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人,吃的是五谷杂粮,就逃不开一个“情”字。亲者如父母兄弟,友者同学死党,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去信任去爱护的。所以当感情出现在认知事的途中时,我们的思绪便会很纷乱,脑子里一片兵荒马乱。心的天平总是左右摆,眼也看不分明。
出于天性我们总会偏袒一点和我们有深厚感情的人,然而也不尽然。抗日争时期,一户耕读传家的人家,母亲早年守寡,是村里的小学教师。兄弟两,都知书识礼,只落得一表人才。成年后,哥哥加人了共产党,最后埋骨于青。而弟弟因为留过学,精通日文,竟成了日本人的“翻译”。日寇扫荡村庄的夕,那弟弟深夜返家,要接母亲去享福。做母亲的什么都知道了,但她不露声,只是做了儿子最爱吃的菜。席间母亲言语温柔,神情欢偷地夸儿子有出息。儿子喝下最后一口酒,母亲的泪落进了酒里,那酒里她放了砒霜。然后她收尸体,去村口敲响警钟。在这儿,理智战胜了情感,母子深情没有左右她的认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人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有些事必须这样做,哪怕心里血,痛得点点滴滴。
同样一则关于父母与子女亲情的故事里情感却恰恰战胜了理智。某大学理系的讲师,精通工程力学。有一次他讲到如果从楼上掉下东西来,千万不去接,因为由于重力加速度,承接者耐受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甚至是致命这时,他听到一声惊呼,他六岁的儿子正站在三楼的栏杆上,摇摇欲坠。儿失足开始下落,他一个箭步赶上去将儿子稳稳接住,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大压力下,他双腿着地成为粉碎性骨折。后来学生去探望他,问他为何明受伤,还要去接,他说:“在爱里,没有力学。
同样是挚深挚爱,一个因为良知因为爱国忘了亲情,一个却因为亲情而忘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我想情感亲疏对认知是有影响的,因为有心有爱就偏袒爱护,然而情感究竟让我们看得更分明还是蒙住我们的眼睛?我无法定论。
也许是更分明吧,坚忍的母亲。
也许是冲动糊涂吧,勇敢的父亲。
也许,也许,这架天平它平不了。
篇二:人类=理智与情感并存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进入寻常百姓家。其高度智能化作为一种未来趋势,计算机思考能力趋向人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但正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的想法,他并不担心这一点的发生,而是担忧人类的思考趋于计算机,抛弃了自身的情感。
由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计算机的高度智能化时目前人类研究的方向,实现这一目标之后,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会发现:用最少的时间解决工作之外的一切,那样变回获得更大的成功。正是在这个过程的进化中,人类将自己渐渐与计算机同化,成为只遵守机械制定的规则的另一机械。他们在感情上的交流越来越少,最显著的特征是文学作品将被人类抛弃在一旁——因为他们无暇,也根本不懂得如何用自身的感情来思考。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是进化,因为人类实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智能化时代,人类自身的计算思考能力也大大提升。从未来的角度来看,这是退化,因为这个世界人类已经消失,只有身披人类衣物的机器。情感作为人类的象征,对人类的存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失去了情感的人类仅仅拥有高度的“智力”,却失去了“智慧”,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他们不再一起讨论问题。一起结伴出游,而是分散在全世界的各处,处在自己的那片区域为世界这个计算机中枢做着自己的计算、第三产业的作用渐渐减弱,人类的社会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为了适应发展的速度,人类在做自己的进化,但无论何时,连情感都被弃之一旁,那相当于回到了原点,人类也不再是人类。
倘若现在让一台用于全人类智力之上的计算机系统来运转整个社会,那会如何?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将被数值化,计算机给出的判定绝对客观,无论是在工程建设、工作适应度判定、犯罪心理判定、甚至是配偶适应度判定上都能实现最大的准确度。它的存在无异于让人类社会进入了最繁荣的时代。但同时,人类的进化趋向于“生活便捷”,无论在行为上,思想上,心理上都是如此。于是乎,人们自然地省去了费时费力费脑的情感活动,一切需要人类感情介入的工作全部消失。这样一来,看似坚不可摧的系统就变得十分脆弱。最简单的例子,假如出现极低概率的无法被系统制裁的人,一般人不会对他的行为做出任何情感上的主观判定。大多数人可能只是在一旁看着他悄悄改变掉这个社会,直到他摧毁系统。若现在的社会稳定曲线是不断上下但稳定在某一区域内的折线,那么出现这个人之后,由系统运行的社会稳定曲线便由一条水平的直线突然跌入最底部且无法复原。
缺少了人类情感的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无论计算机的发展如何,也终究不能替代有情感的人类。若人类仍想继续发展,那么我们就要理智与情感并存,决不能抛弃人类的本源——情感。
篇三:在理智与情感中为人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在肯定人工智能的影响不会危及人类时,点出了信息化时代所带给人类的又一挑战——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
确也,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和普通物器,便是因其具有更理性的审视思考、更丰沛而可抒发的情感。理智与情感支撑人类思维意识的创造,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灿烂之光和永恒之水。而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人却更依赖于外界的碎片假象来支撑空虚的内心。人们更易受舆论操纵,更愿汲取计算机提供的便利与网络提供的娱乐纵容,而失去自我探索观察世界的习惯。在大众狂欢中消费生命的同时,却失去了洞察之眼,同理之心,透明之良知。
如《摩登时代》中运转的机器与同样麻木运转的工人,如《变形记》中成为甲壳虫的文员,人失去了独立的思维意识和秉承的价值,便异化成机械,其后果不堪设想。
失去自我价值的判断,便如《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受到父亲的操控,连己之所爱都不能坚守,最终成疯溺水而亡,香消玉殒。失去恻隐之心,便如《发条橙》中政府对走向罪恶的少年实行以暴治恶的“厌恶疗法”,冷酷而不得其本,如少年向善后受到的来自社会的敌意与复仇,不受善待。而当一个群体如此,便如《局外人》中的评审团,只依赖于世俗之眼而给本值得同情与宽恕的默尔索定罪,那是纯粹根据世俗社会对其“不具备人的情感”的偏见而不加实际可靠的证据、乌合之众的不理性与悲剧。可见,失去了理性价值观与同情心,失去了清醒的审视与判断,引发了多少“平庸之恶”?
黑塞言“年轻人不依赖批判和负面的东西而活,他们依靠情感和理想”。人异于机器,在于他们由混沌无味之“物”转而探求“灵”,由生如羽毛之轻转而呈现生命的重量。人类谱写颂歌、诗篇以抒胸臆,面对外界,人更应注入心灵之力来审度。
《十二公民》中,评审团在开庭判决前那秉持价值而带有同情的讨论化解了一次对可能蒙冤的男孩的死刑,他们由意见相左至受到启发、互相理解,靠的是沟通、人情之触动和自身理念的宣扬而使判决更加稳妥,这是人不一味“执行”的突破。《悲惨世界》中沙威放走冉阿让后落水自杀,是其保持悲悯,放走善良的犯人之后为忠于自身的价值而完成的救赎,是人之所以为人、伟大之所以异于芸芸众生的升华。
当人类回顾历史,会发现是每一个秉承价值观和同情心的人推动着历史变革。因为,他们敢于站在世俗或权力威严的对立面,拆穿其局限与腐朽。每一个伟大的作家戏剧家、音乐家、画家都是注入其审视与情感于作品而绽放出智慧之光,否则只成为娱乐消费品而若枯木、食之无味,无警示与触动。莎翁塑造的哈姆雷特便是一个在理智与情感——复仇与同情、高尚与软弱——中延宕,在价值的追求与丰沛的情感中存在的人。这微妙而戏剧性的平衡,使得他的行走坎坷却饱含着普世的相似血泪,悲剧因此成就不凡。
而如哈姆雷特,如《双城记》中的卡顿,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这些身处“乱世”而在自我的坚持中完成了人道救赎、真切忏悔或是生之价值之人,于现代社会是否更少了呢?当我们有了价值观与同情心,那较为安逸的生活便有其意义与深度,社会则更显出着人道主义的温度,是理性的价值使人遗世而独立,是同情心而使人宽阔、海纳百川,是它们使世界之文化得以丰富,在多元中创造人类的和谐与感动。
信息化时代,人是否成为后现代的“发条橙”,将原本鲜活之心灵与肉体装上那被操纵的发条齿轮?一切在于我们的选择。在告别蒙昧的同时,将人类原始的情怀——一颗诗意栖居的心灵注入我们一生的态度与言行,在理智与情感之中,在价值与同情中,守住遥远的人类本真。
以上就是理智与情感高中作文-关于情感与理智的作文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美德网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