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绍俊(著名文学评论家)

《暗涌》

二湘暗涌丨全球化时代的寻根浮萍 休闲娱乐

二湘/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年9月

环球化时期的寻根浮萍

——读二湘《暗涌》

文 丨 林滨

1 环球化时期空间的洞开与生命样态的形塑

《暗涌》主人公贵林的人生轨迹,是在当今环球化之河中展开的。
环球化是我们这个时期的特色,当代天下从机器联络到有机联络,由此,“天下是平的”,空间具有了真正的洞开性,远方的风景也从过往的遥不可及,变成可以亲历的面前。
从《暗涌》小说的目录,我们便可以清晰看到主人公贵林人生空间场域的变革,从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到第二卷的“硅谷墓园”,再到第三卷的“上海繁花流影”,到第四卷的“深圳病人”,末了到第五卷的“埃塞俄比亚的马蹄莲“,人生的足迹显然可见,超过了几大洲,不同国度的空间差异性与文化的多元性,使其人生的舞台场域一直地变革。
在环球化的时期,空间的主要性日益凸显,韶光被快捷的交通与信息技能压缩,远方空间的异质性便成为吸引脚步抵达的关键成分。
如社会学家鲍曼所言:“在当代性瞩目下,韶光性已经让位于空间的主要性。

在《暗涌》中,阿富汗这一国度的特色是关于战役的,日常生活的形态描述,包括衣食住行基本是皆是由战役形塑的。
去世亡成为这幅图景的一个吞噬生命的黑洞,它把人生无常的原形残酷地呈现出来,或许生活在战役血雨腥风中的心灵,更须要宁静之感抚慰紧绷的神经,那白梨花大概便是超越红色薄暮的一个隐喻,也是苦难深重的地皮和公民对未来安宁岁月的期许。
第一卷的末了一段笔墨便让我们有所领悟:“风从辽远的地方吹过来,喀布尔的高山依然静默不言,韶光彷佛也容身不前,而所有在这个奇特的地皮上发生的存亡活去世、恩恩怨怨也随着清风坠入了韶光的深渊。

第二卷“硅谷墓园”,贵林回到美国,他从阿富汗看得见的战役炮火中逃离,实在一转身又陷进成本的相互厮杀之中,这是没有硝烟的另一种沙场。
美国作为当代成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老大,硅谷又是其成本、科技与人才汇聚的中央,其名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成本与技能结合的象征,但没有想到在卷标题中却与墓园相连。
虽然,在小说中作者是将此与贵林女儿意外的去世亡相连,但是跳出个体生命的不幸境遇,给我的觉得彷佛却是当代社会一个关于成本与人的关系的更大隐喻。
成本的厮杀导致贵林的人生在公司上市、相互竞争与事情压力中疲于奔命,一方面对财富的追逐,帮助多少人实现了美国梦;但又另一方面,又使多少人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人生代价。

贵林女儿月月的短命,虽属意外,但追其缘故原由,我们难道没有看出背后有着压榨了人的韶光和精力的成本黑手的作祟?显然,成本的力量宰制着事情与生活。
在第二卷的末了一页,作者写了贵林与硅谷的告别:“硅谷,这个他有生以来待得最长的地方,他未来的道路上,还会和它相逢吗?他在云端俯视这个城市,城市的上空漂浮着一层轻雾,全体城市便如海市蜃楼一样平常,缥缈不定。
他想,这个城市也是一个魔术师,和月光一样的魔术师,很多的人在这里从无到有,很多的梦想在这里着花结果。
然而,也有很多的人在这里去世去,逐步地或者很快地去世去,然后历久地长眠在那些安静的墓园里。

这里,魔术师的比喻,让我很随意马虎想到马克思对成本魔力的描述。
环球化时期成本逻辑的宰制已经从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场域扩展到事情生活的场域,追逐永不知足的财富,个体处于韶光与精力的极度耗竭中,这是人的生命的异化,也或许是个体生命真正的自我去世亡的开始。

2 流动的当代性和流落的“异域人”

“异域人”这一观点是社会学家鲍曼在《当代性与抵牾性》一书中提出的,紧张是指在当代性的流动中,对其所居之地具有精神疏离感和身份难以确认的人。
我想《暗涌》中的贵林便可以归为”异域人“这一群体。
他们拥有共同的基本特色:一是他者的身份。
异域人一方面享受着环球化时期的恩情,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与国度流动,获取资源与机会,看天下的广阔,体验不同的文化,但另一方面,他们毕竟不是原居民,身份难以认同和自我确认的模糊性性,极易导致心灵造成无家可归的”流落“状态。
二是共存的焦虑。
作为外来的异域人,如何融于当地人的群体与生活,这是生存的焦虑,不想被排斥但又不想被完备同化,这种渴望融入又想保留自身的异质性,内心的焦虑感时时油然而生。
三是普遍的无根性。
“异域人”的实质“便是无家性,由于它路途的每一个地方都不是家。
”一直的空间场域变动,始终无法心安的灵魂,使得贵林就像是漂浮在环球化之河上的无根浮萍。

“异域人”的痛楚,会在身心两个方面详细呈现出来。
人们形容当代人独自吞咽生活的痛楚,常用一句话形容,“当代人的崩溃,都是悄无声息的。
” 微笑背后的烦闷,比比皆是。
朱自清师长西席曾说:“情郁于中必将发之外”,压抑的感情和痛楚如果得不到有效地发泄和开释,必将转化为对自己身体的直接攻击,《暗涌》中第四卷的标题“深圳病人”,在我看来,“病人”也或许是一个大的隐喻,意指当代人普遍生存的隐忧与身心疾病

在《暗涌》一书中,这种身体的攻击部位是贵林的心脏,书中多次描述了贵林心脏剧痛的情景:“他刚站起来,就又一次剧烈地感到心跳,彷佛那疼痛钻到心肝里,他额头上的汗大滴地流了下来,溘然呼吸都变得困难,他以为自己立时就要去世了过去,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恐怖潮水一样平常向他涌来。
” 可是,令人诡异的是医院的心电图,却显示他的心功能正常,年夜夫据此建议他去看生理科,认为是恐怖症引发的心脏不舒畅,至此,那些长期承载的压力对身心的负面影响,才逐步地从冰山之下浮出水面,“很多时候压力是一点点堆积,而他像是在温水里煮田鸡,逐步地收受接管着一个又一个压力,直到压力变成身体的一部分。
直到身体里的压力撑出了他的承受力,开始火山喷发似的一阵阵喷发。

身体的疾病只是“异域人”身心痛苦的直接表征,可以被感知与看得见。
但“异域人”内心的纠结却是在影象的纠缠中,无数次地唤醒蛰伏在流落者心灵深处的思乡与归乡情怀。
影象在哲学家柏格森看来,是最能表示生命绵延的一种心灵流动。
异域人的脚步在不同的空间行走,但生命却在韶光中流逝,而生命的实质是绵延的运动,影象将过往保存起来,“它积蓄的是源自过去的所有的力量”,‘唯有影象才能让你真实地体验到自我究竟是什么。

在《暗涌》中,贵林对过往的影象,或是通过当下的瞬间,显意识想起与此干系联的片段和遐想;或是通过梦境在无意识的状态中,不断被唤醒在显意识状态下被压抑的心流。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那在梦境中不断呈现的主题,每每是生命中创伤之所在,也或是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最深情感。

据此,我们在书中不难创造贵林影象的主题之一便是关于去世亡的,\"大众钟贵林最早的影象是关于去世亡的。
他记得那么多细节,灰色的云雾迷蒙一片,似有似无,雨水从乌黑的屋檐角滴落在青石板上,灵堂里一批又一批跪下去又站起,来的白色人影,泥泞的山路上,破碎的花瓣嵌进了黑泥地里,成了暗黄的一片。
“他的父亲的去世亡,是贵林童年纪月中生命遭遇的重大创伤,虽然年幼懵懂,但生命直觉的印记还是以梦中影象,不断被呈现。
而他中年时由于自已的无意过失落,导致其女儿月月的意外短命,却是他生命中不堪直视的梦魇,也是他生命中不能触碰的伤口,但回顾却一次次重新撕裂伤口,让它在心底里永久难以愈合。
还有书中其他人的去世亡,如桃姐、华勇等等,都让他深感生命的恐怖与无奈。

影象的主题之二便是关于母亲和故乡的。
童年时被母亲送给养父母,为何母亲要把他送走?母亲后来去了哪儿,成为一贯纠缠贵林的生命追问。
孩子与母体的第一次分离那是生命来到天下之始自然要发生的,但被送养却是人为隔绝孩子与母亲的亲密关系,那种被最亲抛弃的伤痛也是刻骨铭心的,夜晚睡觉时常常被梦带回童年与故乡,醒来却是悲从梦来,涕然泪下,思念惘然。
“那些影象中的细枝末节,那些如茶泡一样平常丰盈透明的影象,那些如茶梗一样清苦绵长的影象,他都留在了心底。

韶光如流水,悠悠不复返。
唯有影象是留住生命过往的办法。
它既打捞起过往岁月中生命最深的印记,又在不断确认和创造自我的来路,更是在痛楚和怀念中,不断唤醒“异域人”的思乡愁苦,用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异域人踏上怀乡的路。

3 思家的漫游与怀乡的渴望

在《暗涌》中,贵林的“思乡”情怀也是小说表达的主题之一,对故乡的思念是任何一个时期游子的共同情愫,是人类千百年拥有的朴素情绪,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环球化时期的“思乡”特质,当代化是从村落庄到城市化的过程,当代性的流动性与空间的洞开性,使得“异域人”成为个体生命的普遍境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宿命,是身处环球化时期多数人无可躲避的选择而已。

与“思乡的漫游”相联系的,便是“怀乡的渴望”了。
“相对思家言,怀乡具有一种历史性的导向,是真知的存在。
环球化时期,个体的生存是被抛入流动的当代性中,如海德格尔所言是“被抛入的设计”,流落的异域人正是在不断地行走过程中,须要“随时随地给生活授予意义,给行走授予目的。
” 故乡既是流落的出发点,也是怀乡的归宿点,但从出发到归宿的漫长的进程,便是异域人的生命展开和建构意义的过程。
离开是一种宿命,而“返乡是墨客的天职”。
去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前者是当代社会之前的人们的基本处境,而后者却是环球化时期个体的普遍命运,《暗涌》中贵林的人生,也在远方与故乡之间一直地奔波与探求生存的意义。

4 孤独的心灵与爱情的拯救

孤独从来不是当代人的专属,作为个体生命的本真性存在,自古有之。
只是孤独的存在形态,在环球化时期,呈现出从韶光向度到空间向度的凸显,蜕变为一种新型孤独——群体性孤独。

当天下历史进入环球化时期之后,天下恍如地球村落,天涯若比邻,借助快捷的交通工具,我们乃至可以做到上午在喷鼻香港喝早茶,傍晚在伦敦喂鸽子,曾经相隔的万水千山不再是人们见面的樊篱,但历史发展却又呈现出孤独在空间样态的吊诡:物理空间的阻隔消逝,心灵的阻隔却在建立,此消彼长导致我们纵然在一起,但依旧孤独。
这种孤独不再是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的形单影只,也不是茕茕孤独、孤苦伶仃的无助寂寞,而是表现为深处人群之中游离的眼神,热闹中的溘然沉默和狂欢后的落寞,是一种“在一起”的孤独。
“孤独者并不生活在万里之外的孤岛上,孤独者生活在我们的中间。

“异域人”的孤独,在一定意义是多种的,既有与故乡的人与物的物理空间的阻隔,也有身处异国他乡的无根孤独,还有当代人普遍具有的“群体性孤独”。
而对付贵林来说,则是孤独愈甚,不同国度的辗转奔波,去世去女儿的痛楚和婚姻的解体,“他的心是游离的,找不到岸可以靠。
”身体的本能与对爱的探求,成为他摆脱孤独的路径。

光彩一个名叫阿芳的女性走进了他的生活,她对他的爱朴拙而原谅,可他却纠缠在她的性事情者的身份中摇摆不定。
他们走到一起,又分开,再相遇,这样的兜兜转转,一贯到埃塞俄比亚,他才读懂了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抛开了过往的不雅观念狭隘,向阿芳求婚,两人终于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他们便双双地跪了下来,月光那么纯净,那么温顺,那么恬淡如水。
他们跪在那如水如梦的月光中,心里也有了光,月光一样优柔的光,那样的光,是和光阴一样沉静,一样长情,一样温存。
他以为,那样的光,是会一贯在他们心里流淌,直到他们不再觉得到韶光的流逝。
” 爱是孤独心灵的拯救,是理解、尊重、关心与给予,幸福的爱情要素都具有,一时之间,彷佛让我们看到了二人未来幸福生活的样子容貌。

5 出乎猜想的结局与悄无声息的比拟

但是出乎猜想,作者却用清晨阿芳被强奸,让幸福戛然而止;而一个月后阿芳的有身,又让人生选择的两难凸显:这个小生命会是谁的孩子?要不要留住这个小生命?不丢脸出,这一结局实乃作者故意为之,其用意是设置一个困境,末了的选择让读者去想象其多种可能性。
“我在这个结局里设置了一个困境,末了的选择是对文中主人公的磨练,更是对读者的考问。
实在生活本来便是不愿定的,或许根本没有结局,或许不至一个结局。
这个故事结局的不愿定之处在于结局完备在你的心中,在你的手中。

在我看来,作者设置这样结局,其意在对以往童话中“王子与公主从此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尾老套程式化的冲破,由于当代性的流动性,早已把以往固有的统统都消逝得烟飞灰灭,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
闪婚与闪离也然成为当代婚姻中并不少见的征象,连来日诰日与意外哪个先来都不敢确定,爱情也一定打上当代性的烙印,隐忧与焦虑无处不在。
书中贵林与阿芳昨夜的幸福,瞬间就在本日清晨的噩梦中坠落,这正是快速变革与高风险社会的特质与后果。
此外,当代社会也是众声鼓噪的围不雅观社会,让读者自己去设想多种结局,也表示了现时期的开放性、可能性与主体性。

值得把稳的是,在《暗涌》结尾中,我以为还有个作者悄悄存心用意的地方,即在描述贵林再次面对人生困境之时,作者这次的描述显然与贵林面对女儿月月意外去世亡时,大有不同。
那时的贵林,在面对女儿月月意外去世亡时是慌乱无措和后悔莫及,全体状态是在痛楚中无法呼吸、无法思考,,他精神的巨大痛楚,真的仿佛掉入人间的地狱,但自身却无力走出,只能将拯救的力量寄托在上帝身上。

而这次,同样是困境,他也依然不愿定该怎么办,但却有了把答案交给韶光的沉着心态。
“那天晚上,他轻轻地拥着阿芳坐在迷离若梦、如水如诉的月光里。
月光浸洇着这片广袤无比又苦难深重的非洲大地。
他以为本日的玉轮格外地丰盈,格外地圆润,那淡淡的黄轻轻流淌,像是在诉说着一个不老的传说。
他决定不再去想那个是否该来到这个尘世的孩子。
他知道天上的玉轮会见告他们怎么做,埃塞俄比亚皎洁崇高的马蹄莲会见告他们怎么做。
他们坐在静寂的玉轮之下,坐在空荡的天地之间,坐在浩渺的宇宙的一粒微尘之上,谛听着来自光阴深处的暗流向他们一点点涌来。
” 从这段描述中,不丢脸出,此时的心态中已然有了一些定力,这种优柔而倔强的力量依稀可见。
他与阿芳的相拥,不再是彼时与妻子在痛楚中因怨恨与无悔中黯然分开,而寓意二人可以一起去面对,爱是点亮前方的光亮,用爱支撑,可以让人不惧未来。
并且,他们把统统则交给了韶光,而非彼时的请托上帝。

作者这种悄无声息的存心比拟,大概意在表明韶光的流逝并非没故意义,“人生的旅程便是这样,用大量的韶光迷茫,在几个瞬间发展。
” 人生也如深水静流,常常在回望与比拟中,才会蓦然创造经历与积淀的成长力量。

6 挥之不去的宿命感与时期症候

从更深层来看,贵林的人生境遇与心态变革,背后折射的却是作者本人看待人生的代价不雅观。
由于,“天下的样子容貌,取决于你看天下的眼力。

通览《暗流》,书的开篇题记实际上已然奠定了本书人生不雅观的基调,“韶光是离弦的箭,是无限的空,是不断的开始与不断的结束。
” 人生在韶光中沉浮,生与去世,出场与谢幕,统统如过眼烟云,万般皆空,轮循环回。
“措辞是存在的家园”,笔墨背后是人的内心天下,掩卷而思,作品基调中挥之不去的宿命感迎面而来。

不仅如此,这种宿命感在《暗涌》最眇小的细节即人名上也存心呈现。
作者坦言:“《红楼梦》一贯是我非常喜好的经典之作,每个人的名字都有含义。
在《狂流》里,很多人的名字都有深意,《暗涌》也是如此。
男主人公名字“贵林”是“归零”的谐音,而贵林生命中的女人的名字也各有深意和表征。
”这种以小阐微和一以贯之的存心布局,读者还是不难感知到的,溘然想到海德格尔的“人被抛入天下”,但人“又在不断方案”。

当然,这种宿命感在《暗涌》小说中的境遇中更没有缺场,让我最感宿命感的便是月月意外短命和阿芳被强奸的境遇设置中。
贵林女儿月月的意外短命,是贵林将女儿留在了酷热的夏天曝晒的车内,把车门锁紧,没有留下一线活气之缝;而阿芳被霸道,则是由于贵林将阿芳一个人留在家中,这次是他忘了锁门,给强奸犯留下了可趁机之机。
古希腊哲人说过:“人不能两次趟进同一条河流”,名贵林偏偏两次都栽倒在门上,第一次本该留缝却锁紧车门,第二次本该关紧房门却偏偏留缝,锁紧与留缝之间的不当错置,让宿命在悲催感中隐然可见。

所谓“宿命论”,便是统统都是命中注定,无可改变,只能屈服,“乐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在日常的语境,命运,便是那种你纵然清清楚楚认识到了也还是改变不了的铁的法则。
”而从意义系统来看,宿命论实质上乃是个体对人生困境的一种阐明性系统,是世上芸芸众生在面对恶运与困境时最普遍接管的不雅观点。

在当今这个变动不居的风险社会,个体的焦虑、烦忧与无奈,是与当代性相伴随的时期症候。
“在社会性的华美外表里头是孤独者的恐怖与空虚的灵魂。
”特殊是当个体以“异域人”的身份,漂浮在环球化之河时,他一个人须要面对全体天下给予他的寻衅与压力时,内心的无力感更是凸显,正如弗洛姆在《躲避自由》中指出:“原始关系”给予人们安全感与归属感,一旦人们从整体中分开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也就意味着他必须孑然孤立地搪塞一个未知的新天下。

不仅如此,虚无主义和丧文化也开始盛行,这是时期的症候,也是个体生命精神焦虑与代价困惑的真实反响。
“《暗涌》讲述韶光的流逝,讲述我们当下的这个时期,讲述我们精神的焦虑,也讲述我们内心不断的迷失落和不断的找寻。

7 救赎之道与文学的代价

不断探求的过程,不仅是直面现实的苦痛,更是指向未来的救赎之道探索。
“我想做的都是透过这些表象的东西探索民气和人性,追问生命的真谛和苦难的意义。
除了对命运、对自然和对神灵的敬畏,还有什么?” 坦率地说,面对我们这个时期的症候,没有人能够找到确定的精确答案,只能自觉地反思与探索。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荷兰学者穆尔的《命运的驯化》一书,提出了“驯化命运”的观点,哲学家加缪用著名的《西西弗斯神话》,对命运一定性服从与抗争的主体性给予了经典性阐释。

《暗涌》的作者,实际上已经敏锐地捕捉到环球化时期个体生存的境遇与焦虑,也契合了这个时期文学悄然从伟大事宜转为个体命运的叙事转向,更反响了“70后”作家的抒怀性与追求性,既有对个体生命故事与命运的自觉关注,也有对环球化时期人的存在意义的不断探求。
虽然,书中有挥之不去的宿命感,但这种宿命感并非仅是认命,而更多的是对宇宙与自然法则的敬畏;虽然有虚无的气息存在,但更多的是个体生命叹死活自然法则的沉着,只不过她对付命运一定性服从与主体性抗争,只是表现在学会与命运和解,让心灵从容武断,用爱照亮人生。
虽然不如哲学家洞悉深刻,但依然存有哲思的灵性,由于让我有点惊异的是,她对待命运的这些不雅观点,居然在不经意间触摸或捕捉到了后当代哲学以福柯为代表的,意图在重返古希腊斯多亚学派中建构生命美学的救赎之道。

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在其著作《沉思录》中则明确提出了哲学的理性之光的救赎之道:这是由于理性才是内心的神明,虽然我们不可以改变命运,但可以通过哲学的理性,洞察命运中的一定性,在敬畏宇宙与自然法则的根本上,顺势而为,让内心明智而沉着,从而温和而武断地走完自己的生平,“要像一块岬角的岩石,听凭那海浪不断冲击;但是本身耸立不动,四周彭湃的浪涛不久就消沉下去了。
‘没有一桩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年夜胆承当而变成为幸事”。

哲学的理性是照亮人生前行的光,它让我们的头脑睿智起来,但人生仅有理性的深度还是不足的,心灵还用爱来温暖的。
奥勒留在《沉思录》中也看到了理性的局限,理性貌似很强大,但也很薄弱,因此,要守住内心的家园,还须要建构强大的“内心的堡垒”。

由上,不丢脸出奥勒留的“海浪”与二湘的“暗涌”比喻极为相似,对命运的一定性的接管、对心灵宁静从容的强调,还有友善与爱的追求等不雅观点也很靠近。
而二者最大的差异,则是一个从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人物塑造的办法,另一个则是通过哲学理性的思辨办法;一个用爱温暖人生,另一个则强调用理性之光,虽然差异存有和办法不同,但末了却有点殊途同归,都指向了心灵的沉着。

这便是文学与哲学的关系,虽然哲学是时期精神的表示,但文学则是时期精神的敏感器,二者缺一不可,须要珠联璧合,交相照映。
从这个意义上,我想《暗涌》的确是反响了环球化时期个体生存发展的人生境遇与时期的症候,表示了文学的代价与担当。
韶光流逝,但非统统皆空,惟有真正的思想与著作可以超越有限的生命与时空。

(本文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