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国期间蜀汉丞相,精彩的政治家、军事家,出生于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村落;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祖居地为砖埠镇的常桑杭村落。两个村落相距仅10多里地。如今,砖埠镇正依托独占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诸葛家风、颜氏家训,制订村落规民约,营造良好的村落风民风。
在孙家黄疃村落,家训墙绘随处可见。
“54岁时,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家书——《诫子书》,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颜真卿的忠义强直、仁慈爱人与其先祖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砖埠镇宣统委员袁航说。
位于孙家黄疃村落的诸葛亮祠。
8月8日,慕名走进孙家黄疃村落探访,浓浓的尚学之风迎面而来。平坦的公路穿村落而过,路两旁屋舍俨然,临路的墙壁上面,书写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诫子书》中的内容。
在孙家黄疃村落,诸葛亮的故事妇孺皆知。图为三顾茅庐墙绘。
“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是诸葛亮的诞辰,当地人会举办民俗庙会加以纪念。会上,小学生们会诵读《诫子书》,村落民借此体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诸葛家风,理解并实践‘躬耕苦读’的意涵。”砖埠镇宣扬干事于洁先容道。
在孙家黄疃村落,诸葛家训随处可见。
孙启昌,孙家黄疃村落村落民,见到他时,他刚从地里回来。他家的春玉米熟了,这几天要收回来。“他媳妇瘫痪10多年了,他也得了癌症,便是这样,人家也把媳妇照顾得很严密。”“地里的庄稼活也没落下,还种着大棚蔬菜呢,太叫人佩服了。”孙启昌擦汗的空,周围的村落和颜悦色多口杂地提及来。“我供着两个大学生呢,不干怎么办?” 64岁的孙启昌嘴里叫苦,眼里满是自满:“现在两个儿子都上班了,事情还都不错。”
位于常桑杭村落的颜林。
行至诸葛亮故里纪念馆西侧的小广场,围墙上从砖埠出去的清华、北大等名校大学生的照片很是显眼。上前查看,表上罗列了学子姓名及所考取的大学名称。“这个镇考上北大、清华的,占了全县的一半以上。”村落妇联主席孙延玲说。
作为沂蒙腹地一个普通州里,竟能出这么多名校大学生?面对的迷惑,砖埠镇妇联主席李彩云说:“这是智圣故里,不能愧对先贤、屈辱家风。”
常桑杭村落村落路宽阔整洁。
崇尚学习、耕读传家,成为孙家黄疃村落人的优秀传统。“好家风带来好村落风,好村落风促进好学风。”村落党支部布告孙启同先容,村落里人如今相互“攀比”,不比谁家财富多,比的是谁家出的大学生多。
从孙家黄疃村落西行,便是颜真卿的祖居地——常桑杭村落。
常桑杭村落家家门前都挂着“家风家训”牌。
沿着小巷往村落里走,看到家家门前都挂着“家风家训”牌,有的写着“用诚待人,存心干事”,有的写着“进德修身,齐家之本”,还有的写着“勤俭持家,和蔼联络”。
“学习《颜氏家训》,结合自家实际,每家每户都设立了自己立身处世、以德持家的家规家训,并制作成‘家训牌’挂在家门口。村落民出门进门,一举头就能瞥见。”村落党支部布告颜景贺说。
颜氏家训墙绘。
“《颜氏家训》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家庭教诲书,分为7卷20篇,包括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履历总结,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赞誉。如在家训中,颜之推教导子孙要追慕贤人君子,只要比自己强,就要敬仰人家,多向人家学习。”颜景贺便是颜氏后人,提及颜氏家训,贰心存敬畏。
省派驻村落第一布告常秀东先容同心基金召募情形。
从治家,到正俗,再到醒世,一部家训成为常桑杭村落各姓村落民的行为准则。邻里互助、兄弟和蔼、崇善好学……常桑杭村落淳厚的民风远近有名。颜景贺说,常桑杭村落的《村落规民约》融入了很多家训的内容,有效化解了多起邻里轇轕、家庭抵牾。祖训、家训于潜移默化中引发出村落落发展内生动力。
常桑杭村落新修的环山路。
5月,村落里修环山路,拓宽路基时须要占用20多户村落民的地皮,这些村落民纷纭表示,“不用补偿,上山的路修睦了,再运桃子就不随意马虎颠坏了,大家都受益的事该当做。”
7月,村落里成立同心基金,数天韶光就召募到10多万元。年近六旬的村落民范秀英家有重症病人,生活窘迫,仍捐出20元。“这些钱将用于重修环山路上的老桥,方便村落民上山。”颜景贺说。
“在砖埠镇,孩子入学前、十八岁成人礼、结婚成家,都有家长给孩子们念诵祖训、家训。”袁航先容,好的祖训、家训已然成为砖埠镇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众新闻·屯子大众 郭杰 通讯员 毕泉奇 薛阳