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书房要保持整洁和干净,墙壁也要保持干净,书桌要及时清洁,保持没有污垢,笔墨纸砚要摆放整洁。
上一节我们学习到读书读的是圣贤书,读这些圣贤书的事理原则,“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都是学习圣贤学问的要点,很主要,我们要在学习经典过程当中努力落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现在的孩子学语文、数学、英文也能用上这些事理原则。由于高一个层次的事理原则一定适用在低一个层次。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对读书的环境的哀求,以及学习经典当中碰着的一些状况如何处理。
我们上一节谈到,要想学生学好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具足条件:第一要有好老师,所谓明师指示,老师要经历过懂得教。第二学生要乐意学,有向学之心,他要信,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他不相信,古人言“强扭的瓜不甜”,怎么教也弗成。第三要有很好的环境。
大家看看名山大川在中华大地风景最好的地方,古人所说的风水很好的地方,今人讲的气场、磁场都很好的地方都建着哪些建筑物?佛庙、还有道不雅观,纵然是文庙也是建在这个社区最适宜的地方。这都是古人很明白的道理。学习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特殊我们刚刚学习。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这所学校里面学习,真的是环境很好,没有什么滋扰,山净水秀,衣食住行非常方便,表面古木苍天,教室里面是地板、墙壁,各方面的环境在后勤老师的努力下都还可以。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教室现在搬在秦皇岛市大街阁下,一下子一辆汽车过来,表面人声喧华,一下子摇滚乐响起来,声声入耳,我们就不能存心在这里学习啦!
这句“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见告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诲对环境的哀求很主要。我们每个父母、父老、老师都要努力营造最好的受教诲环境,让我们的孩子在里面熏陶。比如说德育事情,国家就有哀求德育十二配套,要有名人的挂像、教诲方针、国旗这些,这个都很主要。像我们的餐厅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用国画画出来挂在墙壁上,每天孩子看到这些都会受教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房室清”,这个“清”是清洁的意思,房和室都是指房间,房间里面一定要很清洁,不能墙壁很脏,地板也很脏,这都不利于学习,我们所谓的“诚于中,形于外”。“墙壁净”,墙壁要很干净,不可以乱涂乱画,墙壁上面可以挂圣贤的画像,可以挂经典的句子,可以画幽美的国画,这样的支配都很好。我们往后要把我们的教室支配得美美的,把我们的家庭支配得美美的。
大家想一想现在很多挂历都是喷鼻香车美女的图画,把这种挂历都挂满墙,贴得满墙;再换一个环境,都是祖国传统的山水国画、荷花、虫鸟,非常幽美。在这两种环境里面读《弟子规》效果不一样啊!
孩子们读《弟子规》:“弟子规”转头一看,这个姨妈真俊秀,“贤人训”那个也不错,心就乱了。“弟子规,贤人训。”一看山净水秀,这样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都不一样。
以是,孟母之以是要三迁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的心还没有定,工夫还不是很深,还不能转境界的时候,就随意马虎被境界转。表面的环境对我们就很有影响,以是内外要合营。因此,就哀求我们把环境做得美美的,很符合经典的哀求就很好。
“几案洁,笔砚正”,几和案,“几”是矮一点的桌子,“案”是高一点的桌子,桌子要整洁。“笔砚正”,笔和砚要摆得很工致,不能摆歪了。这一点学《弟子规》一段韶光往后我们会体会到,看到屋子里很脏,看到桌面很乱,心里很难过,一定要把它整理好。像昨天星期天算夜家都整理内务,末学前几天很忙,生活几天往后,房间里衣服很乱,内务都不好。赶紧就重新把房间整理一遍,衣服要叠工致,床铺也整理好,一个星期有半天整理内务很主要,这便是《弟子规》力行加学文。办公室桌面的哀求是“几案洁”,对宿舍哀求有一个《宿舍守则》,床铺、被子叠成豆腐块,很工致。桌面上顶多放一两样东西,最好什么都不放,我们要把这些东西放抽屉里,拉开抽屉也摆得井井有条,高的、矮的有条不紊,解释这个人心很定,心里很有序,这是“几案洁”。
我们学了《弟子规》往后看人怎么看呢?先看他表面的环境。走进这户人家,盆景都照顾得这么好,彷佛植物都在笑,这户人家有德行。假使一进到他家,花草树木都奄奄一息,我看这对夫妇估计常常吵架。“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便是我们依赖生活的外围环境,“正报”便是我们的心境、内心,生活外围的环境随着我们的内心来改变。我们学了《弟子规》往后,把地板擦得越来越干净,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干净,解释我们心境提升了,一定是越学越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有履历的老总去看一个员工,先看他的办公室桌面是不是堆满东西,凌乱无章,如果是,那这个人一定心很乱。可以看他的抽屉、柜子,如果是井井有条,这个员工估计往后再稽核一段韶光要提拔他。以是《弟子规》越学人生越常会遇见朱紫,不知不觉当中人生就往好的方面发展,好的条件、缘分就接上了。
“几案洁,笔砚正”,笔和砚要摆得很正。这一句是见告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都要不雅观照好,爱护好,整理好,这才是做人的形象。学《弟子规》从叠衣服,叠袜子,整理房间开始,便是房室、墙壁、几案还有这些物品、笔砚做得很好。只要存心这些都能做得很好,小处可以见大。《弟子规》当中对学习环境的哀求就这十二个字,但是内容很广,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本日穿衣服出来,人家一眼看过去也能看出几分来。
以是,学了《弟子规》往后能够知人,看人。怎么看呢?利用这个机会也跟大家先容一下。《论语•学而第一》的末了一章讲:“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见告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演习我们的仁爱之心,学会知人、看人。《为政第二》里面有一句教我们怎么看人,叫“视其以是,不雅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怎么看人呢?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步“视”先看表面。这个人走过来,现在的状况怎么样,精神面貌,衣着打扮,房室、墙壁、几案、笔砚正不正,能看出本日这个人的状况,现在干事的情形怎么样。这是第一个方面,一眼能够看得几分。我们看学生也是,本日一看这个孩子面色发青,肯定早上没吃早餐,早餐韶光又到电子游戏厅去了,估计是这样的。先把他叫过来,说:“本日妈妈又没给你煮早餐吗?煮什么了?”“两块钱。”“钱呢?”“买东西了,早餐又没吃是不是?”“老师你怎么知道?”“写在脸上了。过来(拉开抽屉)这两块饼干拿去吃,往后不能这样啊。”这样孩子心里很温暖,老师还很会看相,一看就知道我没吃早餐,还给饼干吃。你看这个老师很有聪慧,这个一眼就能看出来,存心就能看出来。
第二步“不雅观”,“不雅观”比“视”深入一层。“不雅观其所由”,这个“由”便是根据。便是他现在的这个状况是由于以前发展的经历才导致现在这个状况。以是我们要看他的简历,查他以前干事的状况,什么时候被表彰过,什么时候被批评过,发展的过程怎么样。前面是前因,现在是后果,看以前干事,以前的经历。这个人《弟子规》学了五年,而且很存心学,以是现在才这么有德行。我们去查以前的,“由”是根据、情由、依据,这是往深里面去了,程度又深了。一贯从以前到现在,父母是什么样的,有没有随着一个好老师学习,这样能够理解全面这个人的状况。假使说父母状况理解了,也没跟一个老师学过,现在是重新学,我们就知道他是初学,就懂得怎么教他了。如果他从小家学渊博,父母亲饱读诗书,而且他跟过某某国学老师学过,这个人有根本了,我们教他的时候就要提升一点,这是看人。看同学也是这样的,父母亲是做生意的,跟父母亲是老师以及政府事情职员都不一样,发展的经历不一样,这是又深一步了。
第三步最主要是“察”。这个“察”便是细致入微了,这个是要点。“察”便是很深入地去理解。“察”什么?“察其所安”。“安”是什么意思?便是贰心意、目标在哪里,也便是平常讲的安什么心,也便是存心,他是什么存心。
我们举一个例子,一个女孩子踩了其余一个女孩子的脚,被踩的女孩子来告状,“老师我欠妥心踩到她的脚,她特地踩回去。老师,我不是故意的,老师说了,‘无心非,名为错’,她‘有心非,名为恶’。”老师怎么办,要不要立时把这个人叫过来?“人家无心,你怎么有心,你是恶,批评,道歉。”这样太大略了弗成。要“视、不雅观、察”,我们一定要理解全面再处理。先问这个告状的孩子,先让她“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先别问那个被踩到的同学。“你为什么欠妥心踩到她?”“我走路太快了。”你走的时候想什么?”“我就想走过去。”“是啊!
老师讲过,要安住当下,走路是走路,要看地下,你看欠妥心踩到人家脚都不好。往后走路要怎么走?”“步从容,立端正。”“对了,走猫步,再走一遍给我看。”她就开始学,先让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然后再问另一个孩子:“你为什么踩回她的脚?”不外乎两种情形,一种是自私自利、很小气、有痛恨心。“她踩到你的脚痛不痛啊?”“很痛的。”“很痛为什么你还踩她的脚?”“由于我不甘心,我要踩回来。”这个状况我们就会理解,她安的存心是什么?不甘、怨恨心。这个时候,我们就懂得怎么教她了,给她摆事实,讲道理,相互道歉就处理好了。
另一种情形,有一个女孩子,老师就问她,“你怎么踩到回她的脚?”她年纪也不大,七八岁的样子。她说:“老师,我妈妈说过,做人有因必有果。本日她踩到我的脚很痛,有这个因,往后的结果是我一定会欠妥心踩到她一次更痛。我为了让她往后不要被我踩一次,我轻轻地踩回来就两清了。”你看,她这个是什么存心?孝心,妈妈讲的她奉行,还知道因果。仁爱之心,为了让她不要像我这么痛,我轻轻地踩回来。那老师就问另一个同学:“你是不是不痛?”“是,她踩的我不痛。”“不痛你还告状?”人家的存心是很好的,这个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不同的状况要不同的处理,不要大略地就骂,一个圣贤人可能就这么被骂没了。
以是,通过“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能看出一个人的现在的状况,“人焉瘦哉,人焉瘦哉”的意思便是人怎么能够隐蔽起来呢?隐蔽不起来,叫“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典故【封轨的故事】
北朝有个人名叫封轨,学识渊博,通达各种经、史文籍。他性情坦诚率直,风致高尚,自己的书房、寝室都整顿得非常洁整。有人对封轨说:"有知识的人纵然不打扮和润色,才学自然也得到众人的讴歌和认可。您是个有学识的贤士,为什么偏偏要这样做呢?"封轨听了往后,哈哈大笑说:"高尚的人让自己的衣服帽子干净洁整,行为持重,是礼节所须要的。为什么非要把那些蓬葆垢面的人称作是高尚的君子呢?"质问他的那个人听了之后,顿时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