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编者按

从小众走向大年夜众和分众座谈收集措辞20年 休闲娱乐

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措辞应运而生,从此开启了从“舶来品”到“本土化”、从虚拟空间到现实生活的发展进程。
如今,许多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的网络措辞深入了人们的日常措辞生活,“给力”“点赞”等更是走进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
显然,网络措辞已然从小众走向了大众。
本期我们特邀三位学者撰文探究网络措辞的发展路径、天生机制与社会影响,期待您关注。

纵不雅观天下科技发展史,互联网无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并仍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办法、生存办法乃至认知办法,同时对我们的措辞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今对我们来说,网络措辞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那些熟习的、不熟习的词语以各种形式、从各种平台汇聚到我们的屏幕上,再从我们的指端、口中飞出,这已经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你见,或者不见,它就在那里,大浪淘沙;你爱,或者不爱,它就在那里,层出不穷。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1.网络措辞从何处来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超越长城,走向天下。
)这是1987年9月20日从北京发往外洋的一封看似普通的邮件,但它不仅预示着中国互联网时期的大幕正垂垂拉开,而且从一开始也注定了互联网措辞传播的科技属性和外来多元的文化属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网络措辞,顾名思义,便是伴随互联网运用与遍及而新兴的一种措辞征象,是现实措辞的网络变体。
作为高科技产物,网络措辞以键盘输入、屏幕阅读诉诸视觉的书面化传播,改变了人类自出身之时起口耳相传的措辞传播办法,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并延续至今的“白纸黑字”措辞书写办法;同时,互联网的科技属性也决定了网络措辞最初只是一种小众的措辞征象,是那些常常利用打算机的人彼此之间互换的话语形式。

例如,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就出身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打算机科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的键盘之上。
这个在1982年9月19日问世的“送给天下的小礼物”是基于专业职员熟知的ASCII(美国信息交流标准代码)码,最初定义为“发言者是在开玩笑”。
被誉为第一部脱销华文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打仗》的作者、网名痞子蔡的蔡智恒,1998年上传他的作品时则是台湾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博士。

1994年,我国实现与因特网(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推出我国第一套网页,国家智能打算机研究开拓中央开通大陆第一个BBS站,1997年11月我国首次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上网打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打算机、科研、教诲三大领域上网人数占比超过40%。

因此,当上网必备的Modem(调制解调器),被网友谐称为“猫”;痞子蔡让更多人熟习并且乐此不疲地利用“恐龙、田鸡、见光去世、当机”等网络措辞,以及“:)、:(”等表情符上网冲浪时,以“陌生化”“非主流”的面孔渐次涌如今公众面前的网络措辞,曾一度被看作是“黑话”,认为它毁坏了汉语的纯洁,“会给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毁坏”,并呼吁“不要为后人留下恶约”。

然而,措辞自有其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网络措辞丝毫没有减弱其迎面而来的势头。
随着我国互联网奇迹的高速发展,2008年末遍及率达到22.6%,超过环球均匀水平;网民规模达到2.98亿,十年的韶光就增长了近480倍,可以说,其用户的增长速率是此前任何一种媒体都难以与之比肩的。
特殊是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的进一步遍及,仅仅几年之后,到2014年6月,互联网遍及率就靠近50%,手机利用率也达到83.4%,首次超越传统PC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我国也全面迎来自媒体时期。
这也使原来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特色的网络平台,更加平民化、主动化和大众化,网络措辞也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成为大众的、全民的话语。

2.网络措辞众生相

近些年来,每逢岁末年初的各种网络盛行语评比,以及始于2006年并持续至今的“汉语盘点”活动,逐渐成为网络时期新的“措辞年俗”,这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异彩纷呈的网络措辞,认识、收受接管并乐于利用网络措辞。

1997年,海内最早先容《网络文化中的新措辞》中,只罗列了37个网络措辞,如:B4、BTW、CU、IC、OIC、U、Ur等,“基本源自英文的缩写,有些是从电报惯用的简语发展而来”,网络措辞外来文化的特色不言而喻。
经由20年的发展演化,如今的网络措辞在“本土化”过程中,既完美地表示了汉语文兼收并蓄的原谅性,也充分引发了中国网民的措辞聪慧与无限创造力,网络业已成为各种新的表达办法的孵化器、试验场和集散地。

就措辞形式来讲,网络措辞既有纯挚的汉字、字母和数字类型,如“偶、版主、给力、高富帅、喜大普奔、mm、bs、gf、haha、555、886、7456、5201314”等,也有汉字与字母、汉字与数字、字母与数字等多种语码稠浊类型,如“8错、me2、+U、hold住、打call”等;曾经为年轻人热捧的火星文则将这种语码稠浊发挥到极致,古今中外,高下五千年,皆可为我所用,“尽入吾彀中”。

就措辞单位而言,网络措辞也已从早期的词语层面,诸如以上各例,扩展到短语、小句,如“神马都是浮云,元芳你怎么看,主要的事情说三遍,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等;并进一步延伸到语篇,产生了形式互异的网络盛行体,如“梨花体、蓝精灵体、丹丹体、扫地老太体、高铁体、舌尖体”等,因其常常是通过微博来传播,也被称作“微博体”,个中以“淘宝体”最为著名,并衍生出外交部、录取关照、警察、交通宣扬等各式淘宝体,其话语形式也随着全民网购一起走进大众的措辞生活。

就符号类型来说,网络传播的非即时、非现场性,造成言语交际情态的缺失落,这匆匆使人们不断寻求各种表达办法来补偿,于是非措辞笔墨符号的网络表情符应运而生,并从单个表情向系列表情、表情包发展,如较早来自日本的颜笔墨(⊙_⊙),Emoji(绘笔墨)表情等;再由平台系统自带的表情到网民自创的表情、表情包,如QQ表情、UC表情、兔斯基表情、熊猫表情等;由纯挚的表情符到笔墨、标点与表情复合的多模态表情,更由静态、图画表情到动态、真人表情包并行并用,如网民喜见乐用的姚明脸、花泽喷鼻香菜、金馆长的“亚洲表情三巨子”、各种黑人小伙表情,等等。
图文表情已成为网络传播不可或缺的情态手段,乃至成为斗图的制胜法宝。

措辞和非措辞符号共同打造了网络措辞,而模因是其天生、蜕变的主要机制,通过模音、模义、模形、模构以及复合模因等形式的复制与传播,进而创造了蔚为大不雅观的网络措辞生活。
与此同时,网络的虚拟性、电子身份以及把关人缺失落,也使网络措辞传播过程中泥沙俱下,市井骂詈、污言秽语以网络传播特有的变异形式移位到网上,软硬兼施的措辞暴力不绝于屏幕。

3.网络措辞向何处去

互联网的横空出世,使我们同时拥有了现实天下与虚拟天下两个空间;而随着网络运用和移动互联的日益遍及,网络尤其是作为跨平台通信工具的微信等已然成为我们的基本生活办法。
从现实天下到虚拟天下,宛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太极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由于措辞利用主体并无二致,现实措辞生活和虚拟措辞生活的边界正在被消解,进而整体走向领悟、重合,两个天下之间已形成无缝连接的传播回路。

例如,“厉害了我的哥”最早来自某中学军训,后蹿红成为2016年十大网络用语,进入各种媒体并固化为“厉害了,我的×”的词语模;2018年3月大型记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上映,再次掀起“厉害了,我的×”的模因高潮,匆匆其完成向持重、严谨的现实政治话语的华美转身。

给力、洪荒之力、点赞、退群等网络措辞,在通向官媒的路途上“也是蛮拼的”。

再如,语文版的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门收录了《网络表情符号》一文,先容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的出身过程。
这无疑是让教诲更好地相符网络时期的措辞生活,并使青少年能够精确理解和利用网络措辞、网络表情符号。

与此同时,网络措辞依旧会遵照措辞传播与发展的自身规律,斗转星移,新陈代谢,受网民年事、性别、群体等诸成分的影响,网络措辞的利用同样会涌现分解。
2018年微信年度数据报告就揭示,从00后到70后,最爱利用的表情各有不同。
随着互联网技能和人工智能的全面推进,网络平台运用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这也带动各种游戏圈、弹幕圈、饭圈(粉丝圈)的涌现,“圈措辞”的分众化无疑会给圈外的网民带来新的陌生感,如sk(生快,即生日快乐)、271(爱奇艺)、zqsg(真情实感)、酷盖(cool guy,即酷家伙)等等。
事实上,这种分众化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专业词语、行业词语等的形成与利用轨迹极具相似性。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领悟与分众,无疑是网络传播和网络措辞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大势。
虚拟措辞生活即是现实措辞生活的镜像与映射,网络措辞即是对现实措辞的模因;数字化、超文本的信息传播,让图片、动画、音视频等与传统措辞笔墨、数字符号等相辅相成,多模态成为网络措辞传播的基本特色。
因此,我们应树立多模态的网络措辞认知不雅观和规范不雅观,关注新兴传播平台以及自媒体传播的大众化所带来的新的措辞运用趋向与影响,科学理性地勾引网络措辞朝着生态康健、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以营造豁亮清明的网络空间。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6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