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人们纷纭“行清”拜山,敬拜先人。
广东民间有俗谚:“天下李,广东陈。
”千百年前,陈氏一族与万万千万中原先民一起,带着奔赴新生活的希冀,南迁岭南,扎根广东,开枝散叶。
陈氏宗祠亦在岭南各处着花,广州的陈氏书院更是竹苞松茂,有百粤冠祠的美誉,处处彰显著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湛。
带着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广东陈”勇闯天下,陈氏书院也随之修到外洋,向天下展示岭南文化的精髓。

“广东陈”的故事,便是万万千万岭南人的故事。

粤韵周刊丨岭南人工天不如 文化残酷耀四方 汽车知识

位于番禺石楼镇的善世堂,是广州地区最古老的陈氏宗祠。

追根溯源

陈姓可朔源至帝舜颍川派衍粤海支分

树高万丈不忘根,人行万里不忘祖。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广东人纷纭寻根谒祖。
4月3日,街坊陈强赶到老家的陈氏宗祠,这里30多个宗亲济济一堂。
9点一到,宗亲摆好烧猪、烧鹅、苹果等贡品。
父老一声令下,大家集体向太公三鞠躬,也有宗亲行膜拜大礼。
“近年来提倡文明祭扫,我们不再鸣放鞭炮;但祭祖仪式完毕后,宗亲要再聚一聚,重温先人开粤之路,共叙亲情与祖训,这从未改变。
”陈强说。

陈氏源于何处?广州陈家祠后进正厅祖堂正中神龛两旁的一对楹联道出了源头。
这对楹联将中国陈姓及“广东陈”的来源追溯至上古时期的舜。

上联:溯妫汭渊源,逯胡公而命氏。
颍川派衍,粤海支分。
历四千余年苗裔滋蕃,总是神明一脉;

下联:发宛邱光耀,始敬仲之辞卿。
诗礼孔闻,春秋左立。
合七十二县宗盟共守,不外仁义两言。

陈姓远祖为舜,舜是中国上古期间部落同盟首领,为“五帝”之一。
传说,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居住在妫水边(今山西永济),以是有子孙便以“妫”为姓。

周朝时,周武王分封舜的后人妫满于陈国,首都宛丘(今河南淮阳)。
妫满为陈国第一任君主,谥号“胡公”,后人称为“陈胡公”。
后来,有子孙以国为姓,即为陈姓由来。
以是,上联首句说陈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舜,称陈氏之姓源于“胡公”。

对联中的“颍川派衍,粤海支分”,说的则是“广东陈”是东汉“颍川陈”的分支。
汉代已有陈姓族人在广东居住的记载。
东汉初年经学家陈元是岭南广信县人。
喷鼻香山(今中山)人陈临在东汉顺帝永建年间(126年-132年)曾官至苍梧太守。
不过,今广东陈姓族人多自称是汉代名人陈寔的后裔。
《后汉书》记载,陈寔是颍川许地人(今河南省长葛市),曾出任太丘(今河南省永城市)县令,后世因此称他为“陈太丘”。
陈寔最著名的业绩便是教养“梁上君子”的典故。
陈寔被谥为文范师长西席,著名文学家蔡邕为他撰写《陈太丘碑文》。
到南北朝时,陈寔被封为颍川郡公。
陈姓后人尊奉他为颍川陈氏的开山祖师,以颍川为堂号。

广州陈家祠,被誉百粤冠祠。
(图@视觉中国)

南徙珠玑巷再迁珠三角陈氏数十支到岭南开基

陈氏一族是什么时候超过山海,从中原来到岭南的呢?

自赵佗率数十万秦军翻越南岭,扎根南粤大地之后,南下的中原移民源源不断。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发,广东相对安定。
在广州出土的晋代墓砖铭曰:“永嘉世,天下荒。
余广州,皆平康。
”大批先民南迁以避战祸。
号称“江左衣冠王谢”的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迁移到今福建、广东等地。
此时搬家到岭南的就有东晋名将陈元德。
陈元德因不满刘裕篡位,弃官携眷,南逃至番禺宁仁里(今番禺南村落镇坑头村落)定居。
陈元德的牌位如今还被供奉在番禺石楼镇陈氏宗祠内,被浩瀚陈姓族群视为开宗之祖。

唐代,张九龄凿通大庾岭,梅关古道成为移民南迁的主要通道。
北宋末年,不少氏族为了躲避中原战乱,纷纭经由大庾岭南迁。
他们先来到南雄珠玑巷,再逐步南迁至珠江三角洲。
宋代,移民在珠三角一带围田3万多顷,养活近20万户人家,是唐朝时的近5倍。
这场大规模移民从北宋末年一贯持续到元朝。
此外,也有部分先民经水路由福建入广东,形成潮汕民系;又有部分先民经汀州入粤,形成客家民系。

一次次南迁入粤的移民大潮中都有陈氏一族的身影。
有研究表明,经南雄珠玑巷迁徙的氏族中,陈姓居第三位;仅北宋至元末明初,从珠玑巷迁徙到珠江三角洲等地的陈氏有数十支系。
陈凤台一族便是个中著名的一支。
陈凤台七子各有功名,世称“七子流芳”。
陈凤台先祖于北宋末年由金陵(今南京)迁至南雄珠玑巷。
南宋理宗年间(1225年-1264年),陈凤台率家族从珠玑巷首先迁至清远,接着南迁到珠三角地区,其后裔繁衍昌盛,名人辈出。
陈氏后裔在明代有被称为“一代大儒”的陈献章,清代有高中探花的陈伯陶、广东民间第一状师陈梦吉等。

广州陈家祠屋檐上的灰塑装饰。

广修宗祠

“广东陈”俊才辈出陈氏宗祠各处着花

每一支迁徙而来的家族就像一粒顽强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算夜树。
陈姓族人和浩瀚南迁先民一起,在珠三角落户,既带来了中原文化,又结合岭熏风景,在南粤大地上缔造出中华文明的主要一脉——岭南文化。

翻开史乘,“广东陈”在岭南开枝散叶、俊才辈出的故事随处可见。

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朝廷许可百姓在家庙内摆放敬拜开山祖师的牌位,广府地区掀起了建筑家庙式祠堂的热潮。
陈姓族人也纷纭在珠三角各地建起浩瀚陈氏宗祠,以纪念先人,慎终追远。

广州地区现存最古老的陈氏宗祠是位于番禺区石楼镇的善世堂(石楼陈氏宗祠)。
善世堂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约有500年。
祠堂奉祀的是石楼陈氏六世祖陈道明(即前文东晋大将军陈元德之廿七世孙)。
“善世堂”是堂号,中堂匾额上的“善世堂”三字听说是戚继光所写。
相传戚继光在石楼探访好友,看到此地民风淳良,便应该地人要求,题写了“善世堂”三字。

番禺善世堂内一隅。

在增城开基的先民也建起了宗祠。
广州地铁13号线进入增城后的第一站是沙村落站。
沙村落的陈氏开山祖师陈铎为河南汴京(今开封)人,他随宋室南渡,辗转来到东江边,喜好上了翠拥千重的陈家林,在此隐居,开枝散叶。
后来,陈姓族人又在东江岸边的沙地上建屋居住,这便是“沙村落”之名的由来。
沙村落建有蘧觉陈公祠,纪念陈铎五世孙陈大震。
他曾隐寓陈家林,与吕桂孙共同编纂大德《南海志》,为岭南历史文化贡献良多。

今增城区新塘镇新墩村落建有“陈氏九世祖祠”。
在这里,明初陈瑞贞进宫当上女官,因刺绣技艺出众,终极成为广绣先师的故事为族人传颂。
永乐四年,陈瑞贞病逝宫中,天子派专使护送其灵柩还乡,安葬于陈家林。

今白云区金沙街沙贝社区建有宋名贤陈大夫宗祠。
从南宋至明末清初,沙贝陈氏留下了“一门七进士,四代五乡贤”的佳话,个中陈子壮最受人景仰。
陈子壮在担当浙江乡试主考官时,曾以“论历代宦官之祸”为试策命题。
魏忠贤虽然内心忌恨陈子壮,但还是故意拉拢他。
陈子壮不为所动,断然谢绝。
明末清初,陈子壮在广东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兵败被俘,被处以“锯刑”。
伏法时,陈子壮的态度十分大胆。
后来,乾隆为陈子壮题写了“忠简”二字匾额,并题诗一首:“早敦直节,晚抗军锋,白刃无辞,赤心堪悯。

广东陈姓名人还有很多。
明末清初,陈恭尹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陈干臣为当代粤语讲古第一人,编有《百粤掌故丛谈》;陈沛霖、陈拔廷二人创办广州协同和机器厂,造出中国首台柴油机;陈启沅创办我国首个民族成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陈宜禧筹办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新宁铁路;陈享创编“蔡李佛拳”;陈卓平培植广州爱群大厦……诸多陈氏族人培植岭南,家国情怀流芳百世。

百粤冠祠

全省陈姓宗族共建祠取名“书院”捐资者踊跃

广东浩瀚陈氏祠堂中,有一个祠堂分歧凡响,又鼎鼎有名,它便是清光绪年间广东省七十多个县陈姓宗亲合伙兴建的合族祠——陈氏书院(即广州陈家祠)。
陈氏书院聚拢了当时广东及外洋陈氏族人雄厚财力,将广东建筑业顶尖工匠艺人的聪慧定格在这座岭南建筑旷世之作上,使它成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清光绪年间,陈姓已是广东最大的姓氏,民间有了“广东陈”的俗谚。
1888年,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清政府第一任驻美公使)、陈伯陶(暨南大学创始人之一)等48位广东陈氏乡绅联名约请全省七十多县陈姓宗亲共商建祠事宜。
这些陈姓宗亲之间并没有系谱关系,开始也互不认识,只是公推陈太丘为共同先祖。

为何要建祠呢?原来,彼时广州城内常常一房难求。
为了让来省城办事的宗族子弟有个落脚地,各姓族人组织同姓宗亲在广州兴建祠堂式建筑。
与普通宗族祠堂不同,这种祠堂式建筑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群体合伙捐建的,故称为合族祠。

明清以来,祠堂在广东各处着花。
不过,自清代乾隆中期开始,朝廷多次以“把持讼事,挟众抗官”为由禁建合族祠,于是各姓合族祠纷纭改名为“书院”“试馆”“书室”。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氏合族祠落成之时即题匾为“陈氏书院”,其紧张功能便是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到省城备考、候任、交纳赋税、办理诉讼等事务供应临时落脚地。

陈氏书院工程浩大,如何筹资呢?答案很大略,便是通过“售卖牌位”来筹款建祠。
各地陈姓宗族为先人购买牌位,在陈家祠祖堂神龛内供奉。
他们的子弟来广州办事时,也可以入住陈家祠。

牌位的摆放位置还与捐资数目挂钩。
《议建陈氏书院章程》设立了详细规则,陈家祠的每个董事可在正座供奉三代先人神主牌位,但须要先缴纳一百两银子;董事购买的正座神主牌位之外,每个正座神主牌位须要交银四十两,旁座神主牌位,每个需交银二十两,厢房的神主牌位,每个需交银十两。

捐资者可谓踊跃,外洋各埠陈姓华侨也热烈相应。
1892年,陈家祠盖到一半时,广东东莞儒生陈伯陶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喜讯从京城传回广东,陈姓族人建祠激情亲切更高,筹款倍加顺利。
当时共计74个县的陈氏宗亲参与捐建陈家祠,为建造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建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根本。

建陈家祠不怕费钱名工巧匠大展技艺

岭南名匠造诣了岭南建筑的经典。
祠堂聘请了当时岭南最好的建筑大师黎巨川进行建筑设计,并把整体工程承包给他的瑞昌店。

黎巨川后来在回顾建造过程时感慨万千:建造陈家祠是不怕费钱的,花了“百几万两银子”。
工程集中了全省的名工巧匠和营造店铺,木材是从海南岛乃至东南亚地区购进的坤甸木等宝贵木材;陶瓷瓦脊装饰由佛山石湾有名的陶瓷瓦脊店号“文如璧”等供应;灰塑装饰由番禺“灰批状元”靳耀生等供应;砖雕装饰工程由当时久负盛名的番禺艺人黄南山等卖力;铁铸装饰由佛山名匠卖力;壁画装饰由佛山著名字画艺人杨瑞石卖力。
总之,凡是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一概请来。

陈家祠每座神龛的龛罩上均刻有营建店铺和地址,个中祖堂正中的第一、第四、第五龛刻有“源昌街时泰造”,第二、第三龛刻有“回澜桥刘德昌造”,后进西厅第七、第九、第十一龛刻有“寺前街瑞昌”,后进东厅第六、第八、第十龛刻有“联兴街许三友”字样。
个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风雅,技艺巧夺天工。
后来,广州陈家祠修缮之时,有关部门依然要聘请能工巧匠出马,修缮完毕还得题名留名。

陶塑

1894年,坐北朝南、对称严谨、建筑方正、“三路三进九堂两厢杪”、南北共融又中西领悟的陈氏书院在今荔湾区中山七路落成,又称“陈家祠”。
这座耗时7年、凝聚着能工巧匠聪慧的精美建筑落成,岭南七绝——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绘、铜铁铸将这栋建筑装点得竹苞松茂。
广州陈家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号称“百粤冠祠”。

灰塑

广州陈家祠之美震荡了险些所有游人。
1909年初,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将广州陈家祠聚贤堂的照片收录于《中国的建筑与宗教文化》第二卷《祠堂》中。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陈家祠又被收入德国《天下建筑艺术》和英国《中国南方建筑》两书中,被誉为建筑艺术之范例。

在历史风云中,广州陈家祠曾书喷鼻香氤氲。
民国期间,陈家祠内除了举办春、秋敬拜外,还办过几所学校,包括广东公学、广东体育学校、文范中学和聚贤纪念中学等。

1959年,政府把陈氏书院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收藏、研究、展出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各地的历代民间工艺品。

1994年,“广东民间工艺馆”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本日游客参不雅观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是21世纪以来政府先后多次拨出专款、购买优质材料和聘请老艺人进行了数次复原修复的成果。

2002年,2011年,陈家祠以“古祠留芳”,“古祠流芳”的雅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

开枝散叶

顺德涌现广州陈家祠“姐妹祠”

广州陈家祠落成时,建筑的精美让受邀参加建成仪式的高朋惊叹不已。
随后,海内外的陈氏宗亲模拟广州陈家祠的样式,建造祠堂式建筑。

应同乡陈文蔚之邀,在吉隆坡开采锡矿致富的陈泰参不雅观广州陈家祠后,操持在顺德沙滘以广州陈家祠为原本,斥资20万两白银建宗祠。
这一想法得到了海内外浩瀚宗亲捐资支持。

沙滘陈氏大宗祠始建于1895年,于1900年建成,历时5年多,共花费白银22万两,成为佛山最大、广东省第二大的陈氏大宗祠,规模仅次于广州陈家祠,也被称为广州陈家祠的“姐妹祠”。

3月27日,顺德沙滘文化顾问陈向明带领走进陈氏大宗祠。
陈向明与陈氏大宗祠相伴了大半生,他先容,此陈氏大宗祠并非坐北朝南,而是东西向,依河涌而建,祠堂两侧还开有窗户,方便凉风吹进祠堂。
这正是岭南人不拘一格、敢于灵巧创新的表示。

顺德沙滘陈氏大宗祠(乐从镇文化领悟创新中央方晓维供图)

沙滘陈氏大宗祠大门高下半开,人得低头进出,先民希望后代进入祠堂时要恭敬先祖。
祠堂正门悬挂“陈氏大宗祠”牌匾,为仿明代鸿儒陈献章手书的作品。
顺着陈向明的指引,瞥见,该宗祠所用的都是酸枝、坤甸、柚木、花梨、东京、菠萝格等优质木材。
祠堂为三进建筑,分前、中、后三座;旁边两厢为衬祠,神楼及牌匾都贴上真金箔。
陈向明说,全部木雕用去金箔八斤。
中座正面高悬一块大牌匾,刻有“本仁堂”三字,系用原块樟木雕成。

沙滘陈氏大宗祠建筑宏伟,无法双手合抱木柱。
陈向明说,曾有陈姓族人出海专程到东南亚购买木材,3年未归,被人误以为卷款而走。
此人3年后复归,其诚信广为人赞。

吉隆坡有“兄弟祠”陈氏书院

今年3月,在广州陈家祠正厅祖堂见到了马来西亚陈氏书院宗亲会访问团一行。
副会长陈信学先容,吉隆坡有一个广州陈家祠的“兄弟祠”。
他拿出照片给看,只见吉隆坡陈氏书院规模较小,却与广州陈家祠一样,上书“陈氏书院”四个大字。

吉隆坡陈氏书院的出身与华侨陈秀连有关,他是参加广州陈家祠建成仪式的高朋。
陈秀连到南洋谋生,开采锡矿致富。
他想在吉隆坡建一座与广州陈家祠同样的建筑。
这一想法得到了浩瀚华侨相应。
1897年,值吉隆坡政府拍卖地皮,陈秀连以高价买地建祠。

随后,陈姓华侨决定派人往广州陈家祠学习,按图实地测绘,同时请了广州工艺师傅,采购石、木、砖雕刻和石湾陶塑瓦脊、红砖、琉璃绿瓦及梁木、柱等建筑材料和装饰艺术构件,由广州运去,广州工艺师傅随后来到吉隆坡,投入建造工程。

位于吉隆坡的陈氏书院。
(陈信学供图)

历经当地华侨陈秀连、陈春、陈新禧、陈在田、陈枝等人的努力,1908年,吉隆坡陈氏书院落成。
建筑布局、风格以及装饰艺术都与广州陈氏书院附近,只是规模缩小为三成。
书院内有堂、院、廊、厅以及东园、西园,东厢、西厢、大堂、前庭等,布局严谨、对称,同样具有光鲜的中国南方庭院特色。

如今,吉隆坡的陈氏书院依然是当地华人的感情和文化依托所在。
每逢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大家都来此舞狮、耍花灯,庆祝节日。

吉隆坡陈氏书院百年之际重新修葺,修旧如旧,焕发生机,被评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

活化传承

祠堂注入创新活力一砖一瓦经久弥新

陈向明与沙滘陈氏大宗祠内相伴大半生,宗祠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栋早已融入其血液。
闲下来时,他最喜好在祠堂里逛一逛,感想熏染韶光的味道。

千年风云脚下过,作为万万千万岭南人的一支,陈氏的故事也是岭南的故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
”浩瀚陈氏宗祠早已超越了纯挚历史见证者的角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坚实阵地、海内外宗亲情绪互换的温馨纽带。

今年3月,马来西亚陈氏书院宗亲会访问团到访广州并参不雅观广州陈氏书院。
在恢伟大气的广州陈氏书院中,马来西亚陈氏书院宗亲会名誉会长陈瑞悊回忆起自己重修吉隆坡陈氏书院的点点滴滴,别人的误解、工匠的缺少、资金的缺口……困难重重,但他没有放弃。
在他眼中,宗祠是两千多年来先民自中原抵达岭南再到外洋谋生的见证物。
广州工匠又及时声援,终让吉隆坡陈氏书院修旧如旧。
这是中华儿女四海一家、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象征。

如今,广东公民正以其聪明才智和不懈奋斗的精神,精心守护着岭南的宗祠文化,让这些历史宝贝在新的时期里重新抖擞出残酷夺目的活气与活力。

广州陈家祠,游人在享受光阴。

历时八年的努力,2019年善世堂举行了重光仪式,这座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古祠堂重现昔日光华。
据悉,为了完成修缮,陈俭文老人祖孙三代人捐助了两千多万元,修缮施工团队由省内名匠坐镇,多年精心打磨,最大限度地“修旧如故”。
由此,善世堂修缮项目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入选2018年全国精良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名单前十六名的项目。

新技能也被利用到广州陈家祠的保护中。
2016年至今,广州陈家祠新建了“陈家祠古建筑安全动态监测系统”,用科技手段防止地下水、下沉裂痕、白蚁虫害等,守护这座岭南建筑宝贝。
古建筑振动监测结合了北斗卫星系统,实时网络陈家祠建筑构造安全数据,并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剖析评估,确保文物不受地震和周边施工的毁坏。
广州陈家祠在海内率先将白蚁监测系统用于文物预防性保护,目前已将白蚁侵蚀成功拦截在建筑物外围。
科技力量的加持,使得广州陈家祠在传承和展示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与活力。

岁月洗礼之下,古祠独具深奥深厚的历史韵味,而源源不断注入的新活力与创意,则令其抖擞勃勃活气,展现出经久弥新的魅力。

建筑装饰七绝

广州陈家祠建筑装饰有“七绝”,“七绝”指的是七种紧张工艺,分别为“三雕二塑一彩一铸”: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彩绘、铜铁铸。

铜铸

广州陈家祠建筑时,各种建筑材料都要利用最好的。
陈家祠砖雕是广东砖雕,以精心制作的水磨青砖为紧张材料,雕刻非常风雅,细如发丝,以是又被称为“挂线砖雕”。
广东砖雕是在烧制好的砖面上进行雕刻的,对砖的质量哀求很高,选用的是广东东莞的上等青砖,制作十分讲究,烧制后的砖需软硬适中,以砖色青灰为佳。
雕刻前把成型的青砖放在水中光滑石上细磨,制成平整如镜的水磨砖,这种砖质地细腻纯净,易于风雅雕刻。

木雕

陈家祠内,木雕装饰被广泛运用,险些所有露明的木构件都雕刻装饰,雕刻技法以浮雕和镂雕为主,按照所处位置选择恰当的题材,将木雕装饰艺术与建筑构造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

砖雕

陈家祠的石雕多采取上等花岗石,题材颇为广泛,如木棉花开、太白退番书、封侯挂印、暗八仙等,每种题材都有独特寓意。

陈家祠的陶塑脊饰是著名的佛山石湾陶塑,俗称“石湾瓦脊”。
陈家祠共有11条陶塑脊饰,由文如璧、吴奇玉、宝玉荣等佛山著名陶塑店铺制作,日晒雨淋也不易褪色。

灰塑是岭南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民间称之为“灰批”,立体感强,色彩丰富。
目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落正在率领团队维修陈家祠19间房屋的灰塑,工程需耗时约两年。

彩绘

陈家祠大门上有一对高达4米的大型彩绘门神,个中,秦琼为红脸门神,尉迟恭为黑脸门神。

陈家祠的铜铁铸紧张用在聚贤堂前的月台及连廊。
铜铁铸通花栏板产于佛山,以低碳钢为材料打制或浇铸而成;铜铁铸嵌入石雕,自然和谐。

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德邻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
——广州陈家祠内楹联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果真造天下,胜读十年书。
——郭沫若赞陈家祠

衍绪溯胡公,历周秦汉晋以迄于今,代有伟人,门闾大启;敬宗详戴记,统远近亲疏而系之姓,谊关一本,畛域何分。
——广州陈家祠内楹联

发祥溯东汉之年,文范炳千秋,仰征士风高,群贤星聚;启宇在南天而外,秀灵钟百粤,看石门返照,珠海迥澜。
——广州陈家祠内楹联

文范仰师长西席,依然东汉德星,有光祖庙;孙谋诒后嗣,长此南天耀日,继照吾宗。
——广州陈家祠内楹联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利用。
版权与互助联系:ddgzyy2022@163.com;电话020—81883458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刘幸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王维宣、骆昌威、陈忧子(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