
川省幅员辽阔,外接少数民族地区,内多匪盗,社会极不稳定。
刘秉璋到任后,先后将万县崔英河、茂州何三木匠,川北陈坤山,秀山姚复乾等势力平定。
继而采纳屯田之策,安抚少数民族,大小凉山拉布浪蟾对等少数民族皆请服。
光绪二十年元月,奉懿旨赏加太子少保衔并御书龟龄字、福寿字和快意蟒袍等件。
刘秉璋刚任四川总督时,即奏调试用道叶毓荣、总兵钱玉兴等至蜀,对其非常信赖。
御史钟德祥对刘秉璋此举,进行强烈弹劾。
清廷以滥举非人,照溺职例,降旨革职蝉联。
十月,奉旨开缺至京,令其俟新督到任,再行交代。

重庆教案

光绪十二年(1886),刘秉璋任四川总督,在川先后派兵弹压万县、川北、酉阳等地农人叛逆,清剿西昌地区彝民叛逆和藏民发难,又几次再三增兵屯驻西南边陲,以资镇慑。
查办遗留的“重庆教案”。
因美、英教会强行占地建教堂,民众反对,教会组织武装杀伤30余人,激起众怒反教会,焚毁传授教化,散发传单,戳穿美、英帮助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过,使美、英教会更为不满,关杀儿童和民众。
洋人践踏中国主权,激起川西11县民众起来反教会。
刘秉璋在查处中,他只是逮捕乱民石汇等,绳之以法,并杀教绅罗元义,以泄民愤。
至是省城民教构衅,各属继起。
旬日间,教堂被烧10 余处,且蔓延到省外。
对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教堂,清廷早有旨谕,令“各省督抚,严饬地方官加意保护”。
御史吴光奎奏参:“省城滋事之始,刘秉璋坚置不理,并未派兵弹压,无业游民愈聚愈多,甚至省外教案层见累出”,加之在处理“重庆教案”中,仅处去世杀人凶手和生事首领,未弹压群众,美、英教士不满,纷纭致电总署,哀求惩办秉璋,清廷据此,并迫于英、美、法公使威逼,将刘秉璋罢官归里,以刘秉璋“任意败坏,有负委任”,“著行革职,永不叙用,以示惩儆”。
光绪二十五年,清廷复用刘秉璋,“诏再征之”。
刘秉璋以疾不能赴。
光绪三十一年(1905)病逝。
逝后,由于两江总督周馥的疏奏,清廷准其“复官,予优恤,建祠”。

二、刘秉璋诗词

阅兵松潘道中作 铃辕小队拥旌旗,嘉命恭承远视师。
马齿六旬吾老矣,羊肠九折命驱之。
层峦细入龙眠画,秀岭雄于太白诗。
匹练悬流三百里,匡庐瀑布未云奇。

习静园用顾幼耕韵

旧院习已荒,榛芜翳众绿。
命匠稍经营,累石间疏竹。
习静亦有时,为迓高贤躅。
诙诡语惊人,啸歌声满屋。
宾朋亦既醉,主人请继烛。
官样与儒风,一齐高阁束。
欢笑忽欷歔,惊心羲驭速。
皓首百无成,终须同草木。
蓬荜多穷黎,众乐惭于独。
宠命忝缨组,幽怀寄泉谷。
《道德》五千言,止足义已熟。
欲乞衰朽身,乡关驰梦毂。
一壑犹能专,平生愿已足。
此如传舍然,徒尔劳板筑。
新诗惠衮褒,盥手百回读。

归田自述

元龙意气昔何如,荏苒光阴付子虚。
政绩不登循吏传,文章岂有茂陵书。
去世犹腐草萤光点,生比寒花蝶梦苏。
壮不如人今老矣,片帆东去啖鲥鱼。

看见蓬庐喜欲颠,弟兄慰问笑喧阗。
豪赀富拥书千卷,醉态狂歌诗一篇。
明净差堪贻子姓,烧丹何必学神仙。
兴来沽酒招朋好,斫脍烹雌足俸钱。

三、后人

刘家第二代五兄弟,子承父志,后来也都曾风云过一时。
老大刘体乾,在袁世凯当政时官至四川省省长(宣慰使),所谓两代人先后督蜀,一时传为嘉话;老二刘体仁是举人,原在京城为官,因不愿与袁世凯互助,遂弃官回家;老三刘体信(声木)成为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他的关于楚辞类的藏书,被郭沫若称为海内第一。
五兄弟中最负盛名者,是后来出任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的刘体智(即老四晦之)。

刘晦之

刘晦之(1879~1962年)名体智,晚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县矾山镇刘墩村落人,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
刘秉璋在浙江巡抚任上时,正值中法战役爆发。
他率军坐镇杭州。
在战役的关键时候,他对家人说:“万一沙场失落利,吾得对国效忠,夫人要尽节,三个儿子(指老大刘体仁、老二刘体乾、老三刘体信)要尽孝,小四、小五尚小,送给李鸿章了。
”此言一 出,军中将士无不铁心报国。
中法之战镇海一役历时103天,空前酷烈,全凭浙江一省的财力和兵力支持,终极降服法军。
法兵舰队司令孤拔受重伤,不久去世在澎湖列岛。
刘秉璋因此战得胜而擢升为四川总督。

刘晦之正是刘秉璋的“小四”,自幼聪慧好读。
因刘秉璋是李鸿章的至交,两家又是姻亲,故刘晦之从小就得以进入天津李鸿章的家塾,与李氏诸子弟一起读书,中西文俱佳,又得以与李氏学生故吏及厥后辈朝夕相处,过从无间,还饱览了故家旧族多年秘示人的文籍和收藏,这都为他后来从事银行业和收藏奇迹打下了根本。

刘晦之的文物收藏堪称海内一流,尤其是龟甲骨片和青铜器的收藏,世间罕见其比。

其甲骨文的收藏在战前就达28000余片,1953年全部出让给国家。
据文物部门统计,现存我国大陆的龟甲骨片,统共9万余片,分布在95个机关单位和44位私人收藏家手里,而刘晦之的28000片,差不多就占了三分之一,是私人收藏甲骨最大的一宗。

1936年郭沫若亡命日本时,日子过得很困窘,有时连羊毫也买不起。
刘晦之知其博学多才,就将自己历年所网络的龟甲骨片,请人拓出笔墨,集为《书契丛编》,分装成20册,托中国书店的金祖同带到日本,亲手交给郭沫若,供其研究、著书。
郭沫若见后叹为不雅观止,从中挑选了1595片,先期研读考释,并据此著成了甲骨学上具有主要意义的巨著《殷契粹编》,在日本出版。
郭沫若在书序中几次再三感叹道:“刘氏体智所藏甲骨之多而未见,殆为海内外之冠。
已尽拓出其笔墨,集为《书契丛编》,册凡二十,去岁夏间,蒙托金祖同君远道赐教,更允其选辑多少,先行景布,如此高谊,世所罕遘。
余即深受感发,不揣谫陋,取其1595片而成兹编,视诸原著虽仅略当十之一,然其精华大率已萃于是矣。
”“……然此均赖刘氏搜集椎拓之力,得以幸存。
余仅坐享其成者,自无待论。
”(郭沫若《殷契粹编·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抗日战役结束后,复旦大学胡厚鼓吹授从大后方返回沪,即常往市区新闸路上的小校经阁拜访刘晦之师长西席,与之相交,参不雅观过他的藏品,并专门安排学生们前去参不雅观他收藏的甲骨。
那是用楠木盒子规规整整分装起来的100盒甲骨。
打开盒盖,满目粲然。

另有甲骨拓本《书契丛编》20册,每册后附大略释文。
这套拓本,与盒内的甲骨实物先后次序正相对照。
胡厚宣曾查其甲骨实数,实为28192片。
著名学者陈梦家还考证过,个中有300余片为徐乃昌随庵的旧藏。

1953年,刘氏甲骨出让国家,由中心文化部文物局吸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其又重新墨拓了一遍,拓本题名《善斋所藏甲骨拓本》。

对付刘氏所藏甲骨,前些年中国台湾学者董作宾不知何故,认为“刘晦之所藏甲骨号称二万片,但大者多是伪刻”(《甲骨五十年》)。
解放后,中科院考古所主持甲骨学史上最威信的著录《甲骨文合集》时,负责考证过一遍,认为刘氏所捐献的甲骨中,伪刻只有112片,还不到1/250,这就不能算是“多”。
董作宾还说:“他(刘氏)的佳构,已选入《殷契粹编》,共1595片,真是别的不敷不雅观也已。
”而事实是,郭沫若、胡厚宣在编《甲骨文合集》时,经详加考证,证明郭氏当年编的《殷契粹编》所收,固然都是佳构,但佳构并没有收完,如四方风名刻辞和一些特大的牛胛骨卜辞,就没有收进。

而《甲骨文合集》在编辑过程中,就从善斋拓本中又选录了不少佳构,而且有的还很主要,并非“别的不敷不雅观也已”。
董氏所说,不知何据?

撤除甲骨和青铜器的收藏之外,小校经阁内还以藏书著名。
刘氏藏书达10万册之巨。

1934年他的住宅里实在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藏书了,只好专门造一图书馆,取名小校经阁。
他的藏书以明清精刻为主,亦不乏宋元古本。
至解放时,尚有宋版9部、遍地所志1000余部,善本达1928册(此为解放初上海市文管会吸收时校勘的结果)。
这些书天职装在500只特制的书箱里,打开书箱箱盖,上面罩了一层细细的铁丝网,这是为了在曝晒时防止老鼠钻进去而特设的。

刘氏藏书还有一个分歧凡响的特点,便是《四库全书》中被当时四库馆臣们删改过的书,他必须收得原来的旧本。
他立志要把《四库》中“存目”之书,依目录统统收齐,收不齐就借来抄录副本。
他要以一己之力,收齐《四库全书》所收书的原刻本,统统规复旧貌,因此这小校经阁,长年雇着十几名抄书、校书的工匠,书山书海,忙得一直。

解放后,刘氏所有的藏书连同那500只箱子,全部捐给上海市文管会,后又转入上海图书馆。
第一批捐书326箱,67873册;第二批捐历代碑刻拓本282种,共436册,个中有汉魏名碑50种;晋至隋79种、唐185种、宋金元明122种、杂帖36种;第三批捐书34箱。

1951年9月,还捐献了上古三代及秦汉期间的兵器130件,分装二十个箱子里,后由上海市文管会转交上海博物馆保存。
为此,陈毅市长曾颁发奖励令,表彰他的爱国精神。

刘晦之逝于1962年,在生前已把所有藏品捐献殆尽(还有一大批古墨、古砚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该馆为之特辟“中国历代古墨陈设室”),身后不留一石一木,这在私家收藏史上,亦是为数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