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 晚间22:30
《中国影像方志·微山》
微山湖中的“秘密交通线”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悄悄静……”
这是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插曲,也是一段真实历史岁月的见证。抗日战役期间,生动在微山岛一带的铁道游击队曾经让驻扎在这里的日军不得安宁。事实上在当时,除铁道游击队以外,微山湖区还生动着浩瀚抗日武装,微湖大队便是个中的一支。
1941年,抗日战役正处最为艰巨的相持阶段。在微山,日伪军持续对微山湖区进行“大扫荡”,致使党的组织一度遭到严重毁坏。时任八路军第五师教导四旅独立团参谋长的张新华受湖西地委叮嘱消磨,前往微山湖区组织成立微山湖游击队。
据张新华之子张斌讲述,“ 微湖大队一开始十来个人,逐渐逐渐增加,到了1942年8月份,微湖大队才正式在湖西高楼重新整编。”
从1941年 1月至1944年冬的三年多韶光里,微湖大队与当时生动在微山湖区的多支抗日武装一道,以微山湖为依托,同日伪顽军展开机动灵巧的游击战,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在艰巨的反扫荡和反顽斗争中,不断旋转着被动局势。
这一期间,微湖大队承担的另一项艰巨的事情任务,是在微山湖区开辟一条通往延安的水上交通线。张斌先容说,“当时华东部分往延安的路线过不去,必须要走微山湖,给我父亲一个紧张任务,搞一个秘密的交通线。”
抗战期间,微湖大队守护着这条华东通往陕北的唯一水上交通线,安全护送了千余名来回苏北、鲁南、延安的我党中高等干部,实行任务百余次,从未出过差错。
在陈光、罗荣桓、肖华、黎玉等联名写给微湖大队的信中,有着这样的笔墨:“……你们像一把尖刀插在仇敌心脏,用你们的年夜胆和聪慧,在星罗棋布的据点中,蹚出一条通往延安的坦途,担保了南北交通的畅通。”
为了抗日和革命,张斌的堂兄和其他几位亲人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微山义士陵园的一座座墓碑下,埋藏着微隐士不屈的灵魂。
苦难的岁月已经随历史的车轮远去,英雄的故事却永久留在了这片水域。人们纪念那些不屈的灵魂,正是他们的浴血抗争,赢得了本日的和平与安定;人们重温那些赤色的影象,在于早年辈的革命空想中,找到本日提高的方向。
微山湖鲜大鲤鱼
鲤鱼,是微山湖上最著名的湖鲜特产。
“烟水昭阳万顷漩,喷鼻香城模糊住琴仙;我来闲访红鱼事,偏有邻家认酒钱。”明末诗文家阎尔梅在诗中所提到的“红鱼”,便是微山湖鲤鱼。
历史上,微山湖在形成的过程中,终极与黄河彻底隔绝。唯有通过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相联,而位于运河上的一级级闸坝则阻碍了湖中生物与外界的交融,因此造就了微山湖独特的生态系统,孕育了微山湖独特的物产。“微山湖四鼻鲤鱼”“微山湖乌鳢”“微山湖甲鱼”等先后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微山县渔政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 张保彦先容说,“微山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它的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像小鱼、小虾、螺蛳,还有水生昆虫,在这种环境下,有比较丰富的饵料资源,成长出的鲤鱼品质也很好。”
湖鲜,是微隐士一日三餐的生活日常,也是微山与外界沟通的独特名片。
湖是大地的眼睛,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微山湖,正是这样一处俏丽而生动的所在。微山,这个因湖而生的县,因湖的存在而多姿多彩。
她地处湖野之地,但从不封闭;
她历经地理迁变,但从未沉寂;
从世代农耕过渡到以河湖为家,微隐士从善如流、随遇而安;从旧时困难谋生的船帮,到本日富余的俏丽渔村落,微隐士勇于开拓、乐于发展。
时期在变,生活在变,微隐士提高的方向,从未改变。
中国影像方志
《微山篇》
播出韶光:11月3日 22:30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田楚韵 胡悦 程乾(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